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一线 | 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个主任师的沉浸式外场体验

企业   2024-09-19 17:50   天津  

引子:


再次踏上这个小镇,谢站磊感到熟悉又陌生。故地重游,街道依然,只是空气中似乎多了几分肃穆。


隆冬时节,浮云遮辰,穹空之下的小镇格外寂静,只有远处沙漠的方向闪着白光——那是雪的颜色。上次来还是九个月前,谢站磊清楚地记得街边的白杨已经返青,阳光下的沙漠格外耀眼,举目望去,成片的骆驼刺蓬勃向上,放肆生长。



一阵寒风吹过,更添萧瑟气氛,让谢站磊不禁打了个冷颤,“一定能成功!”他深吸一口气,暗暗握紧了拳头。


基地的生活单调而繁杂,开不完的会议,做不完的试验,还有一遍又一遍的质量复查。作为该项目的主任师和总体负责人,谢站磊来时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和同事借了两台工作电脑,协议、试验数据、试验辅助软件、各种报告应有尽有,专门用来应对比较紧急的情况:一个人去开会作报告,另一个人在住处分析数据,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要把此次试验任务当作最后一役,”谢站磊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成功,再怎么准备都不为过。”同事听了,深以为然。




蛰  伏


试验队生活在紧张有序中度过,转眼间20多天过去,恍惚之间,已经来到了指挥大厅发射现场。


“一分钟准备!”号令员的声音高亢而嘹亮,谢站磊抬头看向指挥大厅最前方的大屏幕,扪心自问:准备?是啊,我们准备好了吗?


三年半的时间,人人事事像过电影一样在谢站磊的脑中闪过,由远及近,逐渐清晰。


忘不了竞标之时,整个竞标团队通宵达旦地讨论方案、整理资料,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尽管双眼熬得布满血丝,大家还是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修改竞标报告,力求报告准确而详实;


忘不了研制过程中,多少个无解难题等着项目攻关团队去攻克,多少项关键技术需要在时间节点内去突破,多少次解决方案的推倒重来,只为在无数的失败中换来那一丝来之不易的成功希望;


忘不了首次任务成功时,项目团队队员们身心紧绷数月之后的如释重负,发自内心的欣喜若狂,对未来研制之路的坚定信心和莫大的期望;


更忘不了上次任务失利时,整个科室都笼罩着的压抑气氛,和队员们快速整理好心情,咬着牙、憋着一股劲去分析数据、排查问题,在逆境中踽踽独行……


“八个月的蛰伏与准备,只为今天这一刻,我们应该准备得不能再好了。”谢站磊暗想道,紧张的心情也平复了一些。




艰  难


“10、9、8、7……”十秒倒计时后,屏幕左方呈现了一条浅浅的曲线,同时曲线的一端逐渐变粗变亮,谢站磊知道那是飞行器飞行的模拟轨迹。


缓缓爬升的亮线,恰似研制之初的步履维艰。


“竞标的成功,只是开始,吹出去的“牛皮”,我们都要百分之百地去实现。”项目指挥的话语为任务定了基调,也变成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光学设计复杂,结构空间限制严格,可靠性要求严苛,新的通讯方式的应用……每一个“拦路虎”都把前进的路堵的严严实实,让人透不过气。


没有捷径,只能硬上。谢站磊作为总体负责人,牢牢把握每一个环节,组织大家通过例会、技术研讨、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来梳理技术难点,碰撞灵感的火花。他深知一个系统工程的顺利研制需要各个专业的共同努力,科学的统筹协调必不可少,于是他将计划节点的制定监督工作贯穿项目始终,认真做好与总体单位的技术指标确认和技术路线通畅的沟通工作,将设计开发、试验验证、应力筛选等工作有机地“串联”,力求各项工作高效高质量的完成。



那段时间,项目团队队员们总是每天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那批人,但看着项目按照预定计划稳步进行,技术难点逐个突破,大家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提  升


亮线升到最高点后逐渐平滑,向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好像第一次任务试验成功后的快速研制。


谢站磊仍清晰地记得那是竞标成功的整一周年。从方案竞标成功到首次试验成功只用了一年,这在全所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而且试验的成功也给了客户无形的信心,立马开始了产品的首批生产,为所里带来了实打实的效益。但谢站磊和队员们知道,这只是开始,还远远不是庆祝的时候。


