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孤独”的985高校!校长曾正面回应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学术   2024-10-11 15:36   江苏  

兰州大学地处西北,自建校伊始就受人才缺乏、经费不足、生源质量等所困。百余年来,虽面临诸多困境,兰州大学却始终屹立于中国顶尖大学之列,成为投入产出比最高大学之一。


在很多中西部高校发展举步维艰之际,取得非凡成绩的兰州大学一度被人称为“兰大现象”,只是多少显得有些孤独,但却也更值得尊敬。


兰州大学图书馆——积石堂。图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孤独却又值得尊敬的兰大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兰州大学从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现称“黑河—腾冲”线)以西、一半以上国土面积上,兰大是唯一一所985、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

兰州大学开西北高等教育之先河,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设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建设西北的力度,兰州大学也因此备受重视。经过院系调整,兰州大学在1953年成为高等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为了实现把兰州建成重化工基地的目标和加快研发“两弹一星”,国家从海归学者和北大、复旦、南大等高校教师、优秀毕业生中调集大批专业人才,重点支持兰州大学化学、物理、核物理、数学、力学等专业的建设。1960年,兰州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再次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

自建校之初至今,起点不低,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是长期困扰兰州大学的三大症结。

新中国成立之初,兰州大学希望聘任留美细胞生物学家郑国锠来校,书信中将“我们已为您准备好了带玻璃窗的宿舍”作为重要的吸引条件之一。而郑国锠来之后一看,原来是纸糊的窗子中部嵌了一块“小玻璃”。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明显加大,兰州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又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持续的“孔雀东南飞”现象,致使形成了“兰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大”的传言。

就是在这样始终需要面临生存困难与提高质量并行的矛盾中,兰州大学始终都坚守使命担当,向党和国家、社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中国有机化学的开创者之一朱子清教授与助手黄文魁、陈耀祖等,举家从复旦大学前来西北,与留学归国的刘有成教授等一起建立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成功合成贝母碱。黄文魁在1972年成功合成抗癌新药“三尖杉脂碱”。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葛墨林潜心从事经典规范场理论的研究,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重点综合大学学生参加赴美留学物理、化学考试,兰州大学连续4年拔得头筹。

核科学专业64年来不间断培养了5000多名“为国铸剑”的核专家、学者,为国防工业贡献了重要力量。近20年间,兰州大学选培国防生1749人,毕业后100%服从分配,90%主动申请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把最好的青春奉献给祖国。

兰州大学的财政经费投入长期以来不如东部同类高校,以2019年为例,年度预算45.37亿元、增幅19.49%,但生均部门预算13.79万元,排在全国高校第41位。

兰州大学以较低的录取分数门槛招录了全国“双一流”(A类)高校中最多的农村和西部生源,以扎实的一流本科教育把他们因基础教育薄弱而欠的旧账还在高等教育阶段,并与全国最好的大学毕业生质量比肩,为促进国家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支撑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

110年来,兰州大学培养了37万多名各类人才,仅恢复高考以来本科毕业校友就有12人当选“两院院士”,1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兰大如何变成高水平大学?

1992年、1993年,兰州大学连续两年SCI收录发表论文数名列全国第三。1995年,在美国《科学》周刊评出的中国内地最杰出13所大学榜单上,兰州大学位居第六。这轰动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虽然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这些有些遥远,但这是真实的兰大

也正是这个排名,吸引着重庆人邓建明1998年考入兰州大学。经过在兰大21年的学习与工作,他凭借西部地区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组部的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兰州大学是怎样走出一条高水平大学之路的?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接受《瞭望》采访时的回答或许能从侧面解答这个问题。

在被问到高校人才流失严重,甚至被戏称为“中国十大最委屈大学之首”你怎么看待时?

校长是这样回答的:客观讲,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怕的是非正常流动。2016年,我们调研发现,当时出现人才流失现象的症结在于,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不足,学校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杨锘摄

为此,学校提出“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考核、聘任、人事、薪酬等方面进行改革,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按照学校给原则、学院给细则、学科和专业给特色的思路,开展分类评价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学校按照不同学科、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类成果和业绩贡献形式进行分类评价,因人施策,鼓励擅长科研的教师做项目、做技术推广,鼓励热爱教学的教师专心教书育人;下放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权力,释放学院活力。通过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学校还打破人才资历年限壁垒,对本校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直接聘为教授;对引进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鼓励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师受聘青年教授,57位引进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员。

兰州大学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资料图


此外,学校积极构筑后备人才“蓄水池”,谋求未来发展。2016年,学校首次招收师资博士后,提供18万元的年薪;优秀师资博士后出站后可选优留校。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地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人才。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2018年,学校止住了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的势头,而且进来的人才远多于流出去的。不仅如此,学校还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初步形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氛围。

挑战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创新稳定和引进人才的举措。现在,如果发现人才有流失苗头,学校包括我本人都会第一时间关注,坚决防止因学校工作做得不够而导致的人才流失。

成就斐然,决不放弃

正是有对人才的重视,兰大也取得了一系列斐然的成就。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5年首批进入国家计委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017年,兰州大学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其中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观察这4个一流学科,除化学为老牌优势学科外,其余均为兰大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独树一帜创新科研的典范。

任继周院士团队率先提出“藏粮于草”,推动我国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新农业转型升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出路。

南志标院士团队培育出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兰箭”豌豆系列新品种,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普遍推广;优质牧草“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紫花苜蓿等在西部大面积种植,帮助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

南志标院士

李吉均院士从事青藏高原和冰川研究半个多世纪,培养的学生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等相继成为院士,书写了师生三代勇闯青藏高原、南极、北极的佳话。

赵松岭教授团队面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群众生活困难,研发了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提出了集水农业理论体系,被誉为我国集水农业创始人。

陈发虎院士团队融合自然地理、地质和环境考古等专业,在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迁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黄建平教授团队自主研制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监测系统和激光雷达,关键技术成为行业示范标准,明显提高了国家气象部门对沙尘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业务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

在郑炳林教授团队近40年的努力下,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世界学术格局……

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办学理念,使得兰州大学将西部的地域特色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转化为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这也是兰州大学能够突破西部制约,走向国际科学前沿,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

今年是兰州大学建校114周年,这所“孤独又灿烂”的高校,仍然坚守在祖国的西北部,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一流大学之路而奋斗着。


来源:募格学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光明日报、兰州大学官网、兰州大学新闻网、百度学术等。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光明日报、兰州大学官网、兰州大学新闻网,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侵权,请添加VX:qikange001。



免费期刊

如何查期刊

写作课程

论文裸奔

批量下文献

热点趋势

遭遇奇葩

文献可视化

防失联啦

整理电脑

这样写论文

词频分析

学会放弃

十九大词频

使用帮助




期刊投稿指南
为您深入揭秘核心期刊发文特征。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期刊动态,获取期刊投稿信息。关注并回复:帮助,可解锁使用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