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生科,智启未来!这是100岁的中山大学生物学科!

教育   2024-11-03 22:52   广东  


百年生科,智启未来

今日上午

中山大学生物学科创建100周年庆典

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梁銶琚堂举行

学校领导、老领导、兄弟院校领导

与近两千名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共聚一堂

共享中山大学生物学科百年荣光

今天我们带大家一起了解

随学校一同创办

与学校共同成长的

中山大学生物学科

会前,学院举行向曾宪梓先生像献花仪式

谢湜副校长出席仪式并献花

中山大学生物学科

肇基于1924年之曙光

悠悠岁月,转瞬已盈百载风华

百年竭虑,初心如磐

生物学科犹如一棵根深叶茂的百年古树

历经风雨洗礼,愈发茁壮挺拔

新时代的中大生科人

以百年学脉为基,以创新精神为翼

翱翔在生命科学的广阔天地

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

深耕于植物、动物、细胞、分子

遗传、生态等各个领域

不断揭示生命的奥秘

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2023年启用的南校园生命科学楼群

生命科学学院院史馆


中山大学生物学科百年宣传片《为者·自新》




萌芽初绽,新翠盎然显生机

1924年-1949年

中山大学生物学系成立之初

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

费鸿年、陈焕镛、罗宗洛、辛树帜

黎尚豪、朱洗、张作人、董爽秋、任国荣

吴印禅、戴辛皆、于志忱等在此执教

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

微生物学、农业等学科相继建立

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与蓬勃的发展态势

左起分别为陈焕镛院士、罗宗洛院士、朱洗院士

陈焕镛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创建者,1954年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罗宗洛院士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代表论著有《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植物生理基本知识》

朱洗院士关于家鱼人工繁殖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务院授予其“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




根深固本,学科基石稳且坚

1949年-1978年

1952年起,岭南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生物学系先后并入中山大学生物系,学系在师资队伍、图书及仪器等方面得到了充实与加强,教职工人数从院系调整初期的20多人逐渐增至1966年的120多人,包括蒲蛰龙、陈心陶、江静波、陈伯康、廖翔华、傅家瑞、林浩然、李宝健在内的一批著名教授都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中山大学生物系。

1962年,经国家批准,中山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成立,蒲蛰龙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主任,后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蒲蛰龙院士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推广和应用做出许多开创性工作,美国《有害生物防治实践者》杂志誉称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

1958年,苏联专家来中山大学协助建设昆虫生态实验室

夯实学科基础,培育师资队伍,潜心教书育人

承国家厚望,担人民所需

科研报国,书写华章

在农业害虫防治、增产的征途上

以蒲蛰龙、李宝健为代表的科学家们

以科技为剑,精准出击,守护田野的绿色希望

1958年,广东省顺德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站以防治蔗螟(左二为蒲蛰龙)

水产养殖的碧波中

以廖翔华、林浩然为代表的鱼类学家们

探索生态养殖的奥秘

让鱼儿欢跃,丰盈百姓餐桌

1974年,廖翔华(前排右二)、林浩然(前排右一)在顺德县农业学校办水产养殖班

疫病防治的前线

以江静波等人为代表的科研勇士们

挺身而出,用科学的盾牌筑起健康的防线

1973年,江静波(前排右二)作为“两广疟疾猴模研究协作组”负责人与两广523协作会议其他成员留影

植物分类学和生态学的殿堂里

以张宏达为代表的植物学家们

追溯生命的脉络,厘清万物之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上世纪50年代,张宏达教授(左四)与植物教研室的同事在讨论教学工作

赓续学脉,群星璀璨

中山大学生物学科

逐渐形成了

鲜明的学科特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江静波教授著作《无脊椎动物学》

1960年,生物学系学生在编写《华南经济昆虫志》




绿叶成荫,科研成果硕果累

1978年-2012年

1981年,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

获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8年,动物学、昆虫学

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1年,国家教委科技司秦关林司长等六人来校参观,参观生物系时与时任生物系主任的林浩然教授及张宏达、江静波教授等座谈

1991年,生物系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1年11月,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研究范畴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拓展

基础与应用研究互相补充

教育与科研并驾齐驱

推动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1991年11月11日,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右三为曾宪梓堂的捐赠者曾宪梓先生

今天的生命科学学院曾宪梓堂


2006年,获评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生物学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011年,生物科学类入选首批拔尖计划1.0

在历代师生共同努力下,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




花开满枝,创新精神映日辉

2012年至今

迈步新时代,展望新征程。为响应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中山大学生物学科围绕生命健康与种业安全两大核心领域,在生命组学、免疫与衰老、微生物智造与生物防治、养殖动物健康与安全、植物逆境