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本文字数:3925,阅读时长大约6.5分钟
导读:《健闻咨询》独家获悉,2025年医联内部已重启上市计划,预计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向港交所递交IPO文件。
来源 | 健闻咨询
近日,《健闻咨询》从接近医联处的人士获悉,2025年医联内部已重启上市计划,预计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向港交所递交IPO文件。
成立于2014年的医联,是互联网医疗赛道上的明星企业,创始人王仕锐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毕业生,创业时年仅27岁。
迄今为止,医联已获得包括腾讯、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等在内的数十家投资方合计超60亿元融资。据2021年中国生物制药披露的信息显示,其在E轮融资中出资5.14亿美元获得医联13.09%的权益,据此测算当时医联的估值已达到约40亿美金。
近几年来,医联内部开启了一系列组织和人事调整,人员规模从巅峰时的超4000人下降到数百人,于莺、马丁、徐琳等一批在行业内颇具知名度的高管也相继离开。
《健闻咨询》获悉,经过“瘦身”后的医联目前还有不错的现金流积累,在2024年已经实现了盈利。目前,在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描述上,医联和前段时间披露IPO文件的微医一样,将自己描述为“AI医疗”。
这几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发生了诸多变化,医联和行业里其它公司一样,业务也发生了诸多调整。这家公司可能唯一没变的,是创始人王仕锐的微信签名“cien anos de Soledad”。
这是一句西班牙语,翻译后的中文意思是——百年孤独。
创始人“天才般”的战略
从《健闻咨询》获取的一份2024年版的医联集团介绍中来看,AI已经成为这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想要被市场再次认识的新标签。
在这份介绍中,医联提炼总结了自己的五大核心竞争优势。其中,AI数字化能力、医疗大模型以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AI赋能服务排在前三位,过去公司最为倚重的专业化学科建设能力和专家资源被后移到了第四和第五位。
此外,医联以“全生命周期AI赋能”作为企业核心产品列表的关键词,几项主打产品,“未来医生”、“未来医生会员版”、“医联工作室”以及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底层都依赖于AI或者说是大模型技术的加持。
站在2025年这个时点,互联网医疗和AI大模型的关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般紧密。几乎每家涉及互医业务的公司,不管是BAT这样的大厂,还是医疗垂类下的平台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大模型产品。但如果我们追根溯源,非要从时序上排个先后,医联应该是最早的一批。
2023年5月,医联正式对外发布了自研大模型MedGPT,并称其基于20亿条真实医患沟通对话,检验检测和病例信息进行深度训练学习,拥有近3000种疾病的首诊能力,是国内首款医疗大模型产品。和医联同一时间在医疗大模型上有所斩获的是春雨医生的“春雨慧问”,但无论是从宣传的声浪上,还是在“国内首款”的争夺上,春雨都明显落了下风。
医疗大模型在国内真正掀起热潮是在半年之后,标志是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大厂集中做了相关的新品发布。这也再次印证了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瞿佳之前对医联的判断,“医联选择的所有业务方向都比别人快至少半年。”
如果我们简单梳理医联过去11年的发展历程,就能知道瞿佳这句总结的含金量。
2014年,刚刚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毕业的王仕锐创立了医联。创业时,比起好大夫创始人王航、微医创始人廖杰远、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分别是原奇虎360副总裁、原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原网易新闻副总编的资源背景,博士还未毕业且毫无行业资源的王仕锐要逊色很多。但后来,王仕锐用近乎天才般的战略判断能力和融资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企业的发展带到比肩甚至超越它们。
医联最早做的事,是对标国外当时大火的ResearchGate、Figure1等医生社交平台,将它们的模式在国内落地。当时,国内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医生社区——丁香园,相比于前者的门户网站属性,医联做的医生实名社交平台更强调人与人的链接。
因为同时踩中了移动医疗、垂直社交两个当时最热的互联网风口,医联在创立一年间就拿到了3轮投资,背后资本包括腾讯资本、云锋基金,红杉中国等顶级机构。
医生社交为医联带来了大量的医生资源——2016年,医联平台实名认证的医生用户达到40万,作为对比,2006年创立的好大夫在线,同期的实名注册医生数量还不到20万。手握大量医生资源后,医联开始帮助平台上的医生对接出诊服务,进行多点执业。
当时,王仕锐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公开谈到了自己的判断,“医疗最容易变现的三种方式是,开药、开刀、开会。”在“开刀”这个方向上,医联后续延伸出了自建诊所,创设企鹅医生品牌,并于2018年8月合并了杏仁医生,打通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医疗体系闭环。
