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写作进退失据的情况下,他的文字,给了一个坚实的坐标

文化   2024-10-18 09:01   吉林  

▲晚清的北京

全世界最受普通读者欢迎的历史作家,首推美国的房龙——他以独有的宽容和理性,把历史写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故事;他以独有的生动文字,把死气沉沉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通过流淌于字里行间的自由思想,他启蒙了全球几代读者,被誉为“人文主义大师”。

所以,他的新作一出,往往被抢购一空;被译成多国文字,常引发阅读狂潮;一生所写的几十本书,几乎都成为了经典,比如《宽容》《圣经的故事》《人类的故事》,等等。

连以文字“勾魂摄魄”著称的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都情不自禁地赞美道: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

.........

时下,有一位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的房龙”。

这可不是胡乱给人戴高帽,而是著名学者余世存亲口所说:“马勇一直以晚清研究为人称道,事实上他有扎实的通史功夫,有良史之才,因此驾驭断代史驾轻就熟,他的晚清史叙述获得了广大读者。但我还是觉得作为中国的房龙,马勇的意义被低估了,在历史写作进退失据的情况下,马勇的文字,给了一个坚实的坐标。”
马勇老师
当然,即使有名家背书,我们的第一感觉,也许还是会把这当做溢美之词。毕竟,像房龙这样的天才人物,应该很难量产。

但是,凡读过马勇的作品,没有一位不说:“如果他不是中国的房龙,那还能是谁呢?

最新出版的《风雅》,更是十足体现了“中国房龙”的特色,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兼具。虽是十几篇独立文章,但却是下了十多年功夫的精品,典型的“字越少事越大”,通过对慈禧、光绪、康有为、严复、袁世凯、宋教仁、段祺瑞、胡适、陈独秀等人的深度思考和新鲜解读,连缀起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刺宋案、五四运动等晚近中国重大事件,给您呈上一系列颠覆性的新说。

▍对历史致以温情和敬意,重建最可信的历史现场

几十年来,如果不是慎重再慎重,而是随便拿起一本国内出版的“近代中国史”,就很容易掉进各种“坑”里。

比如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考验晚清人物智慧的臆造式写作,把晚清批得一无是处的仇恨式写作、“革命叙事”,挟带种种“私货”的所谓春秋笔法,等等。

“读史可以明志”。而读了这种带毒的史书,倘若没有误入歧途,就算万幸了。

在马勇老师的笔下,这些把历史当做玩笑、敌人或工具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存在的。房龙的宽容和理性,体现在马勇老师身上,就是“温情写作”。作为“中国温情写作第一人”,马勇老师的写作态度非常谨慎,对历史从来都致以最大程度的温情和敬意:不恶意揣度人,不扣帽子,不被非好极坏的二元思维所左右。

所以,他笔下的人物行事,总能贴合我们的判断乃至“期许”,因为这本就是“人性”的逻辑,即使那些意外的事件,在马勇老师的笔下,也会回归于情理之中。逻辑自洽不见得就完全符合史实,但与满大街逻辑不自洽的晚清史相比,自然高下立判。

比如,袁世凯之所以成为谜一样的人物,主要是一直被上述各种叙事描描画画,早早就失去了真相。

袁世凯暮年
惯于臆造式叙事的,有这么一种说法:袁世凯只差一步就是“中国的华盛顿”,不可能自摆乌龙,“洪宪复辟”的背后,一定有惊天阴谋,绝对不是老袁干的;

仇恨式叙事的一个常见例子,就是把戊戌变法的失败,怪罪于袁世凯的“告密”,连送别上门求助者谭嗣同的时候,如何满脸堆笑,如何信誓旦旦,都描绘得“一清二楚”。其实,在仇恨式叙事那里,袁世凯的人生每一步,都在坚定地朝着复辟迈进;

挟带“私货”的春秋笔法,则会把人导入作者偷偷标好了记号的秘密花园,比如,你只想知道袁世凯和《顺天时报》的关系,但读着读着,感觉《顺天时报》像是今天的一张报纸......


而马勇老师的温情写作,首先是一切基于人性。以人性为出发点去解读史料、关联事件,毕竟,人性主导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主导历史,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

其次,设身处地,让笔下人物始终行走在时代背景中,而不是常常游离出画面。在以前的历史作品中,人物如何行事,与其受教育程度、文明视野等“软件”是脱节的,而在马勇老师笔下,这些都是“人的行为”的推动要素之一,不可分割。

通过人性和时代背景这两个抓手,充分给予历史人物以“同情的理解”,从而重建最可信的历史现场。


基于此,马勇老师对袁世凯其人其事,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风雅》中,不仅能看到袁世凯一步步的人生经历,也能看到其性格的逐渐养成,还能看到当时的政治乱局、革命党的上下其手、身边人的机关算尽以及袁世凯的认知局限,等等,加以马勇老师的精当阐释,很多读者多年来关于袁世凯的种种迷惑,应该能通过这本书,做一了断。


凡事“平心而论”,是《风雅》的特色,并以此纠偏了很多尽人皆知却不一定靠谱的“历史定论”,比如解读慈禧和光绪的恩怨,解读宋教仁和袁世凯的关系,等等,牵涉很多人物和事件。重新或者说真正理解了这种历史的基准问题,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将有一个认知的重大改观。



▍对读者致以温情和敬意,提供最鲜活的历史正餐


写书是要给人读的,尤其是大众历史读物,至少要让人能读懂,高级一些就是做到有趣。但市面上很多书,感觉不是为了给人读,而是各有目的。


比如,通篇只是史料堆砌的“考古式写作”,打开就像进入了阴风阵阵的王陵,与其说史料丰富,不如说杂乱,甚至还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对立的史料,让人顿感智商欠费......


