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三绝的吴镇 元 摇曳生姿的《墨竹谱》】

文化   2025-02-01 10:59   河北  

【诗书画三绝的吴镇 元 摇曳生姿的《墨竹谱》】


吴镇墨竹谱册简称《墨竹谱》,共二十二页,每页纵40.3厘米,横52厘米,纸本,墨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两页书苏轼撰文同偃竹记,后二十幅画各种姿态的墨竹,每幅都有图有文。作于1350年(元至正十年),时吴镇71岁,是画给儿子佛奴的。全册画竹诸态悉备,可谓得竹之真性情。册首隶书“万玉藂”三字,王一鹏所书,王为明弘治间贡生。


二十幅图,分别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成为后之学者极好的借鉴。


这套竹谱的图文组合最值得称道,画面上书与画的“经营位置”的创意:承前而启后。在宋以前,图上都不落文字,连作者的名款都没有。北宋开始,画上渐有作者姓名和时间的落款,开始时写得极小,或隐在画中,生怕影响了画面。至元代赵孟頫出,强调以书入画,不但注重用书法的笔法作画,而且其画上所题的诗、文也渐多,有时为记事甚至出现长题。


吴镇此《墨竹谱》册,在其丰富多变的构图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画之前已为题文预留位置。书与画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具文化意义的特色之一。


吴镇墨竹谱册从附图观之,图绘笋、粗竿、新篁、折枝共七八竿,错落有致。虽说吴镇墨竹宗文同,但他的画法与文同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同画竹,竹竿纡曲,竹叶密集,而以墨之浓、淡示叶面之正、反。吴镇画竹,却以墨色的浓、淡示竹竿之前、后,新篁以淡墨画枝,而以浓墨画叶。叶之长、短,似随意生发,但疏落简率,苍劲挺拔。短枝疏叶,笔不连而意贯,一似其题款草书,纵横跌宕,一气呵成。笔锋略秃,中锋撇去,凝厉而厚重。竹根植于土中,根畔短草丛生,前浓而远淡,增强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擅画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精书法,工诗文。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吴镇十八九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开眼界,长见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创作灵感。吴镇于六十八岁〔至正七年(1347年)〕侨寓嘉兴春波门外(今嘉兴市城区)春波客舍,专写墨竹。时与友人会于精严寺僧舍,心仪佛门,始自称“梅沙弥”。四年后回到魏塘,殁前自选生圹,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侧。


其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同以竹掩其画,镇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


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为元四家。


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北宋山水画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


在元四家中吴、倪均以画水著称,倪喜用干墨,吴则喜用湿墨。倪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吴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


吴镇画中的水墨效果是与他多种笔法、墨法的灵活运用密切相关的,湿墨决不是简单化的水量的增加。吴历云:“江山无尽、万里长江两卷,……浑然天成,五墨齐备,盖仲圭擅长,非后学者所能措手。”“五墨齐备”是吴镇用墨的高超之处,为更好地发挥墨效,吴镇在选择作画材料上很有讲究,画梅竹喜用纸,画山水则喜用绢。画山水何以选绢,因为绢有厚度,纤维富韧性,多次渲染而不皱折。



吴镇非常熟悉笔、墨、绢的特点,作画中的五墨并施而不腻,反复皴擦而不胀,产生了浓而润、湿而厚、涩而不干、枯而不燥的艺术效果。吴镇清淡似水,出现了浓而透的效果。今天看吴镇作品,仍能透过作品清楚的辨别它们的组织关系。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泼墨,学者甚多,皆粗服乱头,挥洒以自鸣得意,于节节肯綮处,全无梦见。



无怪乎有墨猪之诮也。”王原祁的这一评论反映了吴镇的用墨技术是非常人所能学到的。吴氏的墨法,倾倒了元以后的历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恽南田、四王、吴历、八大山人等均对吴镇墨法大加推崇。


由于吴镇以董巨起家,其画中山、石、树、水、房屋、小桥都显得格外宁静、平和,但吴镇有时也着意打破这种气氛,使宁静中增几分动荡,那就是近景大树和山石的表现,特别是三两棵树的表现尤其明显。如果说吴画山、石、水、小桥、屋舍、群树的表现乃至整体气息是以董巨面目出现的话,那么其局部的大树则主要是以马夏的面目出现的。



结构布局上立于近景,形象表现上夸张变形,树种的选择上以松柏寓人格。这种形象的树出现在平和、宁静的境界里显得格外突出。它们或直立挺拔、俯势向上;或倚斜偃蹇、欲倒还立;或技条倒挂、曲折盘桓。而且吴镇对大树的形象也是情有独钟的,几乎每幅山水画均有此类形象。这一个个形象频繁出现于其笔下,有何深刻含义?



如果联系一下元代的民族岐视政策,联系一下同样比邻而居,盛氏求画者门限为穿,自家之门阒然的事实,或许透露出个中消息。在大树的塑造上,如果把吴镇放在“元四家”其他三家中做一比较,吴镇的独特个性尤能充分展现。黄公望、王蒙为了表现高士的居住环境,用平和、冷静的笔触画群山诸峰,力量均匀,气势平缓,树木郁郁葱葱,均为山的点缀,很少突出某一大树。


倪瓒、吴镇在景物取舍上有极强的一致性,均喜画几棵树。倪瓒的树是纤细、弱小的,树干上长出几条树枝,枝上顶着几片叶子,立在空旷的荒野里显得孤独而又凄凉。而且倪瓒的树往往是叫不出名字的,并无具体所指;吴镇在树的种类上往往是有选择的,他最喜欢选取被赋予隐逸人格象征的古松来充实画面。在近景中吴镇很少画杂树而是喜爱强调几棵大树,个个粗壮而枝叶茂密,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通过比较,可以明白吴镇那种孤高、耿直,虽“势力不能夺”的个性是何等强烈。


#遇见艺术# #生活哪个瞬间让你有同感# #你觉得教师是服务行业吗#


国画热
商务合作+V:498798859,分享历代名家国画书法,喜欢画画的朋友关注哦,不定时分享画画过程视频,各平台同名求关注。另一公众号美术热,也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