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状告辅导员,法院判了!

学术   2024-11-05 15:15   江苏  


“因为学校和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矛盾时有失偏颇,才令我儿子病情加重,最终导致其自杀身亡。”据《上海法治报》报道,近日,上海松江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家长状告儿子李岩(化名)母校和辅导员,索赔190余万元的纠纷作出一审判决。

 

法院经调查核实认为,本案中李岩是自行购药后服毒自尽,无证据证明被告大学、辅导员对李岩实施了侵权行为,并造成了其死亡的损害后果。并且从两被告提供的证据来看,李岩在本科就读期间,其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大学及辅导员均对李岩尽到了其职责范围内关心、教育、管理、引导义务。而李岩购药、服药自尽均系其自主行为,应对自己的死亡承担责任。李岩父母要求两被告对李岩的死亡承担赔偿责任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悲剧的发生令人痛心。很多网友站在不同角度对事件的发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也都不约而同落脚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正当处理的关注。






尤其是对高校辅导员而言,他们承担着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的重要职责。随着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可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更艰巨。


研究:重点院校学生抑郁风险更突出


2022年,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18~24岁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5.32%;50%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


图片来源:《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2023年8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而且相比于抑郁,焦虑更可能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仅有一半的大学生无焦虑风险(54.72%)。


从不同类别群体看,男生抑郁风险略高于女生,而女生焦虑风险略高于男生;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也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


报告研究发现,较高的压力是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素。而大学生最主要的三个压力来自“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大一是坎,大三是坑”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不仅逐年攀升,而且多发生在大一、大三学生群体中。


2019年在贵州大学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教授游金潾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大一要从依赖阶段走向独立阶段,在探索自己要走向何方的时候,会迷茫、会困惑;大三要面对人生的重新选择,有可能埋怨专业选得不对,或者担心以后的读研和工作,焦虑更多。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王艺明积累的病例和游金潾的发现有着高度相似,“刚入学的和快毕业的学生患病多。”王艺明表示,环境的压力是一个诱因,而首次发病的抑郁症病人半数以上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如人际交往压力、感情问题等等。


校园悲剧的2个“高峰期”


异常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容易发展为极端行为,甚至酿成校园悲剧。2023年2月发表在《中国心理学前沿》期刊的论文《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中,研究者基于对2019—2021年期间某省高校71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分析发现,自杀事件发生在10月份的最多,占比16.90%,其次多发在4月、5月和9月


这个研究发现与此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对南方某省151所高校大学生自杀已遂案例统计,事件发生高峰在10月和3月,其次是5月和12月


至于为什么“校园悲剧”高峰期出现在3~5月、9~10月,综合媒体报道中多位专家分析,一方面春秋两季本就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另一方面,开学和考试月期间,开学适应、考试和毕业季产生的多重压力,也可能是诱发自杀事件的高危因素。


教育部:支持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硕士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极度重视。尤其强调辅导员在相关工作开展中需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


同时,《行动计划》支持高校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硕士学位,适当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心理学相关专业名额,建强心理人才队伍。


云南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2024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采取加强课程建设、健全干预体系等务实举措,以“五育并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效。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配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教师859人,其中专职专业教师373人,师生比1:2476。全省高校实现教育与咨询机构设立、专职专业教师配备、新生测评、公共必修课开设、教育活动举办等5个100%全覆盖。


探索心理危机预警新手段


近些年,多所高校在相关工作方面也作出积极探索。譬如西北师范大学不断完善“宿舍—班级(课题组/导师组/实验室)—学院—家庭—学校—医院”6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网格;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建立学生信息库,明确“一对一”帮扶责任人,以“一生一档”“一人一策”开展个案研判商讨、休学复学评估、危机长期跟踪、问题解决和回访等工作,及时研判学生心理动态,努力解决学生心理困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着力推进辅导员、思政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入驻学生社区。压实辅导员社区工作职责。明确谈心谈话、组织班会、走访宿舍等工作要求,落实班团建设、应急处突等职责任务,全面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思想动态。学校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上门动。面向本科生全覆盖开设贯通四年、八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针对性引导学生熟悉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建设院级积极心理体验中心,为社区配备心理咨询师,围绕压力应对、情绪调适等主题,组织开展绘画沙龙、电影赏析等活动。


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心理健康AI实验室提供自助式心理测评、VR冥想放松等评测与体验服务。其中VR智能心理问诊系统是一种用于模拟心理医生问诊的集成设备,仅需25分钟可进行一次完整的心理测评,即可获得一份多维度心理健康测评报告。实验室还基于冥想疗法、农场疗法、正反馈疗法、游戏疗法等四大抑郁症干预康复训练理论,设计一系列抑郁症干预VR场景,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视觉和脑部的刺激,对患者产生正面的治疗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这给高校学生管理提出更大挑战同时,也促使各校运用新技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以上探索是否能取得理想成效,需要在相关工作开展中持续给予关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颖婷. 大学生患抑郁症 毕业后自杀身亡[N]. 上海法治报, 2024-10-22(A7).

[2]夏瑾. 年轻人面临五大心理挑战,试试这样找到幸福[EB/OL]. [2020-11-17]. 中国青年网.

[3]张宁, 武萌, 刘伟, 等. 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J].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3(3).

[4]陆卓林, 梁瑞琼, 邱鸿钟, 等. 南方某省高校大学生 2013—2018 年自杀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7).

[5]教育部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麦可思研究,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侵权,请添加VX:qikange001。



免费期刊

如何查期刊

写作课程

论文裸奔

批量下文献

热点趋势

遭遇奇葩

文献可视化

防失联啦

整理电脑

这样写论文

词频分析

学会放弃

十九大词频

使用帮助

期刊投稿指南
为您深入揭秘核心期刊发文特征。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期刊动态,获取期刊投稿信息。关注并回复:帮助,可解锁使用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