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疼痛机制的基础研究:研究者们深入探索了疼痛在机体的产生、传递过程及其影响,揭示了疼痛调节的多种关键分子和通路,如TRP通道、炎症介质、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等。
2. 神经可塑性和疼痛记忆:研究发现疼痛刺激可以改变神经元的连接和功能,导致疼痛记忆的形成和加强,为理解慢性疼痛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新兴技术的应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如fMRI、EEG和MEG等在疼痛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观察和分析疼痛信号在大脑中的传递路径和神经活动模式。光遗传学技术通过精确操控神经元活动,研究疼痛信号的传递和调控机制。
4. 临床治疗技术:脊髓电刺激(SCS)作为神经调控技术的核心,在疼痛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SCS技术已经发展出多种先进的刺激模式,并且设备国产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5. 特定人群的疼痛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疼痛问题日渐突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SCS可能对改善胰岛功能产生有益的作用。
6. 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痛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是当前疼痛科的热点问题。新药研发聚焦于离子通道类药物,针对钙、钠、钾甚至氯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7.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包括疼痛的评估、用药以及非药物治疗等。研究热点集中于如何通过遗传学、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影像学等技术来预测个体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实现更精准的疼痛管理。
8. 疼痛科的未来发展:预计未来10年将是疼痛科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科研水平的提升将为疼痛学科的规范化发展注入活力。
9. 长效镇痛技术: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步文博教授与合作团队开发了基于生物物理作用的新型电活性纳米功能材料,实现了对顽固性疼痛的长时、高强度、非成瘾的高效缓解。
10.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会议:2023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功召开,400余名来自全国各省地的专家、同道参加会议,共同探讨疼痛学科的发展。
这些进展表明,疼痛学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的应用有望为疼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