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信托小课堂丨过度消费一时爽 借贷陷阱套路深

财富   2024-03-15 17:29   北京  
喜欢的包包上新款了,
喜欢的球鞋有联名了,
可是额度用超了,余额不够了,
正巧收到消息推送,
“急速放款,最高XXX万到账”
要么试试?
别冲动!有陷阱!
借贷陷阱套路深,千万不要为“虚荣”买单!
本期明白信托小课堂,带大家看看什么是借贷陷阱。



什么是借贷陷阱

当前,信用卡、小额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深度绑定,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减轻了即时的支付压力,但消费者若频繁、叠加使用消费信贷,易引发过度负债、征信受损等风险。一些商家诱导消费者以贷款或透支方式预付费用,后因各种原因不能持续经营,导致消费者不仅无法享受本已购买的服务,还要面临还款压力。消费者应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
借贷陷阱常见套路:
1.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
2.营销过程中混淆概念,诱导消费者使用信用贷款等行为,比如,以“优惠”等说辞包装小额信贷、信用卡分期服务;
4.价格公示不透明,不明示贷款或分期服务年化利率等;
5.在支付过程中故意诱导消费者选择信贷支付方式。

借贷陷阱特点有哪些


特点一: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特点二: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容易诱导消费者无节制消费,尤其容易误导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
特点三:一些网络平台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如何防范过度消费所产生的借贷陷阱

1.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消费者应认清借贷产品内容,正确评估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行为不值得提倡和效仿。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使消费者个人、家庭陷入困境。
2.合理借贷,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等片面宣传。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3.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
要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对来历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防范诈骗和个人信息泄露。

温馨提示

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理性消费观,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延展阅读

平安信托组织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明白信托小课堂丨信用报告查询渠道大盘点

明白信托小课堂 | 一文看懂!避免落入洗钱圈套!

明白信托小课堂丨警惕非法信息收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平安信托订阅号
平安信托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产业投资”和“本源业务”两大核心板块,聚焦股权投资、信托服务、机构资管等核心业务,打造信托“精品店”模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