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博士后交流活动——第二届“中医药前沿交叉技术”博士后论坛二轮通知

企业   2024-11-20 20:01   北京  


2024年全国博士后交流活动

——第二届中医药前沿交叉技术

博士后论坛二轮通知


活动简介


中药复方(方剂)不仅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也是中医原创理论的载体。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支撑新药研发、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是开展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核心目标。围绕中药复方存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药效作用多向性、作用机理多维性等特点,构建适合中药复杂体系作用模式下的多学科交叉整合药理学研究策略、方法与技术,推动中药复方研究范式转变和方法学创新,是当前的重大任务。


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中医科学院

承办单位: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地点


时间:20241129-121

地点:福建省漳州市芗江酒店


参会人员


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杨洪军担任学术论坛主席;

特邀中医药领域院士2人,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附专家名单);

全国优秀博士生、博士后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扫码报名)。


特邀报告专家


黄璐琦 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

(待定)

报告题目:待定

专家简介:黄璐琦,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任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事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研究。提出和发展了分子生药学学科,揭示和阐明了道地药材形成理论,建立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摸清我国中药资源本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中国标准创新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主持研发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作为领队带领的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朱立国 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

报告题目:医工结合在骨伤科研究中的实践

专家简介:朱立国,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特聘副会长兼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国家中医重点学科(骨伤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筋伤治疗手法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医正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首届岐黄学者,《中国骨伤》杂志主编。手法治疗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相关研究入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促进了骨伤科研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2009年、2017年),省部级一等奖6项。主编学术专著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入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荣誉称号。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

报告题目:中药复方等效成分群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

专家简介:李萍,博士,中国药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岐黄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等。曾任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群与质量评价研究,创建中药等效成分群新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发现代谢纠偏时序协同等多成分作用新规律与新模式,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疗效原理的阐明、国际标准制定、中成药技术改造和新药研发。起草《中国药典》《美国药典》10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Eur Heart J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70余篇,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终身影响力学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杨洪军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报告题目: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思考

专家简介:杨洪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中药新药设计、中药大品种培育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等,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被授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等荣誉。


主题报告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侃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

报告题目:待定

专家简介:丁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中药中多糖的结构与功能,构效关系,靶标分子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多糖与肠道菌群互作机理,细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关酶的功能机制以及糖类创新药物研究。先后担任国际糖化学期刊 “Carbohydrate Research”副主编,国际糖生物学协会官方主流期刊“Glycoconjugate Journal”副主编、 Journal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副主编。已阐明100多种多糖新结构,发现40余种多糖新的潜在靶分子,阐明40余种中药多糖作用机理,发现糖类候选新药7个,在J HepatolAngew Chem Int Ed Engl, J Cell Biol, Carbohydr Polym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96篇,成果已获得国家国际授权发明专利67项。

马骁驰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代谢靶点表征方法构建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专家简介:马骁驰,博士,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药药效物质与中药代谢。入选国家杰青,国家特支计划,国家优青,青年岐黄学者等。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CellJ HepatologyGUTJACSAngewandtePNASSci Adv.ACS Central Sci等发表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重大新药创制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王鹏龙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报告题目:浅谈中药超分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专家简介:王鹏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围绕中药超分子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复方配伍机制,主持5项国家级(包括4项国自然)、7项省部级(包括3项北自然)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14IF>10),研究亮点两次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优秀资助成果专栏报道,并被国家科技部点评。

李贤煜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家简介:李贤煜,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研究员,片仔癀-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创新实验室执行负责人。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优青。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Medcomm等杂志发表SCI文章40余篇,累计被引超700余次;兼任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秘书长,hLife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中药复杂作用解析与免疫专刊客座主编,曾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排名第九)、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人社部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称号。

杨华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

专家简介:杨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岐黄学者等。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与新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等;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 MetabSTTTNat Prod RepCell RepRedox BiolAnal Chem等期刊,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吴志生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报告题目:待定

专家简介:吴志生,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国家优青。现任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王琦书院闽台书院特聘教授,中成药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中药智能制造平台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科技部学术出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等项目20项。在BTJCRBBJIIIAPSBGCTrAC等发表高水平论文,主编出版两部专著。第一完成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完成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和抗疫先锋团队,2021年和2023年两度摘得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张辰宇 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细胞外RNA与中医药

