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后电影时代的「真题解析」栏目,我们将在这里对各院校相关真题的风格与出题趋势展开分析,并为大家给出复习上的参考建议。
今天我们将针对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国际电影文化传播专业《电影历史与理论》科目的25考研真题进行分析,有意愿报考这个方向的同学可以根据我们的解读,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备考策略。一定要看到最后!最新的备考秘密武器都给大家了!
26的考研鹅记得扫描二维码入群哦~更多一手考研信息与电影资讯等着你!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
目 录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备考建议
一、名词解释
1、马徐维邦
(1)参考答案
概况:马徐维邦是中国早期影坛著名的编剧、导演、演员,以拍摄恐怖片著称,被誉为“中国恐怖片拓荒者”,代表作品有《夜半歌声》《秋海棠》等。
特点:马徐维邦受到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以及受传入中国的美国恐怖片《钟楼怪人》和《歌剧魅影》的影响,对恐怖电影中人物塑造、化妆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长期对恐怖片的创作与研究,形成了其创作围绕母题“毁容者”并进行变奏以及电影语言上“恐怖的空气”及诗意化的表达等最主要也最鲜明的特征。
评价:马徐维邦对恐怖类型片的“本土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开拓并发展了中国恐怖类型电影,同时也是孤岛与沦陷时期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电影导演。
(2)考点解析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电影史讲义)
2、《大都会》(1927)
(1)参考答案
概况:该片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之父”弗里兹·朗于1927年拍摄,被誉为“第一部完全现代的科幻电影”和“一部无声时代的科幻史诗”。该片制作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黄金时代,以未来乌托邦都市为背景,讲述了社会阶级分化、科技异化与人性和解的故事。影片的标志性元素包括巨大的未来城市景观、科技权力的象征“机器人玛利亚”,以及人性化的社会和解主题。
特点:影片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风格与未来主义的视觉元素。其城市设计、建筑风格和机械化场景奠定了科幻电影的美学基调,尤其是高楼大厦、地底工厂和人机互动的设定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影片通过灯光与阴影的强烈对比、实验性摄影技巧以及象征化的叙事手法,塑造了一个既压抑又迷人的未来世界。同时,影片的主题深刻探讨了阶级矛盾、劳动者的困境和科技伦理,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批判意义。
评价:《大都会》虽然在商业上未获成功,但被后世誉为视觉奇观和艺术经典,是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影片对后来的科幻电影以及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其反乌托邦叙事和视觉表达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2)考点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经典电影《大都会》的基本了解及其在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在于梳理影片的概况、创作特征及学术评价。总的来说并不难,只要能够将其放置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科幻电影发展脉络以及弗里茨·朗本人的创作序列等坐标中,就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概述中此知识点的内容。我们在外国电影史基础课程和深化课科幻电影专题中都有对这部影片的讲解。
(摘自后电影时代外国电影史讲义资料)
(摘自后电影时代深化班讲义资料)
影史常识|表现主义电影 Expressionistic Film
影史常识|科幻电影 Science Fiction Film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3、第四代电影导演
(1)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电影史背诵资料)
(2)考点解析
该题属于中国电影史的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在我们中国电影史讲义中被作为重点知识加以标记,因此按照平时背诵和理解的内容进行回答即可,我们的中国电影史背诵资料和“影史常识”栏目中也有整理这一知识点。此外,在后电影时代北电第四套冲刺模拟题中,我们专门考察了这一知识点。
(后电影时代北电冲刺模拟自测卷)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4、沟口健二
(1)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外国电影史背诵资料)
(2)考点解析
