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呵护好“一河三山”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按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多样性维护、融合性发展”的思路,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的转变,由生态保护修复参与者到先行者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生态保护修复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
为充分展示近年来全区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成绩,全面总结推广生态修复项目治理经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财政厅在全区范围内征集了一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特点、生态问题类型、治理修复方式、项目运作模式等因素,筛选出10个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案例予以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努力扩大全区生态优势,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成果,坚决筑牢祖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废矿蜕变焕绿能 新景照亮展光明
——中卫市石墩水铁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摘要:2021年中卫市积极争取自治区生态修复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沙坡头区石墩水铁矿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25个,治理面积226.28公顷,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综合治理模式,治理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亿元的光伏项目落地,高效盘活了废弃土地,区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中卫市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河由山入川、进入河套平原的第一站,境内有黄河干流182公里,占黄河宁夏段45.8%,是全国“双重”规划确定黄河重点生态区的组成部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空间布局中的重要防沙带。同时中卫市也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强度的矿产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当时生态保护意识不足、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石墩水等主要开采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系统遭受重创,遗留下大量矿山伤疤、废弃采坑。为了解决矿山领域生态修复历史欠账,2021年中卫市积极争取自治区生态修复项目资金支持,投入1324万元,组织实施石墩水铁矿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对25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取坑塘连通、土地平整、覆土工程、植被恢复、养护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引入复合光伏项目,治理面积226.28公顷,重塑项目区地形地貌环境,恢复土地资源的生态和生产功能。
(一)统筹推进,强化组织保障。为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中卫市成立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指挥部,市级领导带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严格落实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督导检查,确保快速施工、规范施工、安全施工,保证效率和质量。同时,项目统筹推进中,注重技术保障,聘请专家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全方位指导矿山修复治理,定准项目实施路径,确保各项修复治理措施精准落地。
(二)要素协同,系统综合治理。坚持规划引领和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貌的废弃矿山,反复论证研究,探索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综合治理。山,采取仿自然、近自然修复方法,重塑地形地貌,消除灾害隐患,促进山体生态恢复;水,保留原有水系脉络,将3处坑塘相连通,恢复水循环,增强防洪能力,整体提升矿区生态环境修复质量,并为项目区生态工程用水提供水源;林,在坑塘水面四周栽种山杏、山桃、紫丁香等乔灌木,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田,通过土地平整等治理措施,改善破损地形地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了风沙对周边耕地的侵害;草,采用人工混播方式,在雨季前多次播撒冷蒿、芨芨草、冰草等本地草种,提高植被成活率,促进草地快速覆盖,防止水土流失,提升土壤质量;沙,引进草障植物带修复技术,铺设沙障、扎设麦草方格、播撒沙蒿种子,提高沙地植被覆盖率,有效控制风沙侵蚀,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三)探索试验,精准科学修复。为保证植被修复效果,在矿坑、渣堆土地平整结束后,整体覆20cm厚沙壤土,探索沙渣拌合、混播草籽的植被恢复方式,再配合补水滴灌、喷洒水等措施,极大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在栽种乔灌木时,对种植带进行坑穴换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根系生长和增强林木抗性,为林木生长创造更加有利条件,探索形成了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沙地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和以岸带功能重建为目标的河岸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工程完工后,加强修复成效管护,及时补植补种,对种植林带不定期修剪整形、清理死树、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防治人为践踏、牲畜啃食,确保修复成效不反弹。
(一)生态效益显著。通过项目实施,对20处高陡边坡削坡减荷,9处采坑及23处渣堆区进行回填平整,有效的消除治理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栽种各类乔木10421株,铺设柴草沙障11.5公顷,9处风积沙丘得到固定,治理区及周边扬尘污染源基本消失,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二)社会效益明显。该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土地资源浪费状况,使破损废弃土地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并在矿山修复过程中,吸纳带动就业人员百余人,人均增加劳务收入上万元,项目区周边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经济效益可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治理后良好生态环境和可再利用土地资源,成功引入总投资6亿元的100MW+50MW复合光伏项目落地,预期项目建成后,运行期25年,年平均发电量约为2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6万吨。
通过废弃矿山修复,解决了光伏用地难问题,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探索出一条矿山生态修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