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常识|"新国风"动画

文摘   2025-02-06 19:32   四川  


这里是【后电影时代】的#影史常识#栏目


将定期推送中外电影史论通识内容


力求全网最明晰欢迎关注


概念简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文艺作品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彰显。“新国风”作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的创新现象,在大众文化场域迅速崛起并成为流行趋势和审美新风潮。在影视领域,《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杨戬》等基于本土传统神话题材的“新国风”电影,通过独特的影像叙事和创新的视觉表达,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鲜明的新时代特色,向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精神内涵,成为展示我国文化魅力与民族形象的重要载体。

“新国风”是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在国家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孕育而生的新时代文化潮流。不同于传统的“国风”概念,“新国风”更强调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视觉转化。传统“国风”通过再现、还原传统文化元素,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的纯粹性,而“新国风”则通过在现代生活中对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及再创造,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比较而言,“新国风”注重用创新手段将传统文化符号注入当下并创造性地将传统转化为流行、将古老重塑为新颖,以促进文化动态传承与发展。

“新国风”动画电影一般指以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热映为标志,其后续一系列融合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的国产动画类型。

这类作品在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人文精神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新国风”的“新”不仅指在历史时期的风格新颖,更体现作品在多层面的创新。学者臧金英认为:“‘新国风’动画就是指大量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中华民族审美风格和精神内涵,且与当代流行文化及审美趣味深度融合的新兴动画形式。”

在叙事风格上,“新国风”动画电影以生动、紧凑的叙事方式,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在制作技术上,新视听技术的运用使画面更细腻逼真,提升观影的沉浸感;在表现形式上,“新国风”为动画电影加入更多现代元素,让作品富有时代性与潮流感;而在形象审美方面,它强调形象的唯一性和艺术语言的多样性,给受众带来立体鲜活的视觉享受。

创作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两创”复兴,为文化内容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型素材及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新国风”动画电影基于同观众共通的文化背景,在题材、主题、叙事、人物等方面探索影像书写的多元创新,更易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并引发对民族文化深层次的认同感。

1.题材:传统神话框架下的文化记忆

“新国风”动画电影的题材源自中国传统神话、民间故事等,这些被“新国风”盘活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新被叙述并融合当下的叙事空间,活跃于日常生活图景,唤醒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传说”是民间集体创作的文学典范,影片《白蛇:缘起》将时间背景设定在白素贞和许仙的前世,打破了观众记忆中传统“白蛇传”的固定框架。这种创造性转化,在唤醒观众集体文化记忆的同时,也使其从全新视角审视经典传说。影片对“白蛇传”的重新诠释,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又通过现代化叙事手法和视觉效果,再现了传统文化并重构文化记忆,让观众再认知、再理解传统文化,持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延续。

2.主题:民族文化精神的赓续传承。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类需要借助想象表现自身理想和委身于现状的不甘,并在其驱动下进行反抗。中国人正视苦难、敢于抗争的精神已经融入民族基因,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延续的根基。“新国风”动画电影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全新演绎,迎合年轻观众的价值期待与情感需求。这些作品不仅是当代流行文化的新兴力量,也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精神及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圣归来》的孙悟空展现了心存希望、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哪吒显示出力挽狂澜、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白蛇:缘起》中的白素贞体现着守望三生情缘的不屈与执着精神;《姜子牙》中姜子牙坚守善念,毅然放弃成神、愤然反抗师尊,表现出了反叛精神等。这些动画电影运用灵动和细腻的手法,续写了一个个远古的传奇,熔铸着对人生境遇的哀怜和对精神的歌咏,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3.叙事:故事情节的解构与创新。

“新国风”动画电影基于传统文化原型进行经典改编与IP重构,通过“解经典化”“去经典化”“再经典化”,将影片原有的故事内核同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形成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叙事策略。因而有学者指出“新国风”动画电影在中国动画学派的叙事基础上演变而来,不同的是其融入了当代的叙事手段和审美潮流。

在“新国风”动画电影中,故事情节是提升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新神榜:杨戬》《大圣归来》《姜子牙》等影片在保留人物核心精神的基础上重构故事框架,根据剧情发展调整人物性格、生活环境,营造出新的叙事背景。《新神榜:杨戬》的故事经过“陌生化”处理,与传统叙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中杨戬不仅从“天神”沦为凡人,还被误解为凶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种重构的叙事内容,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观影体验,也加深了人们对神话故事人物的认知及理解。