属于外国电影史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知识被我们重点讲解过,也经常作为名词解释出现在各个院校的考题中。此外,我们的外国电影史背诵资料和日常更新的“影史常识”栏目中都有对其进行整理。回顾国传近年来的考题,名词解释中考到的外国影人有:田纳西·威廉姆斯、阿彼察邦、金·维多、彼得·博格达诺维奇,相比起来,沟口健二已经是这其中非常基础和简单的题目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传考察的影人覆盖维度比较广泛,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电影导演外,还有彼得·博格达诺维奇这样在电影史学习中相对冷门的导演,以及威廉姆斯这种编剧和作为电影企业家的吴性栽。这需要我们在备考国传时注重学习的广泛性。
(摘自后电影时代外国电影史讲义)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5、第三电影
(1)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外国电影史背诵资料)
(2)考点解析
这道题国传去年就在名词解释部分考过一道一模一样的。事实上,不管是考北电的哪个专业,研究真题、把握真题还是非常必要的,考过的题再考一遍也是非常常见的。这道题目也很符合国传专业的研究范畴,早在外国电影史的初始学习阶段,我们曾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过详细的讲解,同时在外国电影史背诵资料和“影史常识”栏目中都有对这个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因此,大家只要按照平时的学习和背诵来回答这道题就可以了~
(摘自后电影时代历年真题)
(摘自后电影时代外国电影史课程讲义)
6、《玉梨魂》
(1)参考答案
概况:该片是郑正秋在明星公司编写的第一个有关妇女问题的剧本,根据鸳鸯蝴蝶派文人徐枕亚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张石川、徐琥导演,汪煦昌摄影。
特点:影片描写了一个年轻寡妇守节的悲剧,通过丧夫的梨娘的爱情悲剧,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与扭曲。通过塑造梨娘的自我约束、妓女的奉献与善良,郑正秋一方面真实地描绘了广大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悲剧命运,对她们寄予深厚的同情,并抨击不合理的制度;同时,这部影片“社会现实描写+通俗叙事模式+改良主义思想”的创作特征,也构成了郑正秋这个时期所创作的通俗社会片的主要特点。
评价:明星公司以《玉梨魂》为代表的这类影片非常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得到了当时多数观众的喜爱,奠定了 20 年代明星公司的制片风格。
(2)考点解析
这道题虽然在大范畴上属于中国电影史基础知识内容,但是考得非常细致,以往从未有过将这部电影单独拿出来作为名词解释进行考察,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同学一看到这道题或许会觉得实在太过冷门。但其实,只要将其放在郑正秋编剧作品、明星公司20年代的创作或者鸳鸯蝴蝶派电影中进行回答,也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因此,当我们遇到考得非常细节、看起来比较冷门的知识点,也无需慌张,只要将其链接到我们熟悉的知识点中进行作答,就完全可以拿到完整的分数。我们曾在中国电影史的前期课程中,专门将这部影片作为重要影片进行讲解。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电影史讲义)
简答题
蒙太奇叙事:蒙太奇叙事是一种通过镜头的剪辑、组合来组织叙事的方式。它强调不同镜头之间的对比和联系,通常通过快速的剪辑节奏或非线性的排列,展现出情感的冲突、时间的流逝或事件的转折。在蒙太奇叙事中,镜头间的拼接不仅仅是场景的过渡,更通过剪辑所带来的节奏变化和象征意义,增强观众对事件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苏联蒙太奇学派是蒙太奇叙事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人物,他们十分强调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蒙太奇不仅是一种技巧和手段,而且是一种修辞的语法规则,都注重艺术反映现实的独特审美功能。但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观念又有所不同,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注重表现戏剧的冲突效果,通过冲突表现新的概念,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镜头本身带来的新的理解。爱森斯坦的“敖德萨阶梯”场面就是其蒙太奇叙事观念的代表作品,突出了镜头之间的关系对整体叙事、对创作者表达以及观众接受的影响。而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注重连贯性,使蒙太奇起到了连接镜头,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景深镜头叙事:景深是指镜头内从前景到背景的清晰范围,巴赞是推崇景深镜头叙事的重要理论家之一。通过景深镜头,巴赞认为可以在一个单一的镜头内展示复杂的时间流动和空间变化,避免了快速剪辑带来的片段化感受。这种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体验情节的层次感和背景的复杂性。巴赞强调电影应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现实,景深镜头正是实现这一点的有效手段。通过把多个空间层次都纳入一个镜头,电影能够传递更为真实、自然的画面感,而不是通过割裂的镜头语言去强调情节的跳跃性。