还有一种“学究式写作”,继承了清代考据派的旨趣,一个地名就要讲上十页八页,就像孔乙己掌握茴字的四种以上写法,两句话必掉一个书袋,甚至一半篇幅是“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另一半是生僻字,把读者各个当成了孔子。


马勇老师的书,则开启了自动屏蔽,全然见不到如下关键词:枯燥、古板、凌乱、艰深。

所以,《风雅》里全是最好看的故事,读起来非常过瘾:

1.文本生动流畅。马勇老师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行文的节奏感、韵律感,很符合人的“阅读生理”,一看即知经过了几十年锤炼,“增一字即多,减一字即少”,这既是多年来练就的功夫,亦是对读者的尊重,平静处如流水蜿蜒,激荡处扣人心弦,打开就想一口气读完;

2.开放的历史感。阅读历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获知到新鲜史料,而在于提供独立思考和新的启迪。马勇老师的作品,文字夹缝中常常会读出新意,这既是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作者为读者着想之举。

比如《风雅》中有一篇,描述被胡适誉为“中国思想界清道夫”的吴虞,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家庭冲突,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还不知从何燃起,而因为他的思想局限,五四运动最终给我们留下诸多遗憾。字里行间,有的读者读出来历史的偶然,有的读出来历史的无奈,开放式的阅读,是历史作品对读者的最大尊重,但和“灌输”相比,显然极难做到。

▲滑田友先生雕刻的《五四运动》,镶嵌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

最日常的阅读类型,多半是历史;而最良莠不齐的书,也非历史莫属。当下,各种历史读物层出不穷,鱼龙混杂的作者当中,马勇老师是极少数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他待人接物极少偏激,从不为名利所累,事实上,他并不需要凭借写作为生,这样的性情和心态渗透到治学中,就形成一种难得的谦卑、包容和理性。

然而,性格上的优点,加之求真的态度,身处当下中国,有时却成了劣势,他的书,每一部都精彩而厚重,但相较于房龙,“中国的房龙”只有作品,并没有相匹配的名声。某书友分析得极是:“房龙没有帝制下的各种掣肘,而马勇老师要在这方面,有更深的掌握。”

马勇老师在接受访谈
正是基于这种“更深的把握”,马勇老师用他的生花妙笔,一边努力还原着真相,一边将普适价值通过作品,转化为中国人欠缺和急需的常识。对他来说,只要还能写,就不算“严重的阻碍”。

作家许知远说:“复杂的人生经验,赋予马勇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受力,他以一己之视角贯穿晚清之变局,以此刻之心境与热忱,激活了沉睡的史料。”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马勇老师的新作《风雅》,也可以在购物车一键选购他的作品合集。我们还有幸为读者争取来马勇老师的少量亲笔签名书,数量有限,点击链接即可收藏:

本书捋顺75年的关键事件,把1840-191575年里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历史的细节一一呈现给读者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之难、皇族内阁、辛亥革命......读这本书,可清晰把握晚清及民初的历史脉络。

此外,阅读本书能够看到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下,中国是如何迎接挑战的;能够看到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各种不得已的处境中如何推动变革的;能够看到甲午海战后中国频繁变革背后的政治逻辑与社会因素。

先知书店深知此书价值,并有幸获得马勇老师亲笔签名版,签名版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马勇作品二书”全签名版)
读懂“晚清改革”六书:杨天石《帝制的终结》钤印版,雷颐《帝国的覆没》签名本,马勇《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签名本,谌旭彬《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签名本,孟泽《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签名本,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签名本,六部书分别从清政府内部、革命者外部,东西方文明、立宪、对外交往等多重维度,全面解读了晚清改革历史。

先知书店深知本套书内容的价值,特邀请到作者为书籍一一签名、钤印,本套书包含五部作者亲笔签名,一部作者钤印版,极具珍藏价值。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读懂“晚清改革”六书(全签名/钤印本):


从陈恭禄、蒋廷黻、再到徐中约、郭廷以、陈旭麓,它们的写作时代、研究路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无疑都一一对应并弥补了近代史研究的五种缺憾,也弥补了大众对近代史的五个认知缺陷。

阅读这五部书籍,能给我们理解近代史带来更综观、更全面的视角。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这五部“写给国人的近代史”经典五书,其中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1600-2000》为最新出版,宜提早收藏
感兴趣的书友,点击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历史学参考
专注于推送历史文化类优秀文章,尤其注重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纵横历史现实,品评时代人物,关注时政焦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