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析 | 25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题解析

文摘   2025-02-01 21:38   广东  


这里是后电影时代的「真题解析」栏目,我们将在这里对各院校相关真题的风格与出题趋势展开分析,并为大家给出复习上的参考建议。


今天我们将针对2025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真题进行分析,有意愿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学可以根据我们的解读,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备考策略。一定要看到最后!最新的备考秘密武器都给大家了!


26的考研鹅记得扫描二维码入群哦~ 更多一手考研信息与电影资讯等着你!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




目 录

PART 1  考卷分析

PART 2  真题解析

PART 3  备考建议

PART 1 考卷分析

1、考题解析

今年,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的题型变换较大,从前8道名词解释,在今年改为了4道,这使得原本题量大、单题分数低的名词解释压力变小,而更多的分值转移到了简答题上,由原本的15分提升到了25分。由此可见,也许存在一个这样的趋势:现艺研院611艺术概论从知识面广度的考察,逐渐转变为对案例、论述等层次的考察


不过,从题目内容上来看,611艺术概论的难度还是比较常规,有大量往年真题中出现过的题目,对于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全程班的课程设计来说,这套题目相对来说比较有机会拿到高分


PART 2 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莎士比亚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西方艺术史》背诵资料


【考题解析】


莎士比亚在西方戏剧史版块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最为重要的考点,是戏剧版块的基础知识,各艺术门类基础知识的考点在艺研院历年的考题中属于固定节目,例如2023年的《牡丹亭》、2022年的“达·芬奇”、2021年的浮士德,所以大家在备考611时,至少要把握各艺术门类最基础的知识。


2、《庄子·逍遥游》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传统》背诵资料


【考题解析】


该考点属于中国传统版块的中国美学部分,在这个板块,我们艺术概论的课程设计和背诵资料的攥写都总结了儒道释三家美学传统,并进行了非常详细地讲解、带背和强调。


在2023年艺研院611艺术概论的考题中,同为道家老子的“大道若拙”这一概念,就已经出现在了名词解释的题型中。


3、《诗学》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西方美学》背诵资料


【考题解析】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理论及其《诗学》是西方文论的基础知识,同时期的柏拉图也是西方文论的重要源头和考点,这些文论也可以和艺术概论的起源论、本质论联系起来,我们在基础班、西方美学背诵资料都着重做了讲解。


*摘自后电影时代《西方美学》背诵资料


4、以美育代宗教


【参考答案】


【概况】“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最早见于1917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以美育代宗教说》。这一思想主张以美育取代宗教在社会和教育中的作用,强调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内涵】“以美育代宗教”首先强调,美育是自由的,它不受宗教教条的束缚,能够让人在欣赏艺术和自然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解放;其次,美育是进步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美育是普及的,它不受宗教信仰和地域的限制,能够为所有人所接受。蔡元培认为,美育能够弥补宗教的不足,避免宗教带来的偏狭和冲突,同时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此外,他还指出宗教虽然在历史上曾包含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元素,但其保守性和强制性限制了美育的真正发展


【影响】“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争议,它反映了蔡元培对宗教局限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美育价值的高度肯定。这一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美育的发展,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社会思想解放,削弱封建迷信依托宗教滋生的土壤,助力新文化传播。


【考题解析】


美育属于艺术概论的接受板块,在艺研院611艺术概论2023年的论述题中,就已出现过一次“谈谈对审美教育的理解”,2022年则是很雷同的出了一道“美育”的名词解释。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也是我们在讲授美育,尤其是美育在中国发展时会谈到的知识小节。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二、简答题


1、简述天才与功夫。


【答题参考】


天才:

(1)艺术创作中,有着一种强调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创造力之重要性的理论,天才的主要特点包括:非凡的创造力依赖直觉与灵感创作超越时代天赋难以被后天获得等。

(2)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天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能够为艺术制定规则,而不是遵循既有的规则。叔本华则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天才能够完全沉浸于对理念的直观中,摆脱意志的束缚。


功夫

(1)艺术创作中,功夫说则强调后天技艺的不断打磨,通过实践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本质,以创造出杰出的作品。功夫的主要内涵包括:技巧积累经验沉淀勤奋与坚持在掌握规则的基础上创新等。

