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八大定律:人性的哲思都在这里

文化   2024-10-18 09:01   吉林  




01.

路西法效应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1971 年,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将大学生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则扮演典狱长。

刚开始双方都没有进入角色,在典狱长津巴多的介入之下,狱警开始学着镇压囚犯: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强迫囚犯做着羞辱性的工作,并以不允许洗澡相威胁。随着实验的推进,狱警的惩罚方式开始加重,这群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被那些,由原先同样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的狱警折磨得濒临崩溃。

实验证明,在“斯坦福监狱”中,人性中的“路西法”被彻底释放了出来,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其实,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


02.

墨菲定律

越担心什么 越发生什么



“墨菲定律”诞生在 20 世纪中叶,是指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上尉参与了一项旨在测定人类对加速度承受极限的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需要将 16 个传感器固定在受试者座椅的支架上。传感器需要安装两根接线,一旦接反的话,就无法正常读取数据。而不可思议的是,当这些传感器安装完毕后,墨菲上尉发现,这 16 个传感器的接线居然无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

事后,墨菲上尉承认,这是由于自己在设计传感器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居然会有人把线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最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而这句自嘲,也成了20 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03.

蝴蝶效应

微小的事物之下潜藏着的未来



蝴蝶效应是指一件表面上毫无关系的、相当微小的事情,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改变。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发现。在其著作中他做出了如下描述:
1961年冬的一天,我在皇家麦克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我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我把上次的输出结果直接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不过由于一时不慎,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我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结果,一小时后,待我回来时,电脑上发生了出乎我意料的事。我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我把这种情况称为“蝴蝶效应”。



04.

熵增定律

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



“熵增定律”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达方式。简单地说,熵增定律是指一个孤立系统,即非活的系统如果被独立开来,又或者把它放置到一个均匀的环境中去,环境中的所有运动都会因为摩擦力的存在而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停下来。

水从高处流到低处,电流从高势能流向低势能各种势能都会消失;高温也会变为低温并达到平衡。最终,整个系统会退化为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一团物质。这种状态将永久不会改变,人们再也无法观察到系统中的任何变化,因为它已经归于死寂。增定律在许多人看来是十分消极、无奈的定律,虽然没人能逃过熵增定律,但高手懂得如何对抗它。

熵增定律有效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没有外力做功,另一个是孤立系统。因此,如果有外力做功和系统开放,就能对抗熵增,实现负熵。



05.

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与“真的我



“镜中我效应”,是 1902 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

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在库利看来,社会的本质在于交流与互动,因为社会关系存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中,而“我”的特性使个体具有交流观念的能力。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自我观念,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



06.

巴纳姆效应

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混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而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巴纳姆效应”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关于星座和性格之间联系的论断。



07.

约拿情结

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约拿情结”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现象。他把“约拿情结”描述为:“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和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极为推崇。”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躲开自己的卓越天赋”的心理。

之所以命名为“约拿情结”,是因为《圣经》上的一段记载,说的是先知约拿奉上帝之命前往尼尼微城去传道,这本是难得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可当他完成了这项使命,荣誉摆在面前时,约拿却感到了畏惧。

于是,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人纪念他,认为自己名不副实--他做的事是不得已的,是蒙了神的大恩才完成的。所以,他想把众人的目光引到神那里去。



08.

马蝇效应

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立即抖擞起精神,飞快地奔跑,这就是所谓的“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

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腾腾地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却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后,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就随手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的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啊!’因此,想取得成功,我们就要学会主动接受外在的激励,让外在压力变成内在动力,挖掘出潜藏于自身的真正实力!


这就是八大心理学效应,太多人误以为玄学、鸡汤、心理测试、新奇的理论......就是心理学。但其实,心理学是从科学角度解决你的精神内耗、克服性格缺陷、治愈原生家庭、拉近亲密关系。

心理学如此重要,大众读者对它存在着诸多错误认知,而学院派心理学工作者常常醉心于研究,不注重或不善于将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
专业心理学读物,往往充斥着晦涩专业词汇,使大众读者望而生畏,心理学普及这块阵地,最终被伪心理学家和各种江湖术士所攫取,致使伪心理学书籍泛滥成灾。这种糟糕的现状,影响我们理解人性之余,更可能加剧人与人之间信任与理解的鸿沟。
因此,一套通俗易懂、全面系统覆盖心理学基本常识,能够为心理学“正本清源”的现代科学心理学著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先知书店推荐阅读“心理学通识三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本套书有四个值得收藏的理由:
三书均从科学的视角出发,驳斥了伪心理学研究及诸多大众认知误区。《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直接以科学研究案例为主题;《这才是心理学》的写作动机就是为了揭穿伪心理学的面孔——其副标题为“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与生活》则在开篇写道:“本书致力于利用坚实的科学研究与心理学中的错误观念作斗争。”
三书各具特色,从“全、高、精”三个维度构建了我们认知心理学的框架。《心理学与生活》覆盖“全”,这部“大块头”巨著包含2000余条参考文献,对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几乎所有概念、定义、理论、分支领域均做了全面介绍。《这才是心理学》立意“高”,它以“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的科学高度重新审视了现代心理学,剔除伪科学、为心理学正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关注“精”,它以一个个具体、精密的心理学实验,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现代心理学史。
专业权威之余,三书均是教科书级别的通识著作,专为学生及大众读者设计。三书作者均为有着数十年教学经验的教授,三书的撰写也直面心理学教育与普及议题。《心理学与生活》已成为美国经典教科书,中国教育界也有以此书作为教科书的例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构思于作者30多年的心理学教学经验,并试图用本书作为链接教科书与心理学研究的桥梁(作者罗杰·霍克语)。《这才是心理学》的作者有感于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及大众、媒体)对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因此写作了这本面向“心理学初学者及大众媒体”的心理学“纠误”著作。
三书均由美国顶级心理学家撰写,自上世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已成为世界心理学领域的权威经典。其中《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已出至第7版,《这才是心理学》修订至第11版,《心理学与生活》一书更是历经半个多世纪、修订19版之多。这三本著作均体现了其“经典不衰”的魅力。
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的获取都要符合科学的方法,这三本著作无疑是引导我们科学、正确认知现代心理学的典范之作。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阅读“心理学通识三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下图扫码,一键收藏

阅读本套书,心理学不再高不可攀,同时信服现代心理学的确是“硬”科学,并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浙江大学心理学者周欣悦教授:你可能对心理学存在误解,也很容易受到伪心理学的误导。这套书将引导你走上科学心理学的道路,是心理学的入门必读。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教授:“既是一套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通俗的心理学读本,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浏览”。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本套书+“多元思维模型七书”,用思维模型理解世界,世界立刻焕然一新。)

从认识自己的角度,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自己的内心,认识幸福,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从教育的角度看,心理学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保有健全的人格;从工作的角度看,懂点心理学能让我们对看似复杂的人事和行动做到洞若观火;从认识世界的角度,越懂心理学,就越能看清世界变化背后的心理学逻辑,见他人所未见......

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就多了一双洞察人心的眼睛:理解自身,全面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洞悉人性,看穿社会运转的心理机制。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经典心理学书单”,通过心理学理解自身、洞悉人性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历史学参考
专注于推送历史文化类优秀文章,尤其注重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纵横历史现实,品评时代人物,关注时政焦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