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新徽学

政务   2023-05-31 09:00   安徽  

徽学,是以徽州历史地理、徽州传统社会、徽州历史文化及其传承创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步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最终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下,徽学研究薪尽火传,耸立于学界之林,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的国际显学。徽学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徽学学术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宾虹率先提出“徽学”概念

徽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县为发祥地,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转型于近代,至当代仍绵延不绝。徽文化兼容并包、体系完备、引领潮流,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主要包括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派建筑、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雕刻、徽剧、徽菜等,形成“学成派、艺成海、术成流、商成帮”的独特局面。这些文化现象,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经济、社会、教育、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领域的基本内容,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徽文化蕴含的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是维系徽州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徽学之所以能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根本所在。

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徽学,最早提及者是近代书画大师、歙县人黄宾虹。1932年,黄宾虹在致近代徽州著名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许承尧的一封信函中,率先提出了“徽学”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连续发现并流传于世的近百万件徽州文书,为徽学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支撑。徽州文书主要是徽州民众在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档案,具有数量庞大、历时久远、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学术价值突出等特点。利用徽州文书,结合其他相关文献,以徽州社会经济史为主体,综合探讨徽州历史文化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徽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

随着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作为学科意义上的徽学,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达成共识。1999年,安徽大学联合安徽师范大学徽学研究队伍,共同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考察,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成为该年度教育部建设的首批15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这在徽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探索,徽学学科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徽学研究从此迈向一个新阶段。

徽学的国际显学地位日益凸显





进入新世纪后,徽学研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资料整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徽学的国际显学地位日益凸显。

 一是徽州文书、文献整理与出版进入计划性、系统性开展阶段。《徽学研究资料辑刊》《徽州文书》《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等大批徽州文书、文献的相继整理出版,为海内外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二是推出大批高质量徽学研究著作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至2020年,出版徽学研究著作110部,各类徽学研究报告与论文700余篇。从这些论著可以看出,徽学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视野愈发宏阔,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日渐明显。徽学研究真正称得上百花齐放、全面发展。

三是徽学学科建设向纵深推进。对徽学的内涵和学科属性的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众多学者为构建徽学学科体系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从理论上对徽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研究理论、研究领域、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阐释,推动徽学学科建设走向深入。

四是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近代学科意义上的徽学从其起步,就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的一批学者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收藏徽州文书最多的北京、南京、安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在日本学界,徽学与徽州文书契约研究已蔚然成风,徽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已见之于每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综述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连续三届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的举行,中外学者面对面交流徽学的最新成果,直接促成了徽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在海外学者走进中国关注徽学的同时,中国学者也积极走出国门,宣讲徽文化,开展徽学研究合作交流。如徽学研究的奠基者叶显恩先生在1985年就发表《徽州学在海外》一文,介绍了出访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与孔飞力、周绍明等海外学者交流徽学研究的情况。徽学学者赴海外高校访学、交流也日趋频繁。正是在中外学者的切磋与交流中,徽学才得以以一门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取得自身的地位。

徽学研究大有可为

新时代、新使命、新徽学,展望未来,徽学研究大有可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徽文化既有地方性的特点,又具有超越徽州本身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的一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徽文化以独有的地域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契合了时代发展的使命和需求。迄至今日,徽州仍然遗存有众多的地表人文景观,大批精美的牌坊、宗祠和古民居随处可见,非遗展演与活态传承非常活跃,这在全国颇为罕见。除了丰富的地面文化遗存之外,徽州素称“文献之邦”,当地传世历史文献特别丰富,方志、族谱、文集以及民间文书等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因而,徽文化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方法上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要深入挖掘徽文化的思想精髓,总结徽文化的探索和智慧,把其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深度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和途径,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文化滋养。

推动徽学的多学科探索。新时代,中国学术面临研究范式转换的根本问题,学科交叉与融合,既是要求也是方法,新文科建设不但要在学科边界上形成与拓展新的知识领域,还要体现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并同步实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徽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学术、科技、艺术、工艺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语言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在推进新文科建设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完整性、示范性。徽学的学科构建要有新格局,要拓宽学术视野,深化多维度研究,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徽学研究走出书斋,走向现实,走向世界。

构建具有中国底蕴的徽学学术体系。在具有中国底蕴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民间历史文献研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存世徽州文书超过百万件,开展徽州文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积累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大量收集和整理民间文书、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间历史文献的解读方法和分析工具,是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建立于更坚实学术基础之上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徽州文书为核心史料开展学术研究,也是为了透过徽州研究,深入了解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立足于区域研究提供的丰富内涵,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阐释中国的大历史,通过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供徽学经验。

以徽文化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徽文化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家国情怀以及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传统美德,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迸发出以文化人的强大生命力。要深入挖掘徽学的时代价值,把徽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树立全球化视野,着力展现徽学的世界价值,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学术交流方式,以徽文化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动徽学研究走出去。注重提升文化原创力,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路径,擦亮徽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注重以世界眼光研究、建立徽州文书数据库,与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分享这一宝贵财富,展示中国学术界的开阔胸怀,把徽学在更高层面上推向世界。

  (作者系安徽大学校长)



来源:学习时报  匡光力

转自: 安徽党史方志

屯溪党史方志
推送屯溪党史和地方志研究最新成果,介绍屯溪革命先烈事迹,为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及党史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当地党的历史、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