继探索“开刀”业务之后,医联下一个核心探索的业务是“开药”,即通过医联平台注册医生引导慢病患者在医联平台上开药。这块业务基于不同角度,还有“服务药企的E-Marketing业务”、“医带患业务”、“慢病管理业务”等称谓。
在慢病管理业务上,王仕锐又琢磨出一个天才般的构想。他按照不同的病种出发,联合相应的药企和专家,共同制定疾病的院外管理标准路径。为了能闯入这个严肃医疗的核心地带,医联和吉利德、拜耳、正大天晴等知名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并收购了有相应资质的医药商业公司。
这个被称为“疾病管理SOP”的业务一下子为医联探明了规模化变现的方向。2019年,医联的年营收约为13亿元。2020年,医联的年营收也在十亿量级。营收中,药品、医疗服务的比重约为9:1,乙肝、丙肝、艾滋等几个大病种的收入都超过1亿元。
“王仕锐在业务方向上从来就没错过。”一位曾在医联内部担任过高管职务的人士告诉《健闻咨询》,医联能够从众多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中一路活下来且不断壮大,中间每一次的业务调整,都极度仰仗王仕锐的战略判断和融资能力,“他在这两点上非常牛逼,这是他的天分。”
另据多位接近王仕锐的行业人士透露,每一轮融资都是王仕锐一个人去谈来的,医联内部甚至长期都没有设置“IR”(投资者关系)职位。
红杉中国所运营的“红杉汇”公众号中曾披露过一个王仕锐融资的细节。2017年王仕锐拿下C轮融资的缘分,是翟佳介绍王仕锐认识了中电数据董事会秘书宋雨,双方见面约在中关村的某处餐馆共用晚餐。饭局上,宋雨直接向王仕锐提出希望投资医联。文章称,“饭局结束后,王仕锐是从中关村走回了东三环的。”
在高德地图上,将起点设在中关村,终点设在医联总部所在的“远洋光华国际“,地图显示:步行需要走17.3公里,途经26个十字路口,预估需要用时4小时5分钟。
此前的扩张和风波
这不是医联第一次和“上市”联系在一起。
2020年,借助流量红利,医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组织扩张,一年时间,公司人数从800多人增加至2800多人。据相关媒体的梳理,这一时期,医联至少引入了5位阿里巴巴P9以上级高管,此外还有来自华润医疗、默沙东等传统药企的相关负责人。
再加上2020年底并入医联的未来医生(原名为企鹅杏仁),医联集团的员工总数超过4000人。而同一时期,京东健康的员工数是2099人,阿里健康只有1026人。
据某科技媒体报道,2021年初,踌躇满志的医联正式启动上市流程,计划于6月递交招股书,但最终因“财务审计问题”和“IT审计问题”被中止上市。
围绕上市这个时间点,医联内部也发生过两次较大的风波。
一次是2020年12月,医联将原本负责医生经纪人的四个部门合并为“地推中心”,并由之前的按病种分类改为按地域划分范围。医生经纪人是医联最为核心的资源部门,负责人是2017年从默沙东副总裁一职上挖来的李悦。此次调整后,医生资源被重新调配,原本的部门负责人也被不同程度降级。
距离这次人事调整还不到三个月,2021年4月,医联宣布启用新的管理职级体系,并集中对19名高管进行了重新任命。在这次调整中,除了金字塔顶的人巍然不动外,大部分既有高管皆遭到不同程度的调整,多为降级使用。
如果回到企业战略的层面,这或许也是医联成立11年来最特殊的时刻。它源于王仕锐对行业变化的感知和创立医联最原始的底层逻辑。
王仕锐曾在2020年底与一位知名行业人士的私下会谈中提到,他希望用终局思维来做企业,而不是去看每年的业务增长。在他看来,互联网医疗的终局在院外市场,具体来说是20多种,总体体量达到6000-7000亿元的慢病管理。谁能把这20多个疾病以更高效、对患者更友好的方式管理起来,谁都能抵达行业的终局。
显然,这和医联过去所押注的并不是同一条赛道,战略转轨的代价必然就是业务、组织和人员的彻底洗牌。
“创始人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些东西,你发了个愿,这事不平此生不息,然后你不停地去告诉大家,形成共振,如果这个共振足够好,你离目标就会足够近。但如果你团队离最核心的那10个人都不支持你的愿望的时候,要不就是你错了,要不就是他们错了。但是我告诉你,往往都是他们错了。”
在那次袒露心迹的交流中,王仕锐详细拆解了医联将如何调度资源来完成院外慢病管理的闭环,这当中涉及到的学科建设、合作伙伴、供应链、医保支付等看起来远超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能力所及,但他却表现得异常笃定,他称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描述和理解终局,并且做了精准的数据测算,精准到需要用多少人,花多少钱,对应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我现在都不需要什么二级市场来给我评估,每一个决策到后面,不管成败,我自己是能算出来公司值多少钱的。别人说这事不可能干成,不重要,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决断,是有了你,才有事,再有组织,再有路径,再有钱,这些都是需要商业嗅觉来训练的。”
AI大模型的出现,并不能被当时的王仕锐所预见,也自然无法进入他的“精算”体系。尽管医联在第一时间选择拥抱技术变革,但这项技术究竟能在其通往终局的路上提供多大的助力,仍然未为可知。
据一位近期到访过医联北京总部的人士告诉《健闻咨询》,在公司满墙的战略标语和文化口号中,曾经处于核心位置的关键主语“互联网医院”已经被马克笔划去,改为了“AI”。
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这个行业很少有人再相信故事。对于今天的医联和王仕锐来说,比起描述终局,或许抵达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