仁者不忧 | 子罕第九㉘

文摘   文化   2025-01-31 18:01   山东  




讲述人 | 虚空先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里讲了知、仁、勇这三个字,也是三个品质。《中庸》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如果一个人想修自己的德,就要从这三个字修起。修好了知、仁、勇自然也就达到了德。知,仁,勇,一也;看似是知,仁,勇三者,实则它也是一个一,它是相互作用。


者不惑。惑:困惑、疑惑、迷惑。我们生活当中都会有很多的困惑,为什么会有困惑呢?智慧不足,看不透,看不懂,看不明,所以就有了困惑。


比如说我们感叹感情怎么突然变得不好了呢?开始困惑,他怎么突然不爱我了呢?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会知道万事发生必有痕迹,他现在对我不好了,他不爱我了,不是现在当下才发生的。其实在这之前从很多事情的态度上,已经有了痕迹,只不过我们缺乏观察的智慧,所以没有看到。


有的人也会感叹,说老板怎么突然就不信任我了呢?突然就要辞退我呢?实则不是这样的。在这之前有很多事情可能我们做得不好,可能我们不够忠信,其实早都已经开始远离我们了,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智慧,看不清楚。


比如说对于身边的孩子。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突然不听话,突然变得叛逆了,他怎么这么暴躁不安呢?实则在这之前早都已经有痕迹了,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那么做生意也是一样的。有的人说我去年的生意还可以,虽然不如前两年,但是也能生活,怎么到了今年突然就没有了生意了呢?其实并不突然。这个事情早都已经有痕迹了,但是我们缺少观察的智慧,没有看到。


我们只活在自己的认知当中,并没有去学习,并没有去提升自己的智慧。所以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是困惑的,就是痛苦的,就是不安的,就是焦虑的。


如何才能有智慧呢?《中庸》讲:好学近乎知”。我们去努力地去学习,就可以增长知识,明白很多道理,从这些知识和道理当中,我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


仁者不忧。我们生活当中会有很多的忧虑,会有很多的烦恼。比如说,担忧孩子未来学习不好;我担心未来的生意做不下去;我担心以后身体会出问题;我担心老公不再爱我;我担心妻子对我不够温柔;我们每一个担忧的,没有发生的那些事情都会成为我们的烦恼。


仁者不忧,如果一个有仁德的人就不会忧虑,我们来思考为什么有仁德就会不忧虑呢?看看我们那些担忧和烦恼,是不是都建立在私欲之上,我担忧孩子将来工作不好,我们不会去担忧邻居家的孩子将来要怎么办,不会担忧他人家的孩子将来没有好的工作。


我们忧愁和烦恼,都是源于私,自己的私欲。但是仁德之人不一样,仁德之人他更多的是为公,他每件事情,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思维都在想着如何帮助他人,如何对他人更好,如何对他人更有价值,又怎么会去忧虑和烦恼自己的那点事情呢?


看看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自私自利,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越是想要拼命索取的人就会越痛苦。他怎么对我不够好;孩子怎么不听我的话;老板怎么不器重我了;顾客怎么不再来了;越是自私的人就会越痛苦,而且越是自私的人,越是不停索取的人,将来就会失去的更多。


可是我们没有学习圣贤文化之前,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索取才能让我快乐,快乐是暂时的,是假相,它并不长久。


我们拼命地压榨员工,这是在索取,最后他会离开;我们拼命地要求我的老公,我的老婆要对我好,可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离开;我们拼命地要求老板对我信任,可是我并没有做出多大的价值,最后老板会觉得很累,这个人做不多少事情,每天还得让我去关注他,去照顾他,他就会累,最后这个事情就会分离。


我们做生意,对于顾客也是一样的。我们总是想着多赚取顾客的利润,可是他在我们这里并没有受益,并没有得到好处,我们并没有给他创造价值,时间长了以后,他自然就不和我们合作了。


