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大,百年哲学

教育   2024-11-05 21:05   广东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哲思百年,取大用中

今年是中山大学哲学系

建系100周年

▲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



创办于1924年

 中山大学哲学系是学校创建之初

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

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的三所哲学系之一

中大哲学系筚路蓝缕,开拓进取

是现代中国哲学基业的培土人





心怀时代,挺膺担当

以哲学思考关切社会发展




早期中大哲学人

筚路蓝缕,耕耘岭表,厚植慧根

在广东这块热土上

坚守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索和守望

书写和延续着中大哲学系

“尊德问学”的精神传统



早期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名家云集

奠立了极为深厚的学术根基

也奠定了中大哲学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926年《文学院哲学系报告书》教职工一览表


1927年2月

著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哲学家、法学家

何思敬应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开设了经济学、哲学、战争学课程

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取得的胜利

倡导“新哲学”

与艾思奇等18位学者曾发起“新哲学会”

倡导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新哲学

呼吁全国人民持久抗战

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何思敬先生


中大哲学系教授朱谦之

倡导抗战救亡与文化复兴的

“南方文化运动”

对中国文化的出路进行了积极的思索

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

在中大的时期

是其学术生涯的高峰期

撰写了大量著作

如《文化哲学》(1935)

《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1940年)

《中国思想方法问题》(1941年)

《中国文化之命运》(1946年)等

▲朱谦之先生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

于1925年9月被聘为国立广东大学教授

并任哲学系主任

▲冯友兰先生


哲学史家、朱子学专家陈荣捷

1930年任岭南大学教务长

1932年起在中山大学教授美学等课程


▲陈荣捷先生


1933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的

著名美学家、哲学家、翻译家马采

是我国当代美学和艺术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马采先生


抗日战争期间

哲学系学生曾撰《救亡工作报告》

“况为国家智识份子中坚之士

岂能袖首傍观、潜修闭门、埋头书案

不问国事者欤?”

欲联合救亡团体如广州市妇女会

抗战教育实践社自修班等

尽力于救亡工作

体现出可贵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忱

▲哲学系学生《救亡工作报告》





坚持内涵发展

着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今天的中山大学哲学系

二级学科齐全

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之一

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

“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获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中山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研究院”

为学科发展提供类型完备的平台支撑


▲学术平台建设


2017年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入选

“双一流”建设名单

并于2022年入选新一轮建设名单

在教育部历届学科评估、QS国际学科排名中

均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现有在职专任教师共69名,包括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首席专家

国家级教学名师等

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名



人才培养上,哲学系着眼于培养

具有中国特色、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型哲学人才

积极打造多层次、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曾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

联合设置PPE交叉专业

有力推动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哲学系共主办八份专业学术刊物

三份刊物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来源集刊

《哲学教育评论》

是国内唯一专题聚焦哲学教育研究的学术刊物


▲各期刊




做“引领性学术”

科学研究成就斐然



哲学系聚焦学术前沿

着眼中华文明传承和人类发展进步

重点发展传统优势学科

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瞄准国际前沿和重大基础理论问题

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中大哲学文库系列丛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团队

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

和教育部首批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该团队也是

全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的主编单位


近年来倡导从“学科性学术”向
“问题性学术”转变的研究理念
吸引国内人文社科各领域
重要学者深入讨论
该团队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
实践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成果丰硕
部分成果具有国际影响


▲1981年6月,中山大学《马哲史》讲习班留影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中国哲学研究团队

依托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哲学学科

李锦全、冯达文教授先后作为联合主编

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教材

是改革开放以来流传最广的

中国哲学通史类教材之一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哲研究者

该团队以“经典与解释”为主要方向

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和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创新研究

团队以“做中国哲学”为纲领

进行具有哲学意味的“中国哲学”创作

受到学界高度重视


▲1990年代初,中国哲学史教研室教师在哲学系门口

(今研究生院办公楼)留影


▲“做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冯达文文集》发布会


▲《做中国哲学》中英文版本


外国哲学研究团队

是国内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国哲学研究重镇

其中现象学研究国内领先

部分成果跻身国际一流

首倡的“心性现象学”

将西方现象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结合

全面推进“现象学的中国化”

和“传统思想的当代化”

代表着国际现象学的全新发展方向

此外,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研究开风气之先

建设有国内唯一的“西学东渐文献馆”

相关研究在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


▲心性现象学研究成果

▲团队的倪梁康教授专著《自识与反思》

荣获第四届“思勉原创奖”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0年年会


逻辑与认知研究团队

依托教育部基地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和逻辑学国家重点学科

整合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学科

具有前沿交叉创新

推动学科跨域发展的特色

团队聚焦经典的科学哲学和逻辑学议题

在数理逻辑前沿、非经典逻辑、归纳决策、

论证理论、科学哲学与认知等方面

取得丰硕成果

部分研究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团队率先提出和践行

“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口号

努力构建逻辑、文化与认知学科群

提出广义论证理论

在学界产生积极影响


▲《张华夏科学哲学著译系列》文集


▲《先秦逻辑新论》,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07年8月,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联合发起的

第一届“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宗教、伦理与美学研究团队

以宗教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学科为依托

立足当下中国社会的宗教与伦理问题

对古今中外的各种宗教、伦理和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关注不同宗教间

不同伦理和美学传统间的

对话与交流

重视基本经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深入探究当代中国的精神信仰

民间信仰与伦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该学科团队与欧美、韩日、港台诸多大学

及研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享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1999年12月21日,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中)访问

比较宗教研究所,右为冯达文教授,左为黎红雷教授

▲2018年9月,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

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

▲章海山老师荣获第二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

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

▲2018年11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与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


哲学系多名教师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

“多向度心灵与智能研究创新团队”

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该团队力求从不同维度对心智及其活动

展开跨学科研究

力求在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等背景下

为探索文科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供有效范本


                 2020年哲学系复办60周年庆祝大会


建系百年

中大哲学人探赜索隐、潜心治学

遵循“取大用中”的理念

尊重哲学学问和教育的本性

致力于回应时代重大问题和国家社会需求

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站在新起点上

哲学系将努力建设

符合中大品位和哲学本性的

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

在中大这片学术沃土上

谱写智慧与思辨之华章




附:学科发展大事记

1924年

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哲学系是国立广东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首任主任为广东台山人黄希声。

1934年

中山大学由原来的文明路校址迁往石牌,哲学系属于首批迁址学系。

 1952年

“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留在中山大学的原哲学系教师组建中山大学哲学教研室,负责全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课的教学工作。

1960年

中山大学哲学系成功复办。哲学系分设哲学和政治学专业,共有六个教研组。复办后的首任系主任为杨荣国教授,副主任为刘嵘、夏书章教授。

1977年

恢复高考,哲学系招收首届哲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哲学专业本科连年招生,1987级和1989级同时招收政治理论专业本科生,2007年开始同时招收逻辑学专业本科生。

1978年

首招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史。

1986年

中国哲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哲学系之一。1987年,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1986年

9月,哲学系新设政治学、思想教育学本科专业;1988年,两个新设专业从哲学系分出,成立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前身)。

2000年

9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马哲学科、逻辑学科入选全国重点学科。

2017年以后

中山大学哲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于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逻辑学两个专业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哲学专业强基计划,2021年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哲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中大中文系,100 岁生日快乐!


▼百年中大,百年数学


▼百年中大,百年生科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

排版、编辑:余婷、徐璐

视频统筹:张清江、谢裕伟、刘瑞淇

王晨歆、余婷、巩文淼

一读:刘俊鹏

初审:余婷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