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旌德

政务   2023-05-24 11:33   安徽  
之于旌德,五十多年人生旅途中,因为亲情和工作缘故而始终嵌入心间。如今更是有种道不明、理还乱的感觉。
在老家歙南,去旌德叫“过旌德”。旌德物产富饶,有“徽州粮仓”之称,所产大米声名远扬,常有人通过中国十大古道之一的——旌歙古道“过旌德”去挑米。上小学时,新安江上游洪水泛滥成灾,如同大量库区居民一样,舅舅一家离开故土,从歙县水南背井离乡迁移旌德庙首。父母经常念叼着妻弟。于是我们对旌德才有了一份牵挂。
那年夏秋,在家待安排工作的我,由兄长领着第一次过旌德。记得那次在车站坐长途汽车,到旌德县城已近傍晚,错过了去庙首的班车。于是两人沿着马路一路徒行。
舅舅原在淮南上大学,毕业后回乡当了赤脚医生。移民过程中,因地域政策差异,身份一直没有着落。后在时任省委书记万里的过问关心下,才予解决。舅舅先在祥云医院工作,后调孙村。工作地离家不近,难以天天回家。我们步行经蔡家桥到孙村已是晚上8、9点钟,未能见到舅舅,一问才知他送医下乡不回医院。次日晨,我们乘着热浪和稻香继续向庙首练山赶路。

那次首过旌德,一住十来天,除了帮忙收割稻谷、苎麻外,还随大人一同探望歙移过来的亲戚,感觉他们异地它乡生活的不易。
旌德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舅妈家落户的苦竹里村距离江村很近。江村枕山环水,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金螯雄居其中。村中龙溪、凤溪环绕,汇锁村口聚秀湖。据说这江村过去很富,地主也多。许是因为胆怯,我们去时都有种阴森森的感觉,走路、说话都小心翼翼。说实在的,如果没有大人带着,我们是不敢踏进江村半步的。直到多年后,才发现这个地方徽文化气息很浓、底蕴深厚,村内明清古建林立,雕梁画栋的古民居、巍峨古朴的宗祠,宁静清幽的石板路,无不透露着这里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灵气与风韵。因徽商及仕官的积年造化,曾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是皖南第一风水宝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便是旌德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舅舅一家移民旌德后,生活习惯逐步适应,当初曾想返迁故里的念头也逐渐淡去,很快融入当地大家庭。父母亲与他们虽很难见面,但父亲每年都要在枇杷成熟时,不顾农务怎样繁忙,也要抽出时间,背着熟透的枇杷送往数百里外的舅舅家,让他们品尝家乡的特产,藉甜透于心间。是不是也应验了旌德县名“旌表贤能,彰扬礼德”的寄意?遗憾的是,四年前八旬母亲首次在旌德与常年哮喘疾患的舅舅相逢,成了姐弟两年后的生死抉别,往后亲情牵挂是否将埋在心底?

有别于亲情,让我与旌德怀有特殊情感的是旌德那片红色土地。因为中共皖南特委纪念馆改陈布展建设需要,五年前随省委党史研究院专家到旌德征集党史资料,使我有了第二次踏进旌德县域之行。

作为古徽州一部分,旌德也是一片红色土地。旌德县档案馆馆藏着国家一级红色文物、全国唯一一尊卡尔·马克思银像。这尊银像是1924年10月,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共中央的。银像几经辗转,被运抵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由安徽旌德县早期中共党员、俱乐部秘书梅大栋保管。1925年秋,安源发生“九三惨案”,中共党组织遭军阀破坏。梅大栋奉命疏散,受刘少奇嘱托携带银像,从江西安全带回皖南旌德梅村,创办农民补习夜校,建立皖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所凝聚的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早期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
首次过旌德,从县城到庙首步行的路线,正是50年前,红十军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浙入皖,过旌德到达歙县汤口,与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粟裕率红十军团团部和红二十师会师的线路。红军还在庙首召开大会,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摆脱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第五次 “围剿”的困境,减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压力,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皖赣边地区,在中共皖南特委的策应下,发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先遣队在旌德前后不到十天,广泛接触群众,宣传抗日政策,打击土豪,劫富济贫,调查了解地方反动势力的罪行,逮捕反动官吏和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有的予以镇压,所到之处,深受劳苦民众的欢迎,播下了革命火种,为皖南山区党组织的恢复和游击队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哪里有革命火种,哪里就有红色故事。有“皖南井冈”之美称的黄高峰、王家庄是胡明组建的泾旌太中心县委(为中共皖南特委所属党组织)游击队根据地,这里是皖南地区党组织、新四军游击队武装活动的中心地区,是成功策应和配合“渡江战役”的皖南游击区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这里建有胡明纪念馆、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及 “新四军纪念林”,并留有王家庄碉堡等革命遗迹。在此瞻仰革命先烈,重温红色历史,接受传统教育。

旌德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时期,中国“工合”旌德事务所曾成立于此。1939年7月,“工合”浙皖办事处在屯溪老街还淳巷5号(现19号)成立。同时在浙江的丽水、兰溪和安徽的屯溪、泾县、旌德成立五个事务所,指导各地组建各类生产合作社,积极发展战时民族工业,支援新四军抗战,为新四军抗日做出重要贡献。

促成平生第三次过旌德的是旌德县委史志室徐继霞。美女主任能歌善舞,精于史志研究,让我们有了共同的工作追求和接触。初夏时节,在旌德除了感受安徽省首个 “国际慢城”重峦叠翠,满目青山绿水优良生态外,我们又一次在旌德零距离瞻仰珍贵文物、探觅党史遗迹、征集革命史料,重温中国第一个红色县长谭梓生、革命烈士江上青等先辈红色历史,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每过旌德,仿佛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焰照亮皖南大地。再过旌德,穿越红色时空的旌德已然成为红色文化新地标。
(屯溪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汪华红 )


屯溪党史方志
推送屯溪党史和地方志研究最新成果,介绍屯溪革命先烈事迹,为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及党史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当地党的历史、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