(2)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谈到了向前辈学习技艺的重要性,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吧,如果完全凭借自身的天赋,也不会有大的出息。


【考题分析】


这是一个艺术概论创作论的题目,主要是针对艺术家如何创作艺术作品,有哪些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些问题展开的。在2021年的真题中,艺研院611艺术概论还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用天才说分析具体的艺术家”的论述题。


我们在艺术概论创作论的课程和背诵资料中,都涉及到了这一个知识板块,相对来说比较基础,需要大家灵活调用自己的案例库和理论储备。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冲刺课】课件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2、艺术起源说之游戏说。


【答题参考】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考题分析】


艺术起源的几种说法是艺术概论起源论本质论版块的基础知识,也是我们接触艺术概论之初就会学习到的内容,我们在全程班中涉及了这些观点和理论家从艺术概论到西方美学的知识网络,还接了西方艺术史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这些理论的诞生,大家可以相对灵活地从西方美学的板块中调用理论来辅助论述。


完全一样的题目也出现在了2020年的真题,名词解释“游戏说”。可见艺研院很喜欢从过往真题中找出题灵感,大家一定要重视真题。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3、简述“胸中之竹”。


【答题思路】


【概况】“胸中之竹”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自清代画家郑板桥的《题画竹》。它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之前,通过观察自然和内心酝酿,将外在的物象转化为心中的意象,再通过笔墨表现出来。


【内涵】“胸中之竹”并非简单的对自然竹子的模仿,而是艺术家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内心的感悟和提炼,将竹子的形态、气质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为一体。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其中“胸中之竹”是连接观察与表现的关键环节。“胸中之竹”强调艺术家对物象的个性化理解和表现,每位艺术家心中的“竹”都带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这一概念强调了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及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意义】“胸中之竹”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贡献,它强调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鼓励艺术家在观察自然的同时,注重内心的感悟和个性化表达。


【考题分析】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除了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版块,它也是艺术概论板块中论及艺术创作各阶段的一个案例,也可以用作审美主体和对象关系之间的论述。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4、简述审美差异。


【参考答案】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考题分析】


审美差异的题目在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的知识板块中都比较偏向基础、常规,也是我们在思考艺术概论的各个关键概念时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审美差异主要是在接受论的角度考察差异,艺研院611艺术概论在2020年就考察过“艺术欣赏的差异性与互通性”的论述题,可以说是“冷饭热炒”的一个代表了,而2021年还考察过“艺术创作的个性与共性”的简答题,这是在创作论的角度考察了差异,因此备考艺研院时,大家可以综合往届真题和我们平时建立的思维方式,真题基本上都处于我们的“守备范围”。


三、论述题


1、艺术精品与艺术经典。


【答题思路】


思路一:常规辨析概念

艺术精品:指在技艺、形式、内容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的艺术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


艺术经典:指在艺术史中具有深远影响、被广泛认可并流传久远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文化、历史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区别:艺术精品可能是某一时期的杰作,但未必能成为经典。艺术经典则是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普遍价值的作品。


思路二:在当代艺术的嬗变语境中讨论

主要需要考虑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强观念性、全球化、艺术馆美术馆的艺术体制问题。


【考题解析】


这个题目属于综合性考题,相对开放,从言之有理的角度切入都没有问题。如果从常规的答题思路进入,需要有充分的论述和案例进行支撑,比较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如果从理论化的语境进入,则需要紧贴艺术学的基本问题注意不要偏题,抓住“精品”和“经典”两个关键词做辨析。


*摘自后电影时代【论述精讲课】课件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2、选择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对其进行论述。


【答题思路】


思路一:分析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揭示其社会批判的视角,探讨作品与历史背景的互动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

思路二:艺术史和艺术家特点的两重视角下,分析该部作品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思路三:运用一定的艺术理论,在理论工具的视角中分析阐释该部作品的内在特质和美学效果


【考题解析】

这个题目相对宽泛且常规,对考生分析论述能力、问题意识和理论素养的考察要求比较高,也是一个综合了中西方艺术史、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等各板块知识的题目。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深化班【现实主义与当下中国专题】课件



