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每周三及周五:梅医生门诊笔记。在这里我会将我日常的看诊病例及研究思考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会喜欢。
昨天我们乔医生分享了她家娃自己的近视防控经验,也让很多家长眼前一亮:10岁娃竟然还有100多度远储。真的太厉害了,不愧是医生自己的娃!
但你知道吗?
她的秘诀其实就是那些咱们常规的“行为干预打法”——大户外、用眼姿势、还有——望远!
不过,家长们又开始头大了...
望远?到底是怎么个望法?多远才算“远”呢?
凝视望远、睡前望远,这些真的靠谱吗?
听说有远视储备的小朋友望远反而会“助长”眼轴?
还有那些拉远神器,到底是智商税还是护眼黑科技?
诸多此类的问题,让家长反而想“望”而不敢“望”,今天小助理邀请到梅院来一场“谣言粉碎”,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望远才是真的对眼睛好!
————我是普分割线————
01
望远真的能够
防控近视吗?
大家好,我是梅颖。
说到“望远”,这个话题可真不新鲜了,它不是谁的新发明,也不是啥独家秘籍,近几十年来一直在耳边回响的“20-20-20”、“30-10”护眼法则,所提倡的核心本质就是望远。
那么,望远到底有没有用呢?
当然是有用的。
因为长时间盯着近处看,正是现代人近视的一大元凶。
而为什么看近看多了会近视呢?其实这主要还是一个生物进化的结果。
想想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时代,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才能捕到猎物,避免成为猛兽的午餐。所以,远古人的眼睛,那是为了看远而生的。
可到了现代,我们的看近的需求越来越大,书本、电脑、手机,哪个不是近距离用眼?近视的出现,其实就像是眼睛在适应这种看近的生活方式。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近视其实是人类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进化”呢?不过,虽然我们看近的需求多了,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看远的需求。所以我们并不想要这样的“进化”。
那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多看远,少看近!用望远来阻断近视的发展。
当然有一些孩子,单纯用望远还是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手段,比如离焦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甚至红光。
02
望多远才是望远?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要多远才算“望远”呢?
这个话题一展开,就会带出好多衍生问题,比如拉远设备要拉多远才合适?电视该放多远对眼睛最好?等等……
我一直坚持说,3米就是望远。不过小助理告诉我,很多家长对这个说法表示质疑。
他们的理由也很直接了当:“20-20-20”法则不是说的20英尺,也就是6米远吗?怎么梅医生说3米就是望远了呢?
当然了,我这么说是有我的道理的。
刚才我们提到,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导致近视,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因为近距离用眼会刺激我们眼睛的调节。
当我们看近的距离越近,眼睛为了变焦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调节力。
举个例子,当你看向5米远的地方时,调节刺激是1/5=0.2D,这里的0.2D就相当于20度的近视刺激。
而如果你看向3米远的地方,调节刺激就是1/3=0.33D,也就是33度的近视刺激。
想想孩子们平时做作业,书本离眼睛大概只有30厘米,那产生的刺激便是1/0.3=33D,也就是330度的近视刺激。
这样一说,大家是不是都会算了?
看得越近,近视刺激就越大。有时候孩子们伏案读书,距离甚至只有10-15厘米,那么近视刺激就非常大了。
而当我们看向3米、5米、10米远的地方时,我们刚才也算过了,分别是33度、20度、10度的近视刺激,这个变化其实是很小的,我们的眼睛完全可以通过基础的调节张力“拉回来”。
所以3米算远距离并不是凭空说的,我们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样一来,家长们纠结的问题是不是也好回答多了?
比如用拉远设备,选3米、6米当然都可以,既然近视刺激差别不大,那就优先考虑成像。
而没有条件做更远距离的望远的话,在室内3米距离望远也是放松眼睛。
看电视也是一样,放到3米远距离,也是对孩子眼睛的一种保护,比近距离看书、写字要好的多。
所以,这里再顺理成章的再回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用拉远设备望远是否有用?是否是智商税?
有效,对于有近视防控需求的孩子来说,不算智商税。
虽然拉远设备是利用反射原理,但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它呈现的是一个远距离的“像”。换句话说,通过镜面反射的设计,它让我们把近距离用眼变成了“远距离”,所以当然有效。我们也科普过很多拉远设备的话题,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往前翻一翻,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03
凝视望远、看清看不清临界点
又是怎么回事?
有的家长在问我们,网上流传着一种方法,叫凝视望远,说的是必须凝视望远才有效。还有人提议要找到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交界点,这样望远效果才是最好的?
首先,咱们来聊聊“凝视”这个词。在字典里,“凝视”被定义为专注的看某一个东西。
不过,在医学领域,无论是视光学还是眼科学,都没有给“凝视”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说到“凝视望远”,我想这个概念其实是指看远时能看清,让视网膜能够清晰成像。
确实,望远需要我们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它的关键在于你的视网膜黄斑区是否在聚焦。无论孩子是只盯着一个地方,还是环视四周,只要黄斑区在认真工作,那就是有效的望远。
不必非得盯着某棵树、某栋房子、某片云看几十分钟,那这种凝视孩子可坚持不下来。
那如果孩子望远时眼神涣散,像在发呆,这样会不会没有效果?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在上世纪6、70年代,美国宇航员进行了太空探索,但他们从太空回来后,却遇到了个奇怪的现象——竟然都“近视”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才恢复正常。
后来就有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宇航员在太空中虽然身处广袤的宇宙,但由于眼前一片漆黑,他们的眼睛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注视焦点。
大家别以为这样能放松眼睛,其实当我们眼睛完全失去焦点的时候,反而会让眼睛处于一种轻微的紧张状态,即“张力性调节”或“暗焦点(dark focus)”。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环境再开阔,如果眼睛没有明确的注视目标,也无法真正达到放松效果。
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孩子望远时,也同样不建议在望远做放松时去发呆。而如果孩子能正常注视远方,无论是否只盯着一个点,都是有益的。
至于那个“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临界点”的说法,我认为这无非就是一个伪概念,把望远给复杂化了。
这种做法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性。人如何能精确控制自己在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临界点望远呢?而且,“临界点”又是什么?很难界定。
把望远复杂化,增加了望远门槛,反而让很多家长想让孩子“望”又不敢“望”。
04
欠矫望远
能让效果更好吗?
