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每周三及周五:梅医生门诊笔记。在这里我和我的团队会将日常的看诊病例及研究思考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会喜欢。
前两期咱们聊了降低对比度镜片助力近视控制的那些成功案例,是不是觉得很有启发?
原来,当离焦类产品效果不尽如人意时,换一种防控原理,竟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并不是所有小朋友都愿意尝试换新方案的,总有一些因为个人接受度,而比较执着于同一种干预方式的。
但当这种干预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呢?
今天乔医生就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案例,案例中的孩子三换OK镜,经历还是比较曲折的。
那为何孩子要三换OK镜?究竟经历了什么?最终又是如何走向?
我们一起往下看。
——我是乔医生的专属分割线——
01
戴镜10个月
眼轴增长竟超0.6mm?
大家好,我是乔玲。又和大家见面了。
经常有同行和家长们问我们:
你们配OK镜经验那么多,是不是所有关于眼睛的“疑难杂症”都能秒变“小case”?
那我得实话实说了,确实有非常多的孩子,在我们这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千人千眼,即便是再大咖的医生,也无法保证,能够一蹴而就的为每个孩子立刻找到最适合的“完美配方”。
在探索最适合孩子的矫正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尝试和调整,通过不断的细心观察和小心验证,逐步逼近合适的方案。
就比如今天这个案例中的孩子。
孩子来到中瀛门诊前,正在戴某国产的全定制OK镜。
而在此之前,小朋友还尝试过不同品牌的离焦镜,但控制效果都不是太好,眼轴度数增长的非常快。
我们也和家长了解到,孩子用眼强度特别大,在学校算是个“小学霸”,再加上他的爸爸也是我们的同行,医务工作者一枚,高知家庭出身。
说到这里,我要插一句,为什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
因为,我们在门诊经常发现,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的家庭,孩子近视的比例会更高一些。
这样的家庭背景,一方面可能带来了遗传性的近视问题,这种近视类型更难控制。而另一方面,爸爸妈妈自己也会普遍存在的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行为,这种用眼习惯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这个孩子的情况。
我们查看了第一副OK镜的资料,是一款小基弧和非球面的国产全定制OK镜。我们看到孩子的眼轴变化,可以说,没有被控制住的迹象,眼轴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
家长看到价格那么贵的OK镜,却控制的不理想,或许会首先怀疑是不是医生的验配的有问题?包括孩子的妈妈最开始也有这样的质疑。
不过,我们仔细复核了之前的资料和各项参数,发现地形图还是很漂亮的,而且孩子白天的视力稳定,角膜也很健康,我们从地形图和参数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所以这里,我要为家长们解开一个常见的误区。
我们之前教过家长们如何评估地形图好不好,家长们都说很受用。但很多时候,地形图并非防控效果的唯一标准。
举个例子,大家追求的“尖底锅”曲线图,代表离焦量大,看起来很理想,但即使有这样的曲线,孩子的控制效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
相反,有些孩子的地形图上结果呈现的是“平底锅”曲线,虽然看起来不那么“完美”,但年化增长却能控制在0.2mm以内,防控效果依然出色。
更有趣的是,有家长可能还听过有这样的说法,OK镜如果有轻微的偏位,有时反而比完全正位效果更好。当然偏位太大还是会影响到防控效果和角膜健康的。
所以地形图如何,其实并不是防控效果好坏的“标尺”,但是明显有问题的地形图,在有经验的医生那里也是一眼就能分辨的。
但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执着”的家长,即便孩子的OK镜控制效果已经非常好了,他们还是坚持要求医生把地形图调整到“尖底锅”的形状。这种情况可能就是有一些为难了,也不是所有孩子的角膜形态都能做出想要的样子的,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最终防控效果。
扯远了,回来继续说我们的案例。
既然第一副OK镜效果不太给力,那能不能加点低浓度阿托品来助力呢?
我们仔细查看了孩子的病历,发现孩子其实已经在用0.05%的阿托品了,而且是一天两次,这个强度已经相当足够了。
02
更换OK镜
效果能达到预期吗?