以景深镜头叙事作为自身风格的代表性导演之一是雷诺阿,他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景深镜头,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电影语法。他的创作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对于“电影本体
论”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后电影时代北电冲刺模拟自测卷)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首先,夏衍主张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思想倾向性和生活真实性真正统一起来。典型化既是对生活的概括,又是对生活的重构。他强调遵循典型化原则,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并将“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结合起来,形象地揭示生活本质,反映生活真实。
德·西卡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最具原创性的导演,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旗手,他为这一电影运动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德·西卡将摄影机对准了饱受战争伤害的底层人民群众,采用纪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试图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找回生存的意义。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时期,德·西卡拍摄了一系列具有浓厚人道主义色彩、满怀正义和社会批判的影片,尤其是《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这三部新现实主义作品,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奠定了德·西卡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首先,在·德西卡的创作中,他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对当时意大利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他的电影表现了底层人物整日为衣食生活所奔波的艰辛,流露出对劳苦大众生存状态的关心和同情。如罗马街头谋生的擦鞋童、生活窘迫的退休老人、濒临失业的中年人等。同时,尽管新现实主义电影没有美好的结局,但德·西卡珍惜人性中的那份善良,通过作品表达了人性中“善”的回归。例如,在《偷自行车的人》中,对生活的绝望和失去自尊的羞耻感让里奇崩溃哭泣。儿子布鲁诺用自己的小手拉住父亲的手,带给他些许安慰,儿子的善意拯救了里奇,用亲情化解了偷车的罪恶感。
其次,电影表现手法上,德·西卡的电影和其他新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大量采用实景拍摄、长镜头、运用非职业演员;电影的场景取自街头的实景,强调影片朴实、自然和浓郁的生活氛围。德·西卡注重运用长镜头呈现细微的生活片段和日常琐事,展现更真实的生活状态,电影《温别尔托·D》中就有很多表现“日常性”的经典段落。
最后,在叙事结构方面,德·西卡的电影不依照戏剧化原则去安排事件,而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叙事,尽可能以生活的日常性取代戏剧性效果,这也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纪实化美学追求。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采用一种简单、直观的结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的生活日常。影片通过“赎车、丢车、寻车、偷车”几个主要环节组织起来;以里奇父子寻车的过程为主线,体现了战后老百姓的贫困、失业、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主要情节的展开,一些偶然事件穿插在叙事的过程中,所有这些事件似乎都可以互换,看不出任何按照戏剧性范畴安排事件的意图。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德·西卡在电影创作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对后来的意大利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述题
论点一:电影中的凝视作为身份认同的构建
理论分析: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提出,个体通过镜像中的自己获得自我认同。在电影中,镜头的“凝视”不仅表现角色如何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同自己,也反映了角色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凝视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侵略性的,体现角色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与挣扎。
论点二:电影中的凝视与欲望的投射
理论分析:拉康提出,凝视是欲望的投射。电影中的凝视不仅反映角色的情感和欲望,也表现出观众的欲望投射。电影中的凝视经常是多重的,既有角色对他人和世界的凝视,也有观众对角色和影像的凝视。电影常通过这种复杂的凝视关系揭示潜在的性别、权力和身份的张力。
论点三:观众凝视与电影的意识形态
