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微信公众号文章推荐规则近期改变,如您想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请将公众号添加星标】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核心结论:①历史上春季行情年年有,但开启时间与上年三四季度行情有关,若三四季度行情好,则春季行情启动较晚。②开年下跌不改变春季行情的历史规律,9/24以来是政策推动下的底部第一波上涨,牛市中春季行情幅度或更可观。③25年春季行情或正孕育中,增量政策落地、基本面企稳修复是催化,结构上科技和中高端制造或是中期主线。
春季行情还会有吗?
春季行情的催化通常与政策催化、流动性宽松以及基本面改善密切相关。春季行情的展开往往是多重因素催化的结果,具体而言:①政策催化通过提升市场情绪助推春季行情。岁末年初随着重要会议召开,政策利好往往催化市场风险偏好上修。例如08年“四万亿”计划、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14年“大众创业、全民创新”、16年供给侧改革、19年股市政策等均显著提振市场情绪,推动春季行情展开。②流动性宽松也常直接推动春季行情启动。年初为信贷投放高峰期,资金利率下行,使宏观流动性相对宽松。例如06、09、12、15、16、19及20-24年流动性均偏松,其中12和15年两轮行情中基本面数据仍在下行,流动性改善是行情启动的关键。③宏观基本面改善是春季行情演绎的重要条件。春季处于业绩真空期,宏观高频数据对A股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此时宏观基本面的改善往往助推行情开启。例如09、16、19、23年初在逆周期政策发力下基本面企稳回升,07、10、17、21年初宏观基本面延续向上,为春季行情提供支撑。
牛市中的春季行情幅度更大。我们还是以上证指数为代表来刻画,回顾05年以来历次A股岁末年初的行情,若只考虑06-07年、09年、14-15年、19-21年这8年牛市中的春季行情,行情平均持续52个交易日,平均最大涨幅达29.8%;而剔除牛市中的春季行情后,剩余年份春季行情则平均持续36个交易日,平均最大涨幅11.7%。由此可见,在牛市中春季行情的持续时间更长,且上涨空间也明显优于非牛市时期。我们在前期报告《参考99年519——这轮股市行情及经济走出困境的思考-20241006》中指出9/24以来的这轮行情是政策推动下的底部第一波上涨,是市场熊牛转换的重要转折点,在此背景下春季行情的涨幅或更加可观。
25年春季行情或正在孕育中。虽然近期市场整体处在震荡休整中,当前驱动春季行情启动的积极催化已经出现,未来行情展开可期。从政策面看,24/09/24以来国内宏观政策基调明显转向,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其中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还提出“稳住楼市股市”,1/10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进一步指出“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后续宏观政策发力空间已经打开。此外,美国新任总统即将上任,届时海外环境有望逐步明晰。在此背景下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已有所提升,A股风险溢价率从9月的4.70%降至当前的3.98%。从资金面看,1/3-1/4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25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接下来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力,流动性环境维持偏松,不排除今年1月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从基本面看,底部政策发力正逐步显效,部分经济数据已出现改善,例如11月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回正至1.4%,为23年4月以来单月最高;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为5.4%,超市场预期。展望25年,随着增量政策出台落地,宏微观基本面有望加速修复,A股归母净利润增速预计达5%-10%。因此,无论从政策催化、流动性,还是基本面角度看,今年春季行情均值得期待。
科技制造和中高端制造或是A股中期主线。上文指出,当前政策催化、流动性改善及基本面修复均为春季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行情徐徐展开,市场的中期主线将逐渐明晰,关注兼具供需优势的中高端制造以及受益于产业周期回升的科技制造。
中高端制造方面,我国供给占优、内外需有支撑,景气有望延续。从需求来看,外需方面,我国在部分中高端领域具有较高的贸易地位,24年我国家电、汽车出口保持高增长,24年1-11月人民币计价下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5.5%、16.9%,叠加新兴国家需求旺盛且对中国的依赖度较高,或是中国出口新增量,详见《跟踪转口贸易的两个中观视角——25年策略展望系列4》;内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家电、汽车相关领域有望持续受益。从供给端看,当前我国高端制造拥有产业集群优势、工程师红利和技术积累等优势。因此,在供需优势支撑下我国中高端制造景气有望延续,具体可以关注汽车、家电等相关行业。
科技方面,政策和技术双重利好有望支撑主线行情展开。当前科技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向上大周期中,25年相关板块基本面或更优。结合海通行业分析师预测,24/25年电子归母净利增速分别为30%/35%、通信为20%/30%、计算机为-5%/15%。科技中或可重点布局受益于政策支持和AI应用的领域。近期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去年末字节跳动发布豆包视觉理解模型,为企业提供极具性价比的多模态大模型能力,AI技术有望在各领域大规模落地,具体可关注AI技术应用端的消费电子、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政策端看,科技产业或仍将是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可关注受益于财政政策发力下的数字基建、信创、半导体等。
此外,并购重组主题也值得关注。从新“国九条”到“并购六条”,政策层面明确支持并购重组。结合目前我国IPO市场环境、经济产能过剩问题、新一轮国企改革等背景,我们认为未来并购重组的三大投资方向或集中在科技股、制造龙头以及国有企业,详见《并购重组大幕正启-20241028》。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附录-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一、大势研判
1、《鲲鹏击浪从兹始——2025年A股展望-20241116》
2、《参考99年519——这轮股市行情及经济走出困境的思考-20241006》
3、《策略对话行业:中级行情机会在哪里?-20240928》
4、《拾级而上,终可拿云——2024中期股市展望-20240610》
5、《白马或成中期主线——A股二季度展望-20240407》
二、25年策略展望系列
1、《影响港股25年走势的五大变量——25年策略展望系列6-20250103》
2、《25年能否迎来“流动性牛市”?——25年策略展望系列5-20241229》
3、《跟踪转口贸易的两个中观视角——25年策略展望系列4-20241220》
4、《贸易摩擦中“抢出口”如何演绎?——25年策略展望系列3-20241216》
5、《被动化趋势如何影响A股?——25年策略展望系列2-20241215》
6、《宽财政如何拉动企业盈利? ——25年策略展望系列1-20241128》
三、行业比较
1、《美国:产业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端化研究系列2-20241121》
2、《日本:政策引导为主,海外布局助力——制造业高端化研究系列1-20240904》
3、《美日制造业政策经验和启示——高端制造研究系列6-20240715》
4、《中高端制造韧性强—高端制造研究系列5-20240710》
5、《科技制造风渐起 ——高端制造研究系列4-20240703》
6、《中美扰动下哪些制造领域更稳健?——高端制造研究系列3-20240623》
7、《从高股息到高端制造——高端制造研究系列2-20240616》
8、《曙光初现:高端制造——高端制造研究系列1-20240513》
四、重要策略专题
1、《全A业绩回升中——24Q3财报点评-20241031》
2、《回望:特朗普第一任期大类资产价格表现-20241030》
3、《增配新能源产业链——基金2024年三季报点评-20241025》
4、《9/24以来哪些资金在主导风格切换?-20241007》
6、《新背景下如何跟踪外资情绪?——解析外资行为系列4-20240902》
五、研究框架
1、《心随幡动——A股投资者行为研究框架-20230902》
4、《审时度势——大类资产配置框架-20230812》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名称“海通研究之策略”,微信号“ht_strategy”)为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欲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须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对本订阅号(名称“海通研究之策略”,微信号“ht_strategy”)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官方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