4.人物:性格外形的颠覆与重塑。

在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视觉呈现和性格特征决定着其对观众的吸引程度。“新国风”动画电影的人物通过独特的设计、色彩、动作等元素,使形象跃然屏幕之上,引起了观众的视觉兴趣;而性格特征则通过动画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等塑造,使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及情感投射。因此,“新国风”动画电影在人物形象设定方面大胆创新,摒弃早期借鉴京剧脸谱等传统人物绘画,注重从生活化、大众化维度立体描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烟熏妆的哪吒被网友戏称为“最丑版哪吒”,敖丙的帅气外形则更符合年轻观众的现代审美。这种反传统的角色设计理念,在其他角色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哪吒的母亲殷夫人被赋予全新形象,坚韧与勇敢、温柔与慈爱、智慧与理性兼备的立体化性格,突破了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成为现代女性形象的生动缩影。通过创新性的角色设计,“新国风”动画电影让传统故事中的角色焕发生机,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深刻的观影体验。

5.视觉:东方韵味的视效风格。

从视觉画面的表达意境看,“新国风”动画电影呈现出浓厚的东方韵味,大量使用传统符号并结合东方美学以强化观众感官体验,增强影片的视觉表现力和内容张力。参照符号学理论框架,“新国风”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符号通过视觉化形式,将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传递给观众:一方面,在认知层面可以增强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符号的移情投射,观众在情感层面可以与作品建立深层联系,从而产生有效的文化归属感。

《白蛇2:青蛇劫起》的塔、庙、城墙等中国建筑造型以及旗袍、汉服等传统服饰和刀、剑、长拳等武术元素,都进行了更加现代化的解构与重塑,通过融入后现代主义风格重新诠释传统符号元素,实现对经典文化符号的再生产,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神榜:杨戬》以三座仙岛为原型,构建了敦煌的古代建筑,并在其中加入飞行器、飞船以及恶魔肆虐的遗迹,传达“玄鸟出世”“宇宙轮回”等概念主题,塑造电影独特的世界观,让观众获得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享受。《姜子牙》中的昆仑斩妖台、日落归墟、人间北海小镇和18万阶昆仑阶梯等情境与场景,通过对称的视觉美学设计塑造特定的空间秩序,传达着身份、地位、认同等特定的象征意义。

6、美学:传递东方意境之美

新国风动画电影结合绘画艺术和电影艺术的优势,成为诗意表达的有效途径,这种诗意的表达主要呈现在其画面空间的建构上,通过构图、光线、色彩等视觉元素的重复编码来实现,着重探寻中国古典诗词描述的意境渲染,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展现诗情画意。

在《姜子牙》中,无论是高耸冰冷的静虚宫还是皑皑白雪的北海,或是夕阳西下的归墟,都表现出中国画留白、克制的诗意蕴涵。大场景与小人物形成强烈对比,强调在神界统治下个人力量的渺小,这与电影“逆天改命”的主题相呼应。《白蛇·缘起》将高山流水的意境、江南烟雨的朦胧、一叶轻舟的飘逸以及彩墨西湖的韵味融入虚实交织、意境深远的场景画面,这种水墨风格的写意手法营造出神秘深邃的氛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如梦似幻的“江山社稷图”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中国山水画,其灵感汲取自盆景艺术的精髓,图中每片荷叶都犹如一个微缩天地,内含雪山巍峨、荒漠苍茫、假山精巧、瀑布飞泻等景致。这些极具真实性的影像文本,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文化经验体现,更是与观众内在记忆的相互交融,共同编织出别具一格的影像叙事与文化表达。

参考资料及来源:

“新国风”动画电影的影像书写与视觉表达(樊淑琴 陈杭 叶慧燕)

新国风动画电影中诗意美学的建构与传播(刘玲麟 刘海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讨论考研问题

了解院校动态

收获实习资讯

一起看电影、聊电影、学电影

后电影时代「26考研社群」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



后电影26级艺术概论全程班

后电影26级电影学全程班




后电影时代
后电影时代是由北电、北师大等全国顶尖院校硕博士组成的考研团队,面向艺术学、电影学提供全套考研辅导。自2020年成立以来,后电影时代坚持精品小班模式,主张“讲-评-带”不分家,始终由经验丰富的核心主讲老师对学员进行针对性辅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