理论分析:拉康的凝视理论不仅关注角色之间的凝视,还强调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如何被凝视的过程影响。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引导观众的视线,塑造观众的情感反应,进而影响观众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形成某种意识形态。电影的凝视不仅让观众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还可能通过控制凝视的视角来强化特定的社会、文化或性别意识形态。
总结:总结拉康的凝视理论如何在电影中得以体现。电影通过镜头语言的凝视构建角色的身份认同、欲望投射及社会意识形态,观众不仅是被动接受影像的观察者,也是在凝视过程中投射自我、感知欲望并构建意识形态的参与者。
整个论述既可以以一部影片作为案例,从不同层面分析;也可以在不同论点段落,使用不同影片进行分析。
备考建议
因此,结合该方向近几年的出题风格,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备考策略:
一是拓宽复习广度。从近三年《电影历史及理论》出题的方向来看,其考察的细致度、广泛性越来越凸显。例如,今年考到的马徐维邦、《玉梨魂》、《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以及去年考到的吴性栽都是在以往考试中并不常见的题目,此外,由于该专业的老师大多以研究世界电影史为主,因此在出题上也会倾向于考察一些更为细致的外国电影史知识,如今年出现的《大都会》,以前考过的《让娜·迪尔曼》、阿彼察邦、金·维多等等,都是一般院校的学硕方向较少会涉及的考点。因此备考该专业的同学们在复习时必须尽可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复习深度,拓宽复习广度,对电影史有着更为广泛的理解,这样才能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关注热点话题。和北电的其他史论方向一样,《电影历史及理论》的出题方向同样与当下热点话题有着紧密关联,我们在复习时仍然需要加强对当下热点的关注和思考。例如,今年最后一道论述“后媒介时代下的黑白影像创作”便是一道具有当下性的题目。24真题中的“《让娜·迪尔曼》、侯孝贤、张艺谋”,23真题中的“当代女性主义题材创作”、22真题中的“当下电影理论研究热点都有哪些?”都属于此类范畴。对热点话题、学术新动态的关注,此后依旧会是我们备考本专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家通过阅读期刊论文或者其他方式,密切留意电影产业、学术界的重要热点。
三是侧重于对国别电影的考察。由于国传这一专业的性质,在出题内容上往往非常突出对外国电影史的考察,如往年出现的希区柯克、卡萨维茨、卓别林、刘别谦、美国独立电影、美国家庭片、科幻片等等,想必这和国传导师的研究方向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大家要尽可能对国传导师的著作,如《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以及相关论文进行了解,同时加深对好莱坞电影的理解。今年的题目中仍然具有非常鲜明的对国别电影的关注倾向,“第三电影”、“沟口健二”、“《大都会》”、“德·西卡”这几道题目均体现了这一特色,它们相对应的第三世界电影、日本电影、德国电影以及意大利电影都是国传老师们常年关注的领域。大家在备考此专业时要有注重国别电影的意识。
四是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尽管看起来北电包括国传专业在内的方向,其出题都在追求新颖,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基础知识仍然是必须夯实的基本功。以今年的题目为例,第四代、沟口健二、简述蒙太奇叙事和景深镜头叙事、影戏说、德·西卡、凝视理论都是基础性知识点,它们占据了考试分值的绝大部分。即便像是《玉梨魂》这种考得比较细致、冷门的片目,也可以直接链接到非常基础性的知识点(郑正秋、明星公司、鸳鸯蝴蝶派)中进行作答。这是由于研究生考试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做一切拓展、深入性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
五是加强答题练习。一方面,不管这一方向出题风格怎样多变,对于考试而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答题技巧,将其转化为自己学习过的知识点来进行回答;另一方面,论述比重的加大、题目开放性的凸显都更需要我们重视答题和写作本身。每年国传的论述题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比如今年的“后媒介时代的黑白影像创作”就尤其显示了这个特点/因此,我们建议报考该专业的同学要尽可能锻炼自己的答题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答题框架和思考意识,真正提升论述思考、写作的能力,这样才可以真正答好开放度非常高的题目,从考试中脱颖而出。
最后,大家也无需担心。考试范围涉猎广并不意味着所有内容都要“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在广度中找到重点,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考试不会为难真正理解知识的人,只要你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和重点,细致考察也不会成为障碍。大家在备考中,一定要明确,知识点看似细致,但如果掌握了整体脉络和框架,复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讨论考研问题
了解院校动态
收获实习资讯
一起看电影、聊电影、学电影
后电影时代「26考研社群」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