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呵护好“一河三山”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按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多样性维护、融合性发展”的思路,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的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的转变,由生态保护修复参与者到先行者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生态保护修复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
为充分展示近年来全区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成绩,全面总结推广生态修复项目治理经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财政厅在全区范围内征集了一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特点、生态问题类型、治理修复方式、项目运作模式等因素,筛选出10个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案例予以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努力扩大全区生态优势,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成果,坚决筑牢祖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全域整治搭台 产业振兴致富
建设贺兰山下美丽新乡村
——惠农区燕子墩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典型案例
摘要:惠农区燕子墩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自2023年启动实施,坚持“项目整合、政企联动、共促振兴”,以“补短、强农、调优、提质”为设计思路,建立“田地人”联动全域整治模式,直面乡域土地分散、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瞄准打造“34131百千万品牌工程”的战略目标,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拓展乡村功能、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协同推进重点小城镇、千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等22个总投资达2.5亿元的项目,乡村发展前景持续向好。
(一)燕子墩乡基本情况
燕子墩乡位于惠农区南端,东邻黄渠桥镇,南连头石路,西靠贺兰山,北接红果子镇,109、110国道、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包银高铁(在建)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下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辖区海燕村为“十二五”生态移民村,于2017年移交燕子墩乡,曾是惠农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乡户籍在册6542户21024人,常住3024户10960人,脱贫户260户1120人 (全部属于海燕村,占惠农区脱贫人口的99.6%),地域面积26.21万亩,耕地面积13.33万亩(含简泉农场),宅基地1.1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0.81万亩。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粮食产量(4.36万吨)占惠农区的41.9%,生猪(1.3万只)、肉羊(10.1万只)养殖量分别占惠农区的67.5%、45.9%,鲜奶产量(10.4万吨)占惠农区的63.5%。2023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66元,同比增长8.2%左右。
(二)存在的空间问题
一是耕地质量整体不高。由于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等气候原因,部分地区形成了盐碱地。加之过去盲目开垦荒地、过度开采地下水、灌溉方式不合理,以及传统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原因,土地盐碱化现象持续加重,截至治理前,盐碱耕地已达1.15万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10%以上。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规模经营占比较小,产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不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部分村(社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灌溉系统不完善,节水农业普及度不够,严重制约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空心村”问题严重。燕子墩乡77个自然村中,空心率超过50%的有36个,占比达46.7%。11个行政村中,燕子墩、西永固、蛟龙口、黄渠拐子4个村空心率超过50%。分散的宅基地布局,既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也制约污水治理、集中供热等民生项目实施。
四是产业发展用地不足。燕子墩乡为农业大乡,但是除基本农田外,集中连片超过50亩的土地仅有一处,无法支撑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土地碎片化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实现补短、强农、调优、提质四大目标,纵深推进“田地人”的联动发展模式,实施“34131百千万品牌工程”——暨打造蛟龙口海产品淡水化养殖、雁窝池中药材基地、海燕村食用菌“3”个百亩产业园区;打造海燕村1400亩现代设施产业园区、黄渠拐子2800亩供港蔬菜产业基地、燕子墩乡1200亩枸杞芽菜产业基地、贺兰山东麓(燕子墩乡片区)3000亩酿酒葡萄产业基地“4”个千亩产业基地;打造“1”个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燕子墩红酒、简泉西甜瓜、海燕富硒菇菜“3”个品牌建设规划;建成“1”座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新建200套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现代农房,燕子墩中心大社区功能初步实现。
(一)摸底数,查实情,科学布局全域土地整治。扎实做好基础调研,对燕子墩乡全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和数据收集,全面摸清“家底”。将评估论证和政府研究相结合、征集意见和党委决策相结合,科学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土地整治与乡村实际情况、总体规划、产业布局等相衔接,统筹布局各项整治任务,确保科学、系统、可行。
(二)补短板,强基础,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推进盐碱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外西河、西永固村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上宝闸村、贺兰山东麓2个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高推动土地实现了“由散到聚”“由劣到优”的转变,为“筑巢引凤”提供了要素保障。先后吸引山东水发集团、北大荒集团等龙头企业,以较实施土地整理前数倍的价格承租土地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了农民“无地”增收的问题,形成了政府管理协调、企业生产运营、农户务工增收的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提质。
(三)强特色,扬优势,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立足各村(社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多措并举破解盐碱土地盘活使用问题,在蛟龙口村引入宁夏众淼渔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淡水虾养殖;在路家营村引进宁夏金舟有限公司和宁夏华绿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吨袋加工和生物饲料加工;在雁窝池村引进宁夏瑾瑞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紫菀等中药材种植;在海燕村引入山东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政企合作建设千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持续壮大设施农业。
(四)强支撑,调布局,全要素全空间一体化整治。打破传统“中心村”项目“多区域分散投资”模式,集中资金在燕子墩村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建设新式农村节能住宅,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空气能热泵、光伏屋顶等设施,全面保障房屋品质。为农户成功争取购房补贴和固定补贴,吸引“空心村”农户自愿入住新式节能住宅。扎实开展指标调剂使用、补齐耕地“天窗”、促进农田集中连片、预留建设用地指标等“空心村”整治工作,形成发展—安置—再发展—再安置的健康循环化发展模式,实现全要素全空间一体化整治。
(五)抓机制,治生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乡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全域整治和示范打造、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户村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以点带面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探索盐碱土地植绿致富新路子,实施海燕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二村枸杞芽菜项目),有效治理房前屋后裸露盐碱土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颜值”。引进宁夏绿色世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枸杞芽菜产业,迈出“订单枸杞芽菜产业”的关键一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一)掌握“金钥匙”,撬动规模项目落地。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金钥匙”,打开争资金争项目促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门”,先后吸引整合了总投资3215万元的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罗家院子葡萄基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1695万元的贺兰山东麓惠农段灌溉水源项目、总投资2215万元的燕子墩乡汪家庄村现代高效农业项目、4500万元的燕子墩乡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2023—2025年)等项目22个,总计资金2.5亿元,是2020年至2022年(5689.06万元)争取资金总额的4.39倍,实现了“项目互补、质效提升”的效果,形成了项目联动、全面发展、共促振兴的工作格局。
(三)打造“金土地”,土地效益显著提高。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预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5503亩,促进传统农业向节水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升级改造;预计整合碎片化土地18191亩,大幅提高耕地的集中连片和规模生产水平;预计治理盐碱地1026亩,赋予盐碱地生产功能,增加耕地可利用面积。通过项目实施,每亩土地的平均流转费用由300元增长至1000元以上。
(四)擦亮“金招牌”,招商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强现代农业基础,以完善灌溉体系、开展碱地整治、实施高标准农田等工程为抓手,推动土地增值和赋能,擦亮土地“招牌”,稳步提升燕子墩乡招商引资聚集力,先后吸引十几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1.642亿元,是2022年吸引社会资本(352万元)的46.6倍,政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五)种下“摇钱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增长。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绿化面积656.32亩,栽植各类树木1.59万株,枸杞芽菜59.38万株,推动海燕村植被覆盖率增加90%,土地盐碱化程度降低30%,土壤质量和绿化水平明显改善,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30万元。
(六)打造“聚宝盆”,村集体和农户收入稳定增长。依托土地流转等政企合作机制,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精准实施一系列强农助农项目,实现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提升。2023年,全乡村集体收入1082.99万元,同比增长17.6%;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66元,同比增长8.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