有些家长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孩子近视了,不戴眼镜或者稍微欠矫一点,这样在望远时,眼睛是不是就能处于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临界点,望远效果更好呢?
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因为欠矫时,成像的焦点会在视网膜之前,形成“近视性离焦”,这种离焦状态被认为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理论是理论,事实究竟如何呢?
2014年,北京同仁医院的科研团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团队非常的了不起,在安阳扎根五年,调查了几千个孩子,样本量之大,足以让研究结果具有说服力。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欠矫、足矫,还是近视戴镜、不戴镜,对于近视防控的效果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孩子即使稍微欠矫然后去望远,也不能对近视防控产生更好的效果。
简单概括来说,关于“欠矫状态去望远,效果更好”的说法,并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
当然,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我们所说的欠矫、足矫都是针对单光镜而言的,而不是离焦镜。
既然近视戴镜不戴镜对防控效果没区别,那么我们为什么提倡近视的孩子去配镜,并且建议使用具有近视防控功能的镜片呢?
是因为这种防控镜片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与科研团队调查使用的单光镜是有区别的。并且近视的孩子长期不戴镜或者长期欠矫,还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外隐斜、调节力下降。对于离焦镜、降低对比度眼镜来说,足矫也是更推荐的。
05
睡前望远
效果double?
家长们是不是也听见过一种方法,“睡前望远”,据说这样效果更好,能让孩子在睡前快速放松眼睛?据说还有很多妈妈都把这个当成了孩子睡前的“仪式”来进行,天天坚持着。
但是遗憾的和大家说,这个方法同样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
说实话,睡前望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研究意义。
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呢?
就是家长和孩子们都了解的,“20-20-20”和“30-10”法则。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间隙,我们去做望远,不让孩子的眼睛处于长时间的紧绷状态,这个跟是不是睡前做真的没关系。
当然了,如果家长真的想在睡前让孩子望远,那也没有什么坏处。无非就和一些家长所说的一样,增加了无谓的睡前焦虑,这种“睡前的仪式感”,我认为是没有很大必要的。同样有这个时间,我们还不如分散到孩子做作业的间隙去,这样做我认为更有效。
而且,睡觉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放松。这里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孩子总能睡着的,真的没必要在睡前再喂点“安眠药”。你说对吧?
最后,不管是睡前望远还是作业间隙望远,关键还是要看得清,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如果窗外一片漆黑,连灯光、星星都没有,那还不如在室内找个地方望远。
06
有远储的孩子
不能望远?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个真正让家长们想“望”而又不敢“望”的问题:有远视储备的孩子望远,眼轴会不会反而增长得更快呢?
这个说法,不知道是从何而来的。
我们在开头就说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里狩猎采集,他们的主要用眼方式不就是望远吗?那时候大部分孩子都有远视储备,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望远会导致眼轴朝着近视化方向增长,那原始人不早就是个个近视了?
而且,看近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点我想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了吧。
那问题来了,有远视储备的孩子既不能看远,也不能看近,那他们到底应该看什么呢?
有家长补充说,有远视储备的孩子不是不能看远,而是不能看得“太远”,否则会导致远储“暴露”,容易近视。
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先来纠个错。什么是“远储暴露”?
这其实是在散瞳时用的术语,指的是把孩子的睫状肌完全麻痹后,远视储备就显现出来了。但在非睫状肌麻痹的状态下,孩子自然望远,是不会导致远视储备“暴露”的。
如果这个说法真的成立,那我们测孩子的远视储备就不用那么麻烦去散瞳了,直接让孩子望远就行了。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有远视储备的孩子是不是真的不能望得太远?
当然,同样没有这个说法,也没有任何研究结论支持这种说法。只要孩子能看得清,图像能在视网膜上清晰呈现,那他们望多远都没关系,也不会因此导致眼轴增长。
##总结
非常感谢梅院的精彩分享!
小助理觉得,这一番话真是把家长们对于“望远”的种种疑惑都一一解答清楚了。
确实,望远就是看近的对立面。既然看近多了容易近视,那望远自然是对眼睛有益处的。
不过,我们也没必要把望远这件事想得太复杂,无形中增加望远“门槛”,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焦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我们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反馈,说孩子最近眼睛总是出些小状况,导致OK镜、低浓度阿托品这些护眼“神器”也只能暂时搁置不用了。
这可怎么办呢?
别急别急,我们的乔医生已经在路上了!
11月20日晚上8点,乔医生将准时坐镇家长会客室,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如何解决秋季眼睛“小问题”的直播。记得扫描海报二维码,准时来参加哦,护眼干货等你领取~
-END-
上海&深圳小伙伴想要
预约
都可以联系小助理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