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呵护好“一河三山”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按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多样性维护、融合性发展”的思路,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的转变,由生态保护修复参与者到先行者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生态保护修复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
为充分展示近年来全区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成绩,全面总结推广生态修复项目治理经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财政厅在全区范围内征集了一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特点、生态问题类型、治理修复方式、项目运作模式等因素,筛选出10个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案例予以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努力扩大全区生态优势,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成果,坚决筑牢祖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红色为底 绿色为墨
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隆德县城关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典型案例
摘要:隆德县城关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坚持“保护耕地、开发林地、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振兴乡村”的原则,建立“生态助旅、以旅带产、以产兴农”的模式,“国企+村集体+企业”的运营体系,发挥三级党组织引领优势,针对城关镇生态脆弱的现状,开展生态修复、河道治理、土地整治等工作,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基础,推动当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社会投资,实现了“以生态美,推动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一)城关镇基本情况
城关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东起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西邻隆德县城区,南近312国道、北邻隆张路。整治区域涉及杨家店村及峰台社区,面积1454公顷,人口913户2580人,农用地面积1349公顷(其中:耕地204公顷),建设用地面积80公顷,生态红线划定面积278公顷。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坐落于城关镇杨家店村,六盘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军会师地之一,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确定的一百个经典红色景区之一,景区年接待200万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支撑发展作用不够。耕地质量不高,农田生产配置较低,整治区土地裸露、杂草丛生,田块较为细碎、未成规模,灌溉设施不够完善,耕地常年荒废,利用率偏低。
二是渝河河道功能发挥不强。河道淤积,水系连续性较差,部分区域河道过窄或淤积,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造成污染,河道护坡存在破损等现象,水土流失严重,行洪排涝能力弱,服务功能缺失。河道两侧植被覆盖度低,水生植物单一,多样性不足。
三是乡村设施不足环境不优。长征景区周边的峰台社区、杨家店村等村庄基础设施缺失,服务设施不完善,休闲场地、厕所、垃圾回收站、座椅等服务基础设施缺失,功能性不足。村道破旧,绿化质量低,村容村貌亟待提升。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结构单一。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周边配套设施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景区对村集体和农民的带动效益较差,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作用不突出。
(三)目标任务和总体安排
立足场地现状、地理环境和红色文化历史沿革,抓住城市文旅化、生态化发展带来的契机,以生态产业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为着力点,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为引领,按照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相对稳定,生态环境有提升的要求,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主要目标,进行全域全要素整合,统筹推进整治区域低效林地整理、废旧农村宅基地腾退复垦,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土地提质增效。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开展农用地整理711亩,新增耕地面积286.74亩,实施建设用地整理保障产业发展用地29.74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4.48千米,推进杨家店村、峰台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融合水脉、绿脉、文脉以及生态脉元素,以山景为背景,伴随流水穿插环绕,充分体现出田园风光,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营造生态、艺术、文化、休闲的旅游空间,营造“百草花谷、生态康养”的福地。
(一)发挥平台作用,整合资金项目。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整合国土综合整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文旅、闽宁合作、县级财政及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金共1.17亿元,于2023年9月开工建设,2024年8月底完成全部建设内容,资金项目集聚效益充分显现。
(二)统筹全域资源,实现提质增效。紧紧围绕村庄发展目标,实施农用地整理项目,统筹推进整治区域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等,提高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增加耕地面积,有效改善整治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动村庄规划落实落地,发挥资源要素组合最大化效益。
(三)创新发展路径,打造文旅模式。按照“精准定位、突出特色”的要求,以“生态助旅、以旅带产、以产兴农”为核心策略,围绕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周边,开展生态修复、土地整治、河道治理等,通过金融扶持、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业扶持优惠举措,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引入社会资本,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投资建设民宿、露营地、中药材种苗繁育示范中心,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传承保护红色历史文化、革新乡村特色产业经济模式,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一)优化生产布局,夯实产业发展根基。通过农用地整理,统筹推进试点项目区域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完成农用地整理159亩,形成田成片、路相通、林成行、渠成网的生产布局模式,将整治区域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依据特色保护类村庄定位,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乡村民宿、农家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产业收入连年增加。
(二)筑牢流域生态,增强环境承载力。完成河道治理7.4公里,有效减缓了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水生态,防治水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流域生态环境271亩,有效扩大了林地面积,提升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功能,维护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的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全面增强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水平。
(三)聚焦筑巢引凤,推动产业提档升级。通过政府投资强基础,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吸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发展仿野生中药材,开发药食同源健康食品,延长产业链,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塑造区域品牌,带动当地特色产业提质升级。
(四)锚定联农带农,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的运营模式,吸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等参与投资,六盘山旅游集团、宁旅投酒店公司、宁苗生态集团、杨家店村集体四方联合运营,负责项目区的运营工作,创造物业管理岗位、民宿管家、餐饮服务人员等工作岗位,有效吸纳村民就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发挥了良好的联农带农作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文旅项目运营,参与经营效益分成,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