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丰书评】萧一山《清史大纲》再显“笔端常带感情”

文化   2025-01-05 10:54   日本  



BOOK



蒋丰书评




2024年岁末之时到2025年开年之际,我利用难得的十天年假,沉浸在中国“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的史学名著——《清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之中。


感谢小友不远万里,从国内为我寄来这本《清史大纲》。回想起当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求学的日子,我曾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和毗邻的首都图书馆善本阅览室,细细品读过萧一山先生的《清代通史》。那时,清史便已成为我学术探索的志向与未来研究的焦点。阅读之时,也算是笔耕不辍,我记下了厚厚的笔记。如今,花甲之年已过,在东瀛之地再次捧起先生20多万字的《清史大纲》,心中涌动的是一份难以言喻的亲切,往昔读书的情景与情感的波澜,如同老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



翻开书页,梁启超先生那句“笔端常带感情”的名言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萧一山先生的这部著作,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之言,掷地有声:“我是主张民族革命史观的,尤其讲中国近代史,必须以它为主干,为史心。因为它——民族革命——整个支配了中国近代社会,一切都是依它为枢纽而变动的。”先生以铿锵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三百年来民族革命的事业,剥蕉抽茧,步步成功,在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并痛陈“抵抗满清易,抵抗列强、抵抗日本难”的残酷现实,呼吁“帝国主义四面张网包围我们,一纸条约来束缚我们,造成百年悲惨的命运,发扬革命的伟绩,正需要我们自力更生,努力奋斗!”这样的叙述,让人热血沸腾,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清史大纲》成书于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5月,那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刻。先生勇于直言“列强的帝国主义一个个渐渐地松手了,而日本帝国主义反露出狰狞的面目,不恤变本加厉,于是有了‘九一八’事变,有了‘七七’全面抗战之发生,这是我们民族革命的最后关头,不仅成败所系,而是生死攸关。”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日本战败80周年之际,重读先生的这番论述,更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从学术层面审视,《清史大纲》的历史线索异常清晰。先生以广义的“民族革命”演进为经纬,系统考察了清代历史的大势与人物的沉浮起落。这种独具匠心的史观线索设定,使得全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打开清代历史之门的钥匙。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在书中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评价。慈禧太后被先生诙谐地称为“宫廷老妇”,同时也不乏对她“才能敏锐,意志坚强”的肯定;光绪帝则被先生视为“一个懦夫”,既“可怜”又“可哀”;末代皇帝溥仪,在先生笔下则是“乳臭小儿”,“又不度德,不量力”;对于李鸿章,先生一方面指出他“重视部署乡里,才造成袁世凯、段祺瑞的北洋系,为中国军队添封建割据之观念,为中国社会长贪污循私之风习”,另一方面又肯定他“世界知识、国事见解,比较一般人高”;而谈及袁世凯,先生既直斥其“是民族一大罪人”,又看到他“真是一个幸运儿”。这种对历史人物的“两分法”观察与评介,既客观又公正,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启示意义。

萧一山先生在《清史大纲》中引用了海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官方档案、私人笔记、地方志等,这些资料的精当引用,不仅提升了全书的学术价值,还使得书中的论述更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当然,也有人认为先生在《清史大纲》中提出的“民族革命史观”虽具学术价值,但可能导致对清代历史的解读过于片面或偏颇;还有人认为先生过分强调民族革命和反抗精神,忽视了清代历史中的其他重要方面,如文化、科技、经济等的发展。对此,我认为先生的书中其实已有明确回应:“十九世纪以来,世界大变局,影响到了东方,列强以科学机械的力量,压迫我们,使我们几次受到打击”,“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其祸不在满清,而在列强的帝国主义,他们有优越的科学机械之势力……”先生的这些指摘,穿越时空,至今仍振聋发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罢此书,感到内心潮流奔涌,只想大呼:“快哉!快哉!”先生的《清史大纲》不仅是一部学术巨著,更是一部激发爱国情感、启迪智慧心灵的佳作。它让后世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清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更加坚定了对民族未来的信心与期待。此书之读,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EN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