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但我们时常会关注到“可见”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隐性”的心理健康。学龄前的孩子也会有心理压力,也会有负面情绪吗?也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日常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中,家长们是不是也存在以下误区呢?
一
认为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是不好的,
要赶紧转移。
很多家长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要尽量控制住,会告诉孩子发脾气是不对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身体里的“脾气怪”激发出来。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负面情绪,一旦有负面情绪就会压抑下去。其实,我们可以把情绪看作信使,它是来给我们“通风报信”的,提醒我们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状态和感受。
二
对孩子只表达自己的正面情绪,
尽量掩盖负面情绪。
现在很多年轻家长不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知道教育孩子要温和而坚定,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极力地保持一种温柔平和的状态,即便是自己很不开心、内心很不耐烦也忍耐着,要求自己对待孩子尽量温和。其实,孩子虽然年纪小、理解力不足,但是感受力很强。当我们的内心情绪和语言表达不一致时,他们能敏锐感觉到这种“不一致”,并能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情绪状态。
三
只关注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关注孩子在事件中的感受。
孩子在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跟好朋友吵架了,他有点生气;班级里养的小乌龟受伤了,他会伤心;老师表扬他了,他会高兴。但我们和孩子聊天时,常常只关心怎么帮孩子解决事情,比如跟好朋友吵架了可以用什么方法和好,却常常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忘了和他聊聊在这件事中,他有怎样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觉得生气。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解决问的办法,但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理解,他要确认我们是在爱他的、呵护他的、知道他的不开心的,他可以敞开心扉和我们聊聊他内心的感受。
✍
文章来源: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