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谢站磊敏锐地发现试验图像和平时验证时略有不同,通过团队充分的研究发现是某验证不到位,低估了真实飞行过程中的严苛环境。没有以往经验可以参考,团队成员们只能控制常量,引入变量,一点一点去尝试。八楼的连廊和一楼的实验室成了队员们长期试验验证的地方,连续数月地采集数据、分析图像质量、处理数据、修改升级设计、再采集数据的过程循环往复,枯燥且无味,但这些都抵挡不住队员们的热情,无论严寒和酷暑,大家都在这狭小的空间努力坚持着,哪怕有一点向好的提升都欢欣鼓舞。最终,队员们采集分析了几百G容量的数据,并获得了清晰稳定的理想试验图像,宣告此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边研制,一边批产,对于队员们来说就是工作量的“超级加倍”。怎样才能在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呢?这就让自动化测试的快速变现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时刻,李鹏站了出来,他联合软件专业的小李、小任等人,起草自动化测试实现方案,从硬件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地面软件设计等各个方面的细节着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无人值守的产品测试方案。然后李鹏又马不停蹄,带领大家分工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板级筛选自动化测试的方案落地,又很快将其迭代应用在了整机筛选上。目前,一个环境温箱可以同时测试多套产品,并进一步实现了异常监控、断点保存等多种功能,测试效率和准确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缓解了人力不足方面的难题。




难  关


亮线忽然有了一个跳跃,折向一边,片刻之后又继续前行,颇似研制过程中的坎坷与波折。


由于上次试验任务的失利,项目团队的快速研制模式也按下了暂停键。谢站磊记得那是一个适合试验的大晴天,但是试验现场的每个人心中都布满了阴霾。数据拿到手后,谢站磊和队员们马上开始了数据分析工作,并很快得出结论,我们的产品全程时序正确、工作稳定,没有问题!但这次没有问题不意味着永远没有问题,谢站磊一边嘱咐队员们戒骄戒躁,继续详细分析数据形成报告,一边积极和总体单位沟通,配合其完成各项质量提升工作。


在此后的八个月里,谢站磊和队员们不仅完成了批产的相关工作,还以时刻待命的态度,前前后后完成了历次试验的分析工作和产品的完善提升工作,光是各类质量提升报告就提交了十几份,共计20余万字,有力保障了产品研制及试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亮线逐渐下降,倏而以某点为始分散为多条,这是释放干扰的过程,像极了研制过程中遇到难题,选择哪个突破点的扑朔迷离。


谢站磊记得那是首次试验成功后的一段时间,围绕某硬件平台是否更换,怎样更换的讨论被提上日程。时间紧,任务重,在第二次任务时间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是在目前成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还是推倒重来,去攻克一个国内尚不成熟的技术方案?


关键时刻,宋利权主任大手一挥:“选就选最优方案,这是我们避无可避的发展趋势!”谢站磊和队员们心里也明白,当前的国际形势波谲云涌,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既是国家的号召,也是我们飞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方案既然确定,唯有埋头苦干,小吴作为硬件负责人,这项工作当仁不让的落到了他的头上。那段时间,他总是工作到深夜,一边联系生产厂家,获取一手的新鲜技术参数,一边联合室内的专家“会诊”,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在功效和性能上找到平衡点,并创新的解决了数个技术难点,使产品无论是底层设计还是应用设计,都做到了完美契合,相对于原平台方案,性能还做到了一定的提升。


硬件平台的提升,使队员们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屏幕右边是目标地点的实时图像,浓烟夹杂着沙尘将预定目标遮掩大半,如同浮在每个光电飞航人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


谢站磊知道,这几年所里的两金压力很大,质量提升也成了每个月的宣贯主题,所里急需“雪中送炭”的项目,来提振大家的信心,舒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作为客户和总体单位的头号任务,谢站磊知道自己负责的项目的重要,如中流击水,逆水行舟,这个仗没有失败的选择,生死存亡面前,我们只能成功。



圆  满


亮线终于走向终点。


谢站磊继续紧盯目标地点的实时图像画面,这几秒的空白让人心里发慌,思绪也拉回现实。


“轰——”一声巨响过后,飞行器准确落入预定区域。紧接着,指挥大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


风动湖面,暂起微澜。谢站磊定了定神,快速地记录着现场实时的一手数据,并一遍遍判断确认着,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即使客户和总体单位的领导已经站在了身后也浑然不觉。


“恭喜你们!你们的产品在每一次试验中都表现良好,你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光电领域的‘国家队’!”


听着领导们的赞誉,谢站磊脑子又闪过和队员们一起拼命攻关的一幕幕,他只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每一个项目团队的成员:春见花开、夏听蝉鸣、秋饮草露、冬踏寒冰,三年半的枕戈待旦没有辜负,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尽管现在还不是终点,但是我们已经无限接近了那个终点。







走出指挥大厅,谢站磊长舒一口气,肩上的担子仿佛也轻了一些。太阳不知什么时候拨云而出,将明亮撒向大地,连微风中都透着一丝丝暖意。


谢站磊大步朝前走,试验数据详细判读,产品性能分析,试验报告,后续项目批生产进展……谢站磊明白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处理。


他极目远眺,看到了很远很远的天际,是一座座高山,清晰可见。他知道山的后面还有山,但是再往前,是希望。


为此,付出一生也值得。







END





















文:李华峰

编辑:暄暄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8358所
传播航天文化 科普航天知识 展示津航形象 倾听职工心声 邀您一起关注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随时发布企业新闻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