从孩子原有的干预方案中,我们几乎找不到太大的问题,这确实有一些“棘手”。在评估综合情况后,我们给了爸爸妈妈两种方案选择。
第一个,是尝试换用降低对比度的镜片,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孩子用了离焦镜和OK镜效果都不佳,有可能对离焦类的产品不够敏感造成的,换一种方法或许能有不一样的结果。
另一个方案是,让孩子先停戴一个月的OK镜,然后换一个品牌OK镜试一下。
有家长在这里也会提出质疑,OK镜效果不好,换其他OK镜就能管用吗?
其实,这还真的不一定。
根据我们积累的大量经验,许多孩子在更换了OK镜品牌,并对非球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后,效果可能会有很明显提升。但这并不是说某个品牌的OK镜就一定比其他品牌好,而是因为每个孩子对OK镜设计的“适应度”存在差异。
这就像治疗高血压一样,有的患者用A药可能效果不佳,但换成另一种药物后,血压就能得到有效控制。OK镜也是如此,不同的品牌、设计可能更适合不同的孩子,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
大家是否记得,我们之前也分享过一个多次换OK镜的类似案例,感兴趣的家长,点击这里查看。
经过一番的沟通,我们发现这位小朋友比较抗拒戴框架镜,而且,通过将近一年的OK镜配戴,让小朋友也感觉用OK镜对日常生活和学习更便捷,因此还是坚决想要继续戴OK镜。
不过,我们也很坦诚的告诉家长:
即使调整OK镜,也仅仅是一个新的尝试,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我们让孩子停戴了OK镜,并在停戴的一个月后,重新给孩子做了验配。
这次验配发现,在第一副OK镜配戴的10个月里,孩子的眼轴增长明显“超速”,分别增长了0.4和0.6,而报告上的验光度数也显示,一个增加了25度,一个增加了50度。
不过,由于右眼曲率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是两个眼睛都增加了50-75度。这个涨幅来说,还是蛮大的。
03
效果不佳
妈妈遭受“打击”
接下来便是第二副OK镜。
从地形图来看,这副OK镜的呈现的仍然是比较“漂亮”的。
但当孩子试戴了两周后,我们却观察到一个不太乐观的现象:孩子的眼轴在这短短两周内还是有所增长。
这似乎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果然,在孩子配戴这副镜片不到两个月后,我们再次进行复查,发现眼轴的增长仍然很明显。第二副OK镜并没有起到更好的效果。
这次换镜的“失败”打击到了孩子妈妈。
虽然换镜前她已做好心理准备,抱有一种“尽力而为”的态度,但真正面对效果不太好的现实时,她的心态还是有些崩了。我们明显感受到,妈妈对于近视防控的信心开始动摇。
我们也安抚了妈妈的情绪,并且一起分析了可能的原因。
临床上角度来看,虽然很多孩子用了OK镜效果都不错,但也确实会有一些孩子的近视属于“难防难控”的,或许孩子本身就对离焦类的产品不够敏感。
这类孩子,在尝试了离焦类产品效果不佳后,我们还是更建议索性换一种手段来防控,比如之前就有建议过的降低对比度镜片。
当然,如果降低对比度的镜片仍无效,那么可能需要考虑采用红光治疗作为最后一步。
当妈妈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爸爸出来表示说,因为自己也是医务工作者,做事也比较小心谨慎,不想用红光。
爸爸接着问我们:OK镜真的没法再调整了吗?能不能换个品牌再试试?
对爸爸来说,还是更倾向于继续使用OK镜进行防控。
我们向家长解释,不同品牌和款式的OK镜设计有差异,想要调整并不是没可能。但是同样不能保证第三副OK镜就一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也只能再次尽力尝试。
爸爸听后表示愿意再次尝试,
于是,我们决定为孩子选择一副正常基弧但非球面更大的OK镜镜片。
04
三换OK镜
正常基弧、非球面?
这里来补充一个小小知识点,方便大家的理解。
家长们可能经常听到“基弧”和“非球面”,但不一定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
简单来说,基弧区就是镜片与角膜直接接触并产生塑形效果的关键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接触面”。
一般来说,我们验配OK镜是追求“更小的光学区”。
因为当光学区缩小后,就可以让更多周边离焦的光线进入到眼球里面,周边的离焦区变得更大了,近视防控的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当然,光学区也肯定不是越小越好,如果光学区过于小,也可能存在视觉效果不佳的情况,所以这里需要合理把握。
再来说,什么是“非球面”?
