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时分!考试最最重要的还是如何答题,再来一起高效梳理一遍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精进方式!
目 录
PART1 填空题
PART2 名词解释
PART3 简答题
PART4 论述题(重中之重)
PART1 填空题
考察院校: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海大学等;
考察内容:中外电影史、中外电影理论的基础常识;
考察特点:侧重对于细节的考察,具体到某一部作品的基本信息;
一般分值:1分X20;2分X10;
学习方法:整理题库+背书;
答题方法:填上去!
PART2 名词解释
考察院校:大多数院校考察内容: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以及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重点作品、重点影人、电影运动、电影基础、理论名词等;
一般分值:(5~7分)X5/6....
参考时间:每道题根据整体题量控制在5-9分钟以内;
学习方法:常识掌握+答题技巧+日常训练;
答题方法:150字-250+字(根据分值匹配字数);
4段走
概念定义:时期、国家、性质
举例(无需举例可跳过):代表作品、代表导演...
内容:风格特点/理论观念/手法特征
影响或评价:正面负面
题目示例
麦格芬
常考题目:场面调度、交叉蒙太奇、景深镜头、平行剪辑、连续性剪辑、垂直蒙太奇、杂耍蒙太奇、无痕迹剪辑、长镜头、刘别谦手法、理性蒙太奇、套层式结构......
答题思路:概念定义+代表作品+手法特征/效果+影响评价
(1)麦格芬又译麦高芬,是一种电影的表现形式,据说来源于英国剧作家安格斯·麦克菲尔,而后由希区柯克普及。它是一种片中人物觉得极为重要,实际上却含糊不清、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其也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定义)
(2)麦格芬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比如《39级台阶》的片名、《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迷魂记》中的红色吊坠项链等。(举例:代表作品)从本质上来讲,麦格芬是用来迷惑观众的,它可以被看做是支撑整个故事最大的悬念,有了麦格芬的铺垫可以始终抓住观众注意力,让故事悬疑丛生,并驱动情节发展。(内容:手法特征)
(3)作为一种叙事技巧,麦格芬极大地影响了悬疑片、黑色电影类型的拍摄,其影响力延续至今。(影响评价)
PART3 简答题
考察院校:大多数院校;
考察内容: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的基础重点,包含重点作品、重点影人、电影运动、电影现象、重要理论以及其他电影艺术基础内容;
一般分值:(10分~20分)X(2~4);
参考时间:15~20分钟
学习方法:扎实记忆基础知识+一定层面上关注热点+日常答题训练;
答题方法:350-700 字;3-5段;简要阐释;简单举例
(1)简单介绍题中给出的概念,并给出总体立场,2-4行为宜 ;
(2)2-4段给出每条观点,有逻辑、有主次,辅以例证,不要直接标序号,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然后”等;
(3)5段总结式发言,可加入自己的观点补充,可使用“综上所述”等引出总结。
答题技巧
(1)需要用分段的形式,凸显出不同层次的重点,切忌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写进一个段落,同时也可以适当运用小标题,来凸显出层次性和逻辑性;
(2)简答题一般答出2-3个要点即可,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要点之间的平衡,不能一个段落字数特别多,而且其他要点则只是草草略过;
(3)简答题相当于是精炼版的论述题或者扩充版的名词解释,因此不需要太深入的观点阐述或太多的案例分析,遵循观点+例子的模式,直接提炼观点,切入主题即可。与此同时,简答题要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一定要有开头的铺垫,不能一上来就直接分段总结观点;
(4)每写完一个题都需要注意下剩余时间,如果发现超出预计时间太多,可以适当缩减简答题篇幅,例如将三个论点浓缩为两个,然后空出一定段落,等完成论述题后,再回过头来补充。
题目示例
简述戈达尔的创作特色
导演题
常考题目
简述霍华德·霍克斯的艺术成就
库布里克的导演风格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及影响
谢飞的创作风格
简述刘别谦的创作和风格特征
简述大岛渚的艺术特征
谈谈吴贻弓的电影创作
卡萨维茨的生平及其电影创作
答题思路:
(1)新浪潮时期:刻意追求一种粗糙、即兴的自然风格,创作上充满叛逆,处理对白完全即兴,排斥完整剧本;强调导演个人视野,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忽视社会及道德面;突破古典叙事,采取布莱希特史诗剧场的间离方式,不时以断裂、重复、离题的技巧保持美学距离,使观众不立刻认同剧中角色,从而减少感情增加理智,将电影提升到知性层面;代表作《精疲力尽》等;
(2)“吉加·维尔托夫小组”时期:戈达尔等人组成的吉加·维尔托夫小组提出一个口号:“问题不在于拍政治电影,而是在于如何政治化地拍电影”。 戈达尔认为,政治与影像必须结合起来了解,这是他所有作品的问题核心所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东风》《斗争在意大利》《弗拉基米尔和罗莎》等;
(3)回归时期:1980年,他以《各自逃生》一片重新回到电影界,成功开启了他的作品新时期。他开始使用于佩尔、阿兰·德隆、德帕迪约等欧洲的明星出演自己的影片,将欧洲的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用电影这个媒材结合在一起;
(4)影像批判时期:21 世纪以来,戈达尔的影像生产仍与技术问题密切关联,强调影像生产中的技术赋能。这一阶段他影像实践的根本姿态可归结为批判性和反沉浸,而镜头画面自运动、档案性、编辑化则是其践履自己技术美学观念的主要手段。他基于以往的影像创制经验对新兴影像技术进行的相关探索,对当今艺术潮流的发展有深刻的启迪价值,但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他已滞后于当代影像技术的艺术潜能。
PART4 论述题
考察院校:百分之分的院校
