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 | 25北电专业一《艺术基础理论》考题解析

文摘   2024-12-26 23:53   北京  


这里是后电影时代的「真题解析」栏目,我们将在这里对各院校相关真题的风格与出题趋势展开分析,并为大家给出复习上的参考建议。


今天我们将针对2025北京电影学院专业一《艺术基础理论》真题进行分析,有意愿报考北电的同学可以根据我们的解读,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备考策略。一定要看到最后!最新的备考秘密武器都给大家了!


26的考研鹅记得扫描二维码入群哦~ 更多一手考研信息与电影资讯等着你!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




目 录

PART 1  考卷分析

PART 2  真题解析

PART 3  备考建议

PART 1 考卷分析



1、考察范围与比例分布

·中国传统(72分;48%):覆盖面广,涉及中国美术史、文学史、美学、文论、画论。

·电影板块(93分;62%):中国电影史覆盖面广,涉及时期、公司、影人;外加电影热点现象(跨媒介分析)与外国电影冷门知识点(宝莱坞)。

·美学板块(21分;14%):移情说、闲情偶寄

 

ps:上述分值总和大于150分,因为部分题目涉及两个板块,分别计入两个板块的分值。

 

2、考题解析

(1)重视跨板块的知识交叉应用:注重板块之间的知识串联与灵活应用,例如将中国传统绘画与电影相结合、将中国文论观念与中国文学史发展历程、将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相融合。

(2)注重实例分析:现在的实例分析不同于往常较为笼统的“结合具体例子,分析某问题”,而是注重实例在特定问题上的呈现,例如“电影跨媒介”、“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电影中的体现”、“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等。

(3)美学板块的隐性分值:今年的美学板块在基础知识点的考察不算多(“闲情偶寄”、“移情说”),但却化为了大题的答题角度,提高了分析难度(例如“新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抒情传统对后世创作的影响”),需要考生把握各门类艺术的美学规律、发展历程,结合艺术史发展进行理解。


PART 2 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汉画像石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传统》背诵资料


【考题解析】

美术史是中国传统板块考察的重点,美术史除了绘画以外,还有雕塑、民间工艺等门类也需要注意。这道题延续了去年真题的“云冈石窟”的考察方向,都属于美术史中的雕塑门类,也是考生在复习中国美术史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部分。


如果遗忘了画像石的具体定义和用途,还是可以依据汉代艺术的朝代特征,答出相关的采分点:汉代实行察举孝廉制、崇尚厚葬,汉人构造了包括天上、人间、冥间的完整生存空间。所以,在记忆细节知识点之外,理解和掌握宏观的阶段特征也很重要


*在冲刺班模考卷(一)中出了“唐三彩”一题,

同时复习相关早期美术史考点,包括汉画像砖。



2、宝莱坞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外国电影史》背诵资料


【考题解析】

这道题属于外国电影史较冷门考点。今年北电公布的参考书单中删掉了外国电影史的教材,所以这道题出在大家的意料之外,算是半道“通识类题目”。好在前些年大家都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经典印度电影,虽然特征部分可能无法答全,但是凭着对国籍的锁定、案例索引以及万金油模版(水话能力),拿到一半的分应该不成问题。我们免费开放给大家的影史常识栏目中,也有对这一词条的详尽梳理。


影史常识 | 宝莱坞 Bollywood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3、史东山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电影史》背诵资料


【考题解析】

本题是中国电影史经典人物,延续了前两年真题“吴印咸”、“吴贻弓”的考察方向。史东山是早期中国电影奠基人之一,在积累两类案例时史东山都会高频出现,一个是中国电影形式美的挖掘,一个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考生如果不记得完整的影人知识点,可通过索引其对应的时期,将时期特征写出,再加上“民族化探索”、“时代感捕捉”等“万金油”将部分答案写出。我们免费开放给大家的影史常识栏目中,也有对这一词条的详尽梳理。

影史常识|史东山Shi Dongshan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4、孤岛电影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电影史》背诵资料


【考题解析】

本题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时期,是各院校历年的高频考点,也是“艺术与政治”、“艺术与时代”、“类型电影/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等问题的重要案例。


影史常识|孤岛电影 “Solitary Island” Films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5、《闲情偶寄》


【参考答案】

*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冲刺班模考(二)评讲课件


【考题解析】

本题属于中国传统板块的文论部分,难度中等偏上,属于硬性记忆的考察点。它既涉及文艺通识,也涉及系统的戏曲理论,在文论、戏曲、文艺常识的复习中会被触及。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冲刺班的模考(二)命中原题,在《中国传统》背诵资料中也有这一词条。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元素与现代电影手段相结合的一部影片实例。

