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文:燕子的田
清晨醒来,天还没亮,躺在寒冬腊月温热的被窝里,耳朵里传来梁兄晨跑前在厨房里准备早餐的声音,于是,安心地一字一句欣赏着姐刚刚发来的《看夕阳》,被绚烂的夕阳和美好的文字深深感染了。静静读完,将手机扣在胸前,想起那阙宋词——《听雨》——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有些许落寞的句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十来岁时努力考学,三四十岁努力工作带娃,如今五十多岁,刚刚退休在家,面对日渐衰老的公爹,我们两个人一边照顾他的吃穿换洗,一边要处理他随处吐痰倒饭,还要接受着他媳妇不好好做饭,还要儿子上厨的抱怨……
昨天是他两个多月来第八次拉在裤子上了,乘家里没人,擦了半垃圾桶的卫生纸,之后没事人一样到处闲逛,直到下午暖气充盈的家里恶臭不堪,仔细打扫卫生时才发现的,然后又是两人分头一个多小时的洗洗洗,同时大开门窗换气通风才渐渐搞定。晚上梁收拾完最后的残局后出门打麻将散心去了,我则心情低落地躺在床上,身心疲惫地想到自己到了这样的老年后该如何自处——《听雨》中那个鬓发花白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场景让我陷入了沉思:
谁没有鲜衣怒马的少年时光,谁没有尔奔曲走四方漂流的中年,同样,我们毫无例外都会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时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到这里似乎人生到老年就该陷入一场死局了,但我似乎总有些不甘心,不甘心面对就这样老去的自己。
我从参加工作就没有断过钢琴和练歌;我喜欢写些文字记录心情;别人有深度有意境的文字也时常会感染我;我喜欢楷书小字、喜欢炭笔画画,喜欢读书……
最近每天骑车去文化馆练琴,周末给自己加练,四五分钟路程,去时是奔着一份喜悦一份期待而去,回家时华灯初上,则满载着一份充实一份满足而归,骑行几分钟的路程是每天最美好的仪式感。
五点以后下了班的文化馆大楼空无一人,偌大的排练厅沉浸在微弱的暖气里,钢琴前的我几十几百遍地断句练习、刻意练习,几十几百遍地背谱练习——每每投入到这样的手指的舞蹈中,仿佛世界就停在了灵动的音乐里,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六点半左右,在三九天的夜风里,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骑车穿破一个个路灯投射的昏黄的光亮,带着内心的充实与美好重新回到家中,处理家中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
以前练琴,也许为了些什么,而今的练琴已经完全没有了功利目的,如果非说有的话,那就是——我喜欢!
我希望在我老得不便行走时,只要还能坐起,只要胳膊腿还能动,就要这样坐在钢琴旁边,用干枯的双手去弹奏,哪怕乐曲有些滞涩,哪怕旋律不那么流畅,只要我的内心是美好的我的音乐就应该是灵动的,一如巫漪丽老人八十八岁弹《梁祝》的样子。
学画画、练小楷、读书也是,我希望自己哪怕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只要有这些爱好在,我老态龙钟的躯体包裹着的那颗心也绝不应该是惶惶不安、无处安放的,它所承载的精神世界也应该是丰盈的、是安静的、更是美好的!
《桃花源记》里有一句话:“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闻桃花林。”原来,“桃花林”并不遥远啊,只要我们投入地“缘溪行”,在美景中随意徜徉,“桃花林”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它就在我们不经意的追寻里,就在我们心灵的投射里。
回到《听雨》吧。
我对《听雨》的理解是,当我们的人生走过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悲欢离合,在“僧庐下听雨”的我们,早已不是那个春风饴荡不识人间愁滋味的少年,不是那个寄身孤旅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也不应该是那个自叹孤苦无依万念俱灰的老年,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太多地陷入生命中无法避免的负面情绪里,我们应该进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仍是山”的境界了。
我们应该带着“觉察”抽离自己,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身边所有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接纳”或者“不接纳”——让我们深夜,只是“听雨”,倾听夜漏滴答,倾听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不带任何情绪,不做任何评判,静观当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目前和梁兄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吧:
一边听着董宇辉跨年音乐会里戏谑欢快的“吼哈”和《金蛇狂舞》,一边蹲在垃圾桶旁仔细擦拭老爹吐在地上的没嚼烂的饭菜;
一边沉浸在美好的书画和钢琴世界里,一边刷洗着被老爹弄得污秽不堪的床单衣物;
一边努力地伸长脖颈让目光穿过林立的高楼眺望诗和远方,一边梳理着一地鸡毛的日子……
好在我们已有“觉察”,我们在崩溃之后不会忘记自愈,在抱怨之后不忘修心、不忘修行!
来吧,还是仔细地听雨吧,听自己的心跳听自己的呼吸,听自己内心深处最静谧的那个声音。在所有还能支配自己躯体的日子里,同样照顾好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它丰富而充盈,平静而美好!
用杨绛先生的一段话做个结尾吧:
“人生,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华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作者简介:燕子的田,爱好广泛的退休女教师,作品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与精彩同行!
征稿函: 1.原创首发;文责自负,5日内必回复。 2. 须关注本公众号,写清作者姓名、简介,联系方式。 3.稿费:赞赏即稿费,7日内赞赏金额,100%返还作者。4.投稿邮箱:9366377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