考察内容: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热点现象+影片分析的综合运用
分值:(20~50分)X(1~3)
参考时间:35-50分钟(根据具体题量而定)
答题方法:对电影史论的深化理解+对热点现象的专业分析+通过阅读论文积累和总结观点,并学习写作逻辑+日常论述训练
答题方法可以把论文题看作是最为基础的学术写作的训练,也就是800-1000字左右的一篇小型论文,不仅需要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逻辑清晰,实际上每一个自然段内部也是有着清晰的结构和逻辑的。很多同学在写论述题会出现的错误一般就是这两个方面,要么整体结构、逻辑不清晰,要么具体段落中只有“描述”,没有“分析”。
因此,论文题的写作可以模仿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来进行写作,有助于更直观地呈现自己的答题思路,接下来将从“整体结构”和“段落内部的具体论述”两方面给大家分析论述题的写作方法,一看就会。
文章结构怎么展开?
格式:800字~1300字,4~5自然段,标题+小标题;
开头:阐释题中给出的概念/观点/理论/作品等,并给出总体立场;
中间:找好切入角度,分段给出每条观点,并详细阐释,加入案例分析;3. 结尾:总结式发言,可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补充建议、未来趋势等。
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一篇论文《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和类型化叙事》(张李锐、范志忠)为例,让我们提炼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小标题,梳理出它的结构便可以感受到文章明确的结构和作者清晰的思路。
大标题: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和类型化叙事
开头:近年来,在建党、建国等重大节庆期间,诸多主题重大、意义深刻的新主流电影强势崛起。这类电影打破了长期以来“主旋律往往不商业、不艺术;商业片往往不主旋律、不艺术;艺术片往往不商业、不主旋律”的困境,而是在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以一种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和商业类型化的叙事范式,融入动作片、灾难片、体育片甚至中国银幕上少见的科幻片等元素,将主流文化、民族形象与个人情感、个人英雄性格塑造相互交织,以类型化叙事承载主流价值和民族想象,从而赢得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因此,新主流电影可以说是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三分法之后,一种试图融合三者元素的新的电影的类型叙事和审美表达。(阐述新主流电影的现象以及总体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总结并反思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经验和美学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电影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推动中国电影工业走向成熟,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引出对新主流电影的具体论述)
主体(小标题):
一、“新主流”电影的概念演进;
二、工业化的生产制作;
三、类型化的叙事范式。
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先追溯并阐述了新主流电影的历史演变,然后分别从工业生产和类型创作两个方面分析当下新主流电影的特点,思路明晰,有条有理。尽管论述题不用像一篇论文一样写那么多字,但是这种写作逻辑值得我们去模仿和学习。
段落内部怎么展开?
格式:小标题+给出观点+阐述观点(可引用理论进行说明)+举例说明+结合例子论证观点;
给出观点:结合文章总体的中心论点找准切入角度后给出观点,紧扣段落小标题;
观点分析:对观点展开阐述,相当于对观点进行说明,可以延伸一些理论支撑或者背景说明,然后带出相应的案例;
结合例子进行分析:用具体的案例证明前面的观点,也就是说明观点在案例中的具体体现。
仍旧以《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与类型化叙事》这篇文章为例,让我们看向文章的具体论述,这一段论述的是新主流电影工业化生产制作的体现之一:对明星制的运用,具体论述如下:
2009 年《建国大业》,作为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重点献礼片,叙述从抗日战争结束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艺术地再现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这一宏大主旨。(例子、现象)但是,饶曙光认为“《建国大业》继承了我们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引用观点)因此,与此前主旋律电影创作相比,《建国大业》不再满足于经典的宣教模式,而是在生产制造和发行宣发上努力与产业接轨,尤其是影片引人注目地会聚 170 多位的明星出演片中角色,更是引发了观众“数星星”的轰动效果。(用例子说明观点)
众所知周,源于好莱坞的明星制,作为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生产工业和社会文化资本、审美资本博弈的产物,具有经济和社会文化双重属性。一方面,电影明星由于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而成为电影工业品牌的一种符号;另一方面,电影明星又通过形象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而成为社会认同的一种表征,并进而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模式与价值驱动机制。(介绍跟观点和例子相关的理论)因此,《建国大业》明星荟萃的制作模式,虽然其零片酬的模式并不契合市场规律,但却是在中国电影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主旋律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模式,通过明星这一电影工业的重要表征,激发观众消费欲望,并进而实现潜含于明星文本后面的意识形态的宣教与传播。(例子结合理论具体分析)