【答题参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元素:


1、内容:

(1)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题材、意象

(2)主题:天人合一、以物象征人的品格

2、形式

(1)构图:留白、长卷轴、散点透视

(2)笔墨:泼墨、线的艺术、浓淡干湿

(3)媒材:诗书画印结合、以诗入画

(4)颜色:青绿、水墨黑白、随类赋彩

3、美学、风格

(1)尚意:写意、气韵生动、意境

(2)时空:时空自由、游观、逍遥

(3)心境:虚静、畅神、主体心境

(4)自然:道法自然、出水芙蓉

(5)天人合一、道

·影片案例:《春江水暖》《卧虎藏龙》《影》《只此青绿》

*冲刺课模考卷评讲课件:绘画元素构成 


【考题分析】

这道题在两个方面设置了难度,一个是跨板块的知识交叉应用,首先需要考生对“绘画元素的构成体系”非常熟悉,一个是它只要求分析一部影片,于是举例部分就不能是一两句简短带过的案例罗列,而需要做到对某一部具体影片不同维度的细节分析。


“绘画元素”的知识框架在我们练习“文人画的特征”、“中西绘画特征差异”、“某部绘画作品的赏析”等题目时都熟练应用过过。在梳理出了不同的元素后,结合自己选定的影片,选取三到四个角度,一一匹配至电影中的呈现即可。

*全程班&深化班讲解《春江水暖》与中国传统美学课件



2、简述联华电影公司的创立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答题参考】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电影史》背诵资料


【考题分析】


这道题考察中国电影史中的重要公司,同时也是借公司考察了对应时期的电影发展特征,延续了名词解释中“史东山”、“孤岛电影”等题目的考察意识。联华影业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体现在现实性、民族性、商业性、技术性(有声电影)等方面,同学们在分别整理这些线索时都可将联华影业放入。后电影时代电影班的月度练习中曾考察并讲评过这一知识点。


*摘自后电影时代月度练习讲评PPT

3、朱光潜“移情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艺术鉴赏中的意义。

【答题思路】

*摘自全程班《美学原理》讲义 


【考题分析】


这道题属于复合知识点的题目,在基础知识点“移情说”的基础上加入了朱光潜的考察,要求考生在答出移情的定义、代表人物的同时,写出朱光潜对“移情说”的增补——双向的强调。


移情说在艺术鉴赏中的意义在于强调了审美主体、审美心理的重要性,赋予情感以艺术鉴赏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丰富与深化了审美体验,将主体的情感心理和客体的客观属性相结合,有效地解释了审美与艺术鉴赏的产生。


4、何为电影跨媒介叙事?请结合创作实例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电影理论》背诵资料


案例外国电影:漫威系列电影、DC系列、星球大战、哈利波特、指环王、黑客帝国;

国产电影:唐人街探案、白蛇系列动画、盗墓笔记、鬼吹灯等。

【考题分析】


本题属于当代电影热点理论,难度中等偏上,需要结合系列作品答出不同媒介和平台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故事世界。在回答了定义与出处后,答题角度可以从“世界观的跨媒介塑造、故事与人物的延展性、传播形式与交互性”等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媒介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媒介之间如何转化、媒介的融合”等角度展开。此外,我们电影冲刺班的模拟题中也直接涉及到了这一题目。


影史常识|跨媒介叙事 Transmedia Storytelling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达知识点


*全程班&深化班“视觉文化与跨媒介”专题课件


*冲刺班自测卷(一)考题:跨媒介



*电影冲刺班自测卷(二)考题:跨媒介叙事与电影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及其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考题解析】

本题属于常规热点类题目,延续了去年论述题的方向。全文结构有多种分点方式,既可以选择不同的段落和论点分别对应用、美学进行论述,例如“一、应用;二、美学影响A;三、美学影响B”,也可以在每个论点中都同时包含应用和美学,选取三个角度论述不同类型的应用及其美学影响。


【角度参考】


·新技术的应用:VR 、AR、交互电影、AI、元宇宙、CG、融媒体环境


1、数字仿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拍摄,通过数字建模和仿真技术来构建场景和角色,以及和角色表演等。

2、叙事方式:开启交互式叙事新语境,元宇宙所搭建的虚拟数字空间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观众可以通过交互改变或创造新的内容,影视创作更注重对于丰富剧情方向的提供和对互动环节与叙事线索的巧妙设计。

