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秦淮桑」
每次逛苏州园林,都喜欢在水边坐一坐。园池如镜,映天地清宁,一抹树影,一团云影,摇曳生姿;溪流穿石,潺潺细语,轻灵得如同流淌着岁月的节拍。喜欢看园林水景,园林是大地上的画,有了水,画便活了似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大美画卷里,“理水”之美,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园林水景似一曲流淌千年的雅韵,诉说着自然的柔情与人文的哲思。
@白墙下的花园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 指的是对水景进行设计、营造和管理的一种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宫苑中就出现了“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通过水体的设置,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至明清时期,园林建造达到鼎盛,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也更加丰富。理水艺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园林文化和审美价值。
明代文人文震亨在其《长物志》中论园林中的水石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石能引人发幽古之思,水则可令人有宁静致远之感,有着以小见大的效果,所以他总结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明代邹迪光在《愚公谷乘》中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胜。”
@秦淮桑
“园以水活”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了水在园林中的活力和重要性,以及水对园林整体美感的贡献。
在理水原则上,中国古典园林强调顺应自然、师法自然,最终达到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也就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无限的自然山水美意巧妙地融入有限的园林空间中。
明末造园名家计成《园冶》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由此,“园以水活”中的“活”,不但是园艺的追求,更是准则,水可以令园林充满活力,但理水也该顺应自然,力求“活水”造景。
耦园的水体布局便体现了园林理水设计的精妙。在《涉园记》中有“凿池引流,以通其中”的记载,说明耦园前身涉园,便在理水上追求师法自然的艺术美。
三面临河,一面沿街,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耦园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水源。耦园从东墙将河水引入园内,使得园内的水体与外界相通,但又自成一体,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小天地。耦园的位置较低,河水容易引入,因此东墙设有亭子和闸门,用以控制园内水位,保证池水的恒定水位。
在理水上,计成主张“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但强调了理水需结合地形,还应该考虑建筑、植物等元素,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耦园以“一山一池”,成就了其东园令人称赞的主景,加上四周环以亭廊楼榭与之呼应,布局疏密得体,尤其让人感受到模拟山水的艺术美。
@白墙下的花园
池边山景以黄石堆叠,既自然古朴,又气势雄浑,盛名在外。加之悬葛垂萝,有美赞曰“堪与真山媲美”。东侧主山陡峭,名“留云岫”,西侧辅山平缓,名“桃屿”,两山之间有一谷道,削壁如悬崖,名“邃谷”。此山最精妙之处,有总结说,在于东部临水处突然转为绝壁,直泻低洼水面,两相对比便更显险峻。绝壁之后东南又设有磴道,依势转至池边,形成台阶式驳岸,手法非常自然,极显模拟之功,从而使得这一山一池极具和谐之美。
苏州园林地处江南水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林设计者在理水时,会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使水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但有时因为园林小,理水手法的运用则更需要下一番功夫,以便呈现出空间艺术之美。
在这一点上,网师园堪称代表作。网师园一直被人们誉为苏州最精致的园林,同时也被专家推崇为小园典范。陈从周先生说:“苏州网师园,我誉为是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而网师园在理水方面,也体现了以少胜多。我们先从名字上看,“网师”乃“渔夫”之意,体现园主“渔隐”的思想,由此不难看出网师园的主题是围绕水展开的。
刘敦桢先生对其评价:“综观此园,以水为主,主题突出,布局紧凑,沿池布置简洁自然,空间尺度斟酌恰当,并成功地运用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尤以精致小巧著称,摒除了堆砌罗外的烦琐风尚,可视为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刘敦桢这一番评语高度概括了网师园理水精妙之处。
@姑苏恋旅人
网师园占地不过八亩余,园中的彩霞池占地面积不足半亩,却给人以开阔的感觉。我们现在看到的网师园水体已几经改造,但仍能从中体会到空间艺术之美。
比如小拱桥“引静”和小水闸“待潮”,在有限的空间里极好地呈现出理水的艺术性。
桥小、闸小,小涧亦小。看网上有博主对此评价说,“当你立于桥头望小涧时,因桥小而不觉涧之小,于小涧望小桥时,又因涧小而同样不觉桥小,体现了山海之势暗藏”,实在是精妙。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池之东南与西北各有一条小溪,但都是断源状态。据专家考证,这两处另有水系延伸,西北方向还设有水门。但现在因断源而做的改造,不少学者都认为这是园林理水中以断水示意水源的高妙手法。
刘敦桢先生曾说:“中部水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濒池而建的亭廊、水阁、石桥皆低凌水面。池面开阔,池岸低矮,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使池面有水广波延与源头不尽之意”。
@姑苏恋旅人
陈从周先生也有类似评语:“俯视池水,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盖得力于溪口、湾头、石矶之巧于安排,以假象逗人。桥与步石环池而筑,犹沿明代市桥之惯例,其命意在不分割水面,增支流之深远。”
池并不大,但水面明阔,水源断而不断,正应了与彩霞池可能有关的那两句诗“一路鲜云杂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呈现出云天入水、渔舟远逐的意境之美。
@火之星2100
论园林理水艺术,拙政园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拙政园占地七十八亩,整个园林布景就是以水景为主,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水成为拙政园的脉络甚至灵魂,串联起各个景点,营造出一脉江南水乡的风貌,为江南大型私家园理水的典型代表。因为大,所涉猎的理水艺术太博大深厚,在此不作评述。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相比拙政园的阔水,沧浪亭这座本来与水有关的园林,其园内水元素却极少。但是你又不能不承认,沧浪亭确实不负“沧浪”之名。因为沧浪亭巧妙地运用了“借”的艺术。
沧浪亭的理水艺术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大特色,它大胆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借葑溪之水,将园外的自然水景融入园林布局,浑然一体,浑然天成。大凡逛沧浪亭者,缓步入园前,眼前先展开一片水景,顿时让人心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境。借水这一艺术设计不仅弥补了园内空间的局限,还极大地拓展了游人的视觉空间,丰富了赏景内容。
其次,沧浪亭的复廊设计也是其理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廊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一起,通过廊墙分隔内外,分而不分,走外廊而见水,行廊内而见山,山水相依,妙不可言。
再次,沧浪亭复廊上的漏窗设计又是一绝,使得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融为一体。这种设计让沧浪亭更有层次感,更具山水画之美。
苏州园林的理水手法,有着丰富的形式,更具深远的意境,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呈现绝妙的艺术美。
理水,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寄托,是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与追求。漫步园林,山水契合,仿佛走进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让人们享受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深意。
主要参考文献:
[明]文震亨《长物志》
[明]计成《园冶》
陈从周《园林谈丛》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王劲《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文水系》
推荐阅读:
转发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