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今日谈:
从四川泸州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扎根塞北高原近60年,他投身祖国的固体事业建设,成为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人物,只因为他始终将国家需要和集体需要,放在个人利害得失之前。不服输,不认命,千磨万击,淬炼成钢。随时挑起千钧担,方能锻造“金手指”!
赵殿礼:挑起千钧担的“金手指”
六院的原高级技术顾问赵殿礼,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技术人员称他为“金手指”,叹服经他点拨,问题总能迎刃而解。他的“金手指”在六院多个型号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急需小而精的动力装置,赵殿礼虽然即将退休,却又自告奋勇地担任某型固体发动机的技术负责人。知情人都知道,这种固体发动机,是多年艰苦攻关都没拿下来的“硬骨头”。
“干了这么多年的发动机,什么型号我们都有能力、有信心拿下来!”国防建设急需,六院发展急需,总得有人挑这个头啊!他坚守“关键技术不突破,研究工作不停止”的工作准则,给该发动机原来出现的“病症”开了两个“处方”。全新设计方案出台,新试验结果让大家看到解开这道难题的曙光。
1996年,该发动机标准设计状态下试验成功,但极限状态试验却连连失败。设计组在赵殿礼的指导下,开始了解剖和分析工作。一次试验完毕,需要把某个部件的碎片捡回复原,再作分析。这个部件只有暖壶盖子大小,炸成碎片后,最大一片也就像指甲盖。烈日下,赵殿礼与同事一起在荒草中寻找碎片,他手拿木棍,匍匐在草丛里,时而蹲下,时而站起,腰酸背痛时,干脆坐在草丛间找。
后来,缺陷被彻底攻克,故障再未发生。该动力装置的成功研制不仅使六院重获固体事业生存和发展机遇,也成为又一个“精品工程”。
赵殿礼把他近60年经验凝练成“设计工作五条准则”,后来扩充成八条,至今仍是六院设计工作的“不二法门”。
内容转发自中国航天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