3、论艺术境界。


【答题思路】


思路一:我们可以结合艺术六论一些基本视角,具体分析境界和艺术的关系,例如:

艺术形式与境界:分析艺术形式如何影响艺术境界的形成,例如绘画中的构图、色彩,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王国维强调,艺术作品需要通过真实地描写景物和情感来达到意境。


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探讨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如何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进而影响艺术境界的高低。王国维认为,艺术家需要有“赤子之心”和“以血书”的精神,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观众的审美体验:讨论观众的审美体验在艺术境界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观众对同一作品境界的不同解读。王国维指出,有意境的作品能够使读者得到鲜明真切的感受。


思路二: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常规的思路,我们可以就艺术境界为核心,展开论述它具备的一些特质,例如:艺术境界的情感真实、形式和内容的完满、思想的深刻性……


【考题解析】


“论艺术境界”这一题目较为宽泛,涉及艺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先思考“艺术境界”这一概念在艺术概论中的含义。艺术境界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达到的审美层次和精神高度,它不仅包括艺术形式的完美,还涉及到艺术家的情感、思想以及观众的审美体验等多个方面。


其次,注意这里可以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为论述提供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理论语境。王国维认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其最高的审美标准,有境界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景物和情感。他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提出了“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三个要义。


与境界有关的内容在艺术概论、中国美学两个版块都是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并且知识点之间互相串联,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在基础班、暑期班、背诵资料等多处我们都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讲解。


*摘自后电影时代《中国传统》背诵资料



4、论述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的关系。


【答题思路】


思路一:论述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二者相互影响的关系。

思路二:在传承和发展的思路中论述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

思路三:在全球化语境下谈论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性、全球化、当代性等特点。


【考题解析】


从题干出发,我们就可以定位到艺术概论的创作论版块。同时它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表面上是一个创作论的问题,但其实是在艺术各个层次上讨论文化和艺术的内在联系以及影响关系,很多理论家也对此有所论述。


例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本雅明的灵晕理论、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萨义德德的东方主义理论等都有助于我们论述这个题目,而这些在我们西方美学的课程和背诵资料中都做了重点讲解。


*摘自后电影时代《艺术概论》背诵资料

*摘自后电影时代《西方美学》背诵资料


PART 3 备考建议


1、西方艺术史与美学理论:西方艺术史、西方美学和美学原理是艺研院一直以来的重点板块,涉及的题型众多,尤其是经典理论家和作品,重点复习西方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审美判断”、叔本华的“艺术意志”等,积累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家案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月夜》等,并能够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将西方美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中的“创作论”“接受论”等知识点结合,形成知识网络。


2、艺术概论作为核心板块不可忽视:艺术概论是考试的核心板块,涉及艺术起源论、本质论、创作论、接受论等多个方面,在答题时,能够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调用相关理论。例如,论述“艺术创作与文化基因的关系”时,可以结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同时还要注意历年真题,熟悉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题目结合,提升答题的逻辑性和深度。


3、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在艺研院的题目中出现频率也高,涉及美术、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重点复习儒、道、释三家美学传统,积累中国传统绘画、文学、戏曲等领域的经典案例,如《富春山居图》、《牡丹亭》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案例进行分析。


总体而言,艺研院的题型相对常规,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不会超出框架,但也因为涉及学科广泛,对知识储备量的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大家有策略地将各学科、各艺术门类的整体性知识掌握起来。另外,艺研院对论述的要求也很高,这些真题越来越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强调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实际应用,而非死记硬背。





讨论考研问题

了解院校动态

收获实习资讯

一起看电影、聊电影、学电影

后电影时代「26考研社群」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

添加任意学长学姐微信,备注“26”即可入群


后电影26级艺术概论全程班

后电影26级电影学全程班









后电影时代
后电影时代是由北电、北师大等全国顶尖院校硕博士组成的考研团队,面向艺术学、电影学提供全套考研辅导。自2020年成立以来,后电影时代坚持精品小班模式,主张“讲-评-带”不分家,始终由经验丰富的核心主讲老师对学员进行针对性辅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