3、辅助创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剧本创作和大纲撰写、音乐制作、剪辑等。

4、大数据与算法的助力: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文化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电影的策划与创意创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观众的行为数据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选角、风格设计等。

5、融媒体环境的多维场景实践:电影跨媒介叙事逐渐兴盛,影游融合,IP改编等。


·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1、现实性与虚拟性的模糊:高帧率摄制带来的“超真实”在极致的细节还原中带来了一种带有和“人眼现实”相区别的游戏质感,这是更真实了还是更虚拟了?AI和CG技术复原演员的面孔和声音,将演员曾经的音容笑貌带到当下的观众眼前。

2、交互性与沉浸性:观众与内容的关系发生改变,从观看者变成体验者,从观众到玩家,观众与电影内容的关系将从单向被动接受转变为交叉互动,甚至实时交互,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中,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3、主体性的崛起或失落:一方面,观众交互性的加强、AI等创作工具的辅助似乎带来了更有活力的创作与欣赏氛围,但另一方面,愈发增强的AI、大数据是否钳制了人们独立的思考与鉴赏,是否更容易导向更为统一、更受控制的“单向度”的审美机制?


*全程班&深化班“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专题“课件


*冲刺班模考(一)论述题、评讲课件


*电影冲刺班自测卷(四)


2、以《诗经》中的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你对早期中国文学出现的抒情传统的看法,以及这一传统对后世文艺创作的影响。


【考题解析】


本题考察中国文学中的抒情性,既要求掌握抒情性的内涵,也需要在历代具体的文艺创作中把握它,尤其要求分析具体的《诗经》作品。


全文结构同样可以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是第一或二个论点谈早期抒情传统的特征、后几个论点谈后世影响;另一种是每个论点里都涉及《诗经》早期抒情传统和后世的表现。


【角度参考】


· 《诗经》所体现的早期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赋比兴作为《诗经》的核心创作手法,很适合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1、赋:直言其事,即物即心。(《诗经·将仲子》)

2、比:以此例比,由心及物(《诗经·硕鼠》)

3、兴:见物起兴,由物及心(《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后世影响:

1、强调“真”、细腻、自然:古诗十九首中质朴动人的率真、唐代古文运动去除浮华返璞归真、宋代李清照婉约词的细腻与真、王国维强调“不隔”;

2、强调“情”、“情景交融”:山水诗、咏物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戏曲里的“一唱三叹”;

3、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对于天地宇宙的感慨:古诗十九首的“物色”之感伤、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苏东坡词与文的天地时空之辽阔;

4、含蓄之美:咏物诗、怀古诗、戏曲的虚拟性、意境建构



*全程班《中国艺术与美学》讲义



PART 3 备考建议


1、中国传统是仍然是核心方向:今年的中国传统板块考察虽然没有去年那么细、比例那么大,但是仍然横跨了不同的知识板块,涉及美术、文学、美学等各领域。


2、重视具体案例的积累,既包括特定专题(例如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电影案例),也包括宏观发展历程的典型案例(例如中国文学史的历代发展)。对案例的书写能详能略,成为案例全能手。


3、注重美学原理、艺术概论内在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今年虽然没有出现专门考这两个板块的单一知识点题型,但是它们仍然融在了论述题、简答题的分析中,例如“对艺术鉴赏的意义”、“对美学的影响”等,需要我们灵活调动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具体题目做结合。


4、重视电影板块的学习:今年的电影板块占比非常高,涉及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三大板块。在电影板块的备考中,注意关注相关热点专题,包括现实主义脉络的电影发展、商业片与类型片的发展历程、电影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电影与高新科技的结合。


总之,北电专业一的考察看似变换莫测,实际上已然建立起显著的出题风格。从近年来北电专业一的出题风格来看,考试更侧重于开放性和灵活性,强调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实际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灵活思考、灵活运用知识来应对考试。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深入思考,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将其与各类具体的艺术现象、热点话题联系起来,就可以轻松地应对考试。





讨论考研问题

了解院校动态

收获实习资讯

一起看电影、聊电影、学电影

后电影时代「26考研社群」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

高效救急的电影背诵资料还得是它啊


用完疯狂长脑子的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后电影时代
后电影时代是由北电、北师大等全国顶尖院校硕博士组成的考研团队,面向艺术学、电影学提供全套考研辅导。自2020年成立以来,后电影时代坚持精品小班模式,主张“讲-评-带”不分家,始终由经验丰富的核心主讲老师对学员进行针对性辅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