字面意思就是“不是球面的表面”。
因为我们知道,人的角膜并不是“正圆形”,而非球面设计能更灵活的适应不同角膜形态,实现更高的周边近视性离焦。
所以无论是“小基弧”,还是“非球面”,都是为了提高离焦量而设计的。
但是,这第三副OK镜,为什么选择正常基弧而不是小基弧呢?
这主要是因为这次选择的镜片非球面量比较大。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看作是“压力”和“面积”的关系。
当非球面量越大,压力就越大,如果基弧区做得太小,会导致“压强”过大,增加角膜损伤的风险。
所以我们在真正验配OK镜时,是需要考虑两者的关系的合理把握的。
接着来说这个小朋友。
孩子的度数目前是275度左右,正好和我们的试戴片度数相近。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节省家长的时间成本,我们决定先借试戴片给孩子戴两周看看效果。
两周后的复查,好消息传来。
孩子使用试戴片两周,我们发现眼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并有少许回退。
这是之前不管用什么防控方式,都没有出现过的好迹象。妈妈也非常高兴,当即也预定了新的镜片。
05
近视防控
不全都是“一帆风顺”
虽然这个孩子的近视防控案例暂时告一段落,但她的防控之路其实才刚刚开始。
我想看到这里,大家觉得有一些疑惑:
为什么我们要分享这个既难防难控、一波三折的案例?难道不应该多分享些“一帆风顺”的成功case吗?
其实,我们特意挑选这个案例,是想向大家传达一个信息:医疗行为,总是伴随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即使是最顶尖的医生,也会遇到他们无法完全掌控的病例。因为近视干预,同样属于医疗行为的范畴。
比如,当孩子的妈妈为第三副镜片买单时,她也对我们助理说:“早知道第三副OK镜效果这么好,直接配第三副就好了,感觉前面都走了弯路。”
而同样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孩子爸爸,就非常能理解这个过程。
他也用了一个例子来劝慰妈妈:
就好像去年秋冬很流行的“支原体”,医院满是挂点滴的孩子,有的孩子用阿奇霉素药到病除,而有的孩子却因耐药而需要换用其他药物才有所好转。而即便是用同一种药,孩子康复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这就是个体差异。
这种情况在医疗领域非常常见。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这个孩子的案例,正是这个过程的一种写照。
这种试错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并不都是“坏处”。能让我们知道孩子适合哪种方式,不适合哪种方式,对她以后的近视防控是有利的。
##总结
感谢乔医生的分享。
看了这个孩子的近视防控故事,我们也终于理解了,防控之路并不只有“一帆风顺”了。
但就像乔医生说的,每一步尝试都是宝贵的经验,合理的“试错”也是找到近视防控最合适方案的“钥匙”。
不过,我猜会有家长问:“如果这个孩子第三副OK镜效果还是不佳,你们会如何控制?”
那小助理想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我们发现某些方法行不通时,这反而能更加坚定我们走向正确近视防控道路的决心。这个时候,劝孩子试试降低对比度镜片,或者换其他的防控方式,都会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好了,今天的分享结束了,如果您也有近视防控方面的疑问,想问问我们乔医生,欢迎私信小助理预约乔医生浦东中瀛门诊。我们下次见。
-END-
本期作者
乔玲 眼科主治医师
/专家简介
眼科主治医师,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从业眼视光行业十余年。原高端私立医疗眼科主治医师,国际角膜塑形镜学会亚洲分会会员(IAOA),欧几里得、欧普康视、爱博诺德、ParagonCRT、Essence、Misight等认证资格医师。
/专业擅长
屈光不正的光学矫正:框架、ok镜、RGP、软镜的验配;
青少年近视防控;
ok镜验配及并发症处理,小儿斜弱视的诊治,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及训练。
/出诊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城路660号乐凯大厦4楼 美视美景浦东中瀛门诊
需要预约的家长们
扫码联系小助理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