因为文章是一篇字数过万的标准学术论文,它并没有说完全百分之百贴合我们上面给出的格式,但是如果对作者的这一段论述进行总结就会发现,该有的都有,有观点、有分析,有结合观点对例子的具体分析:
1. 给出观点:当下的新主流电影不再是传统的宣教模式,而是与产业接轨,其中一个体现就是采用明星策略,举例说明。
2. 观点分析:对明星策略展开论述,介绍该理论的缘起以及特点。
3. 结合例子进行分析:《建国大业》的明星策略体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工业化探索,赋予明星符号承载消费欲望和意识形态宣教的双重功能。
讲到这里,聪明的你应该已经发现了,面对难缠却最为拉分的论述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方法就是“有模仿意识地读论文”,任何好的写作其实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很多同学总是会忽略,认为读论文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获得“鱼”,但真正重要的是学习“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一定要自己亲自地去进行论文的阅读,并且有意识地去模仿、积累,锻炼“渔”的能力,这是应对论述题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而当你掌握论述的技能之后,名词解释和简答便不攻自破了。
那究竟应该怎么读论文呢?听我给你说明白。
学习方法
第一步,找论文:通过摘要和题目去判断这篇论文是不是你需要的;
第二步,读论文:带着三个意识去读论文并进行提炼、总结,哪三个意识?
1.观点意识:读完一篇论文后,提炼作者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或者文章的总体论点,积累起来,留作备用;
2. 结构意识:提炼论文的结构/大纲,模仿切入角度、小标题的书写、结构全文的方式;
3.论述意识:注重阅读文章的论述过程、段落内部的结构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积累一些好的论述方式。
题目示例
结合具体电影,分析随着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国产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创作。
1. 审题找重点
关键词:电影工业化语境 新主流电影 类型化创作
题眼: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创作
2. 选择切入点:什么是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创作?
如何理解类型化?什么是类型:类型是电影工业语境中重要的叙事范式,是电影工业和观众互动的动态过程的审美表现。
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价值传达、艺术生产、商业诉求之间的多元平衡(主流电影的商业化和商业类型的主流化-工业化的制作和商业类型化的叙事相辅相成)
新主流电影率先借鉴工业化生产的类型话语来表现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时刻和英雄人物,通过观赏性、娱乐性的影像语言揭示中华民族的内生力量和精神图标。
延伸:“红色主题+类型元素+明星阵容=高票房”的商业化制作模式
3.搭建结构:确定角度后可以列出大纲,拟好小标题,开始写作。
工业化语境下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
参考思路一:在工业化的语境下,新主流电影如何进行类型化的生产
明星策略(借用好莱坞明星制,商业利益的主动诉求)
拼盘样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拼盘电影与中国特色的制片人中心制,例如在《我和我的祖国》中,总导演角色/监制的重要性。单元式献礼片作为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作形态,得益于主管部门的牵头与斡旋,一定程度上为优质资源的汇聚提供了体制保证,是中国体制优势带来的一种独特的叙事理念,也反映了 国家力量在构建电影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类型融合(类型电影程式化的叙事模式➡ 多种类型的嫁接与融 合。科幻+灾难)
视觉奇观(电影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例如战争片《战狼》了 1700 多个特效镜头打造的水下斗海盗、坦克大战,以及与无人机群作 战等场景奇观;《红海行动》采取全程视觉轰炸,立体地呈现了 海上舰队、沙尘暴坦克、空中飞人等陆海空作战的震撼场景,全 方位展现我国军队的整体实力)
观众性超越生产性和体制性(大时代中的平凡英雄,相比于早期主旋律电影对“领袖 人物”大而空泛的描写,新主流电影对“平凡人物”小而具体的 描写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更有利于拉近与人民群众情感上的距离。)
参考思路二:以具体类型作为说明,阐述新主流电影类型化创作的特点
战争片/军事片(其他类型:科幻片/灾难片/体育片)
主题表达:硬核的政治宣教➡ 软核的国际价值共识
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将表达国家意志的“典型环境”从国内转向国外
叙事策略:家国同构
让“英雄”回到家庭中去,赋予他们真实、完整的人格与人性;也在家国并行的前进旅途中为道德伦理正名。强调家庭伦理于英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类型元素:借鉴好莱坞及香港电影的动作片元素
孤胆英雄与视觉奇观。中国“超级英雄”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的“救世”行为,寓言式、 隐喻化完成“大国崛起”的想象建构,使观众找到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寄托的载体,满足了长久压抑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尊严感的宣泄。
讨论考研问题
了解院校动态
收获实习资讯
一起看电影、聊电影、学电影
后电影时代「26考研社群」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