专家简介:张辰宇,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生物医药的基础和应用。方向为非编码小RNA,线粒体功能和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开创了细胞外RNA”的研究和应用新领域。特别是在细胞外RNA”原创发现的基础上,建立发明了系列小RNA生物技术与药物的颠覆性核心技术平台,如循环RNA作为疾病特异标志物的检测与应用;第三代RNAi体内递送系统;中药全新活性分子小RNA及广谱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金银花MIR2911;和植物蔬菜作为乙肝治疗用siRNA的生物反应器等等,引领了核酸领域的发展。曾获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奖励。发表论文330余篇,总引用超60,800次;H指数: 109,有53/54国际国内专利授权。

陈建新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家简介:陈建新,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长期从事中医信息学、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医人工智能研究。近年来运用信息科学手段研究中医药现代化两大关键科学问题: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构建并升级SymMap 2.0、构建TMNPdbPTHMicrobeTCM算法及数据库平台,应用于中药复方及单体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探索;构建中医四诊信息的数字化平台,整合中医证候和西医疾病的宏、中、微观信息应用于临床早期客观诊断。为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

陈恒文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家简介:陈恒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究员,院长特聘助理,新药研发办公室负责人,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药事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委会委员,北京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科创中国首都青年百人会会员等。入选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新疆天池英才特聘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发表代表性SCI期刊收录40余篇,包括Nano TodayJAMA Network OpenJCPCCL等期刊,最高影响因子17.3,单最高被引310次。副主编或参编著作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已授权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作为第1完成人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各1项。

陈鹏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报告题目:中药复方靶点解析机器智能新技术探索

专家简介:陈鹏,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研究员,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任中成药复杂作用解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产物药理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委员, Acta Materia MedicaFIMChipBMThlife等杂志青年编委,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第一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交叉科学技术与应用,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BiomedicineTheranostics Cell Death & Disease等发表科研论文 27 篇。

范骁辉 教授

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单细胞时空组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技术挑战及研究策略

专家简介:范骁辉,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澳大利亚NHMRC ideas grant、国家基金等课题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Cell Genomics等发表SCI论文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 余件。科研成果获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及二等奖1项。担任《中国药典(英文版)》以及多本SCI期刊编委,ScienceNature等期刊审稿专家。兼任国际MAQC学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委会副主委等。

项耀祖 教授

同济大学

报告题目: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专家简介: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系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病发病机制与中西医防治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BloodJCIEHJPNASJACS等学术期刊。

赵屹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报告题目:基于免疫力的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思考

专家简介:赵屹,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北京大学医学免疫硕士、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方向:医学数据挖掘及医学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近十年在Nature Methods, Nature protocol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stem cell, Cell metabolism, Journal of Hepatology, Trends in Genetics,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50篇,总引用超过15000次。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1-2023年度科睿唯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北京市2023年自然科学一等奖(排第一)

高昊 教授

暨南大学

专家简介:高昊,博士,暨南大学科技处处长、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及天然活性成分研究,入选国家杰青、中组部WR计划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计划。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树兰医学青年奖、广东丁颖科技奖等奖项。担任教育部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活性天然产物发现及生物合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等。先后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的课题。发表SCI 论文180余篇,近五年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期刊发表通讯SCI 论文5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美、欧、日、中等国授权专利10余件。

郭非非 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家简介:郭非非,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中药信息学相关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等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单篇文章(BATMAN-TCM)最高被引用500多次。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等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多项,获学会一等奖一项。此外还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郭娜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报告题目:基于质谱成像技术中药跨器官效应表征方法研究

专家简介:郭娜,女,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MA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及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医药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及中药复杂作用机制解析。发表论文70篇,主持22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子课题1项,以通讯(共同)作者在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Pharmacological Research等发表论文,获批7项专利,转化2项。研究工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4项。

曾克武 教授

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发现及化学生物学研究

专家简介:曾克武,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博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中药化学生物学领域研究,针对中药及天然药物的作用靶点发现,阐明了苏木酮A、松果菊苷、葫芦素B等天然活性分子的直接药理靶点。在PNASSci AdvAdv Sci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并入选“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2022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区重点等课题12项,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家奖等。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中国药理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系列奖项。目前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药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理事、委员和青年委员等职务。

魏戌 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家简介:魏戌,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特聘助理、学术发展处处长。社会兼职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青年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7)等科技奖励10项;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1篇,作为执行主编或副主编撰写学术专著5部。

邀请专家持续更新中……

报名征文具体详见:第二届“中医药前沿交叉技术”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第一轮通知




声  明

内容来源:大品种联盟
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中国现代中药》编校发布,本平台非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转载请标明来源。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排版:史琳

核稿:焦炜






中国现代中药
中国现代中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