所以我们的索取,看似是在获得,实则是一个假相,既假又短,并不长久。可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就不一样了,他总在想着付出,他不会有那么多的忧虑和烦恼,我在想着如何对我的客户付出的更多,如何让他是愉悦的,如果他是愉悦的,他是受益的,自然我们彼此合作的关系就会变得更长久。


那么在感情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想的是付出,多为对方做点什么,我们的感情自然就是好的。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工作也是一样的,如果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自己的未来,不会无事生烦恼,我在想着如何给公司,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何去帮助我的客户,因为有我的存在,而让我们企业变得不同,这是仁德之人。


无论在任何关系当中,都是一样的。一个有仁德的人想的是付出,他没有那么多的私欲,故而他就没有忧虑和烦恼,那个结果反而更好,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仁德所匹配来的,自然就会得到结果。


仁者不忧,我们如何才能有仁?《中庸》讲了:力行近乎仁,刚才说好学近乎知,这里说力行近乎仁,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增长知识,提升智慧。有了智慧以后,我们要去力行。近乎仁,圣贤的文化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建立内在的仁义道德,但是我们学来了知识如果我们不去做,又怎么会有仁德呢?那只是一句空话,那只是知识,只是道理,变不成智慧,更变不成仁德。


我们说知,仁,勇三者一也,为什么讲它是一呢?它是有次第的,它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学了知识,有了智慧,我们接下来要去力行把它变成我们内在的仁德。


勇者不惧。勇敢的人是不会惧怕的,不会恐惧的。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那些恐惧,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我们恐惧将来工作会变得不好,我们恐惧将来的生意是不是做不下去了,我们担心对方不再爱我,我们担心孩子的未来,所以恐惧和忧虑源于我们的仁德不够,源于我们不够勇敢。有仁德的人就没有了这些恐惧,同样勇敢的人也没有了这些恐惧,也没有了那些忧虑和烦恼。


何为勇?《中庸》讲:知耻近乎勇,知耻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过错,这个是勇敢的人。我们不光要知道自己的过错和不足,还要去力行,还要去改变,还要去提升,我们为什么会担心老板将来不用我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够好,如果我们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如果我们的业绩是很好的,对这个企业是创造价值的,我们又怎么会担心呢。


我们为什么担心对方会离开我们呢?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不够好,我们知道我们的感情不够坚固,所以才担心他的离开。我们为什么担心孩子的未来,可能是我们看到孩子的学习并不好,他学习也并不努力,所以我才担心他的未来。


知,仁,勇三者一也。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去学习,我们去提升智慧,提升智慧以后,有了知识,我们再去力行,我们去勇敢地提升自己。这个时候知,仁,勇就都有了,并且它是相互作用。


我们首先知耻,才能变得勇敢,变得勇敢才能去好学,好学以后才能去力行。所以知,仁,勇它是循环反复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个次第,它又是一体的分不开。


当我们不断地去修正自己,让自己有知,有仁,有勇,我们这个人自然也就有了德。当我们有德以后,就没有了那些生活当中的困惑,忧虑和恐惧。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有忧虑,有恐惧,有担忧,有困惑,实则也是自己的德行不够。


因为我们的德行不够,所以我们从没有想过为他人去做点什么,为他人去创造价值。每天忧虑的,担忧的,困惑的,都是自己的那点私欲,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是要索取的,所以才有了这些痛苦。


而圣贤文化恰恰是来救赎我们的,当我们内在有仁,有义,有道,有德,哪还有那么多的困惑和痛苦呢。我们总想的是更多地付出,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








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每日直播


白天:07:00-19:00

晚上:20:00-23:00

虚空先生/学生们直播

分享学习和修身之道



抖音

快手


扫码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虚空先生

线上课程APP:虚空济

客服小济:15628903791(同微信)

咨询电话:13573193791(同微信)

预约小住:18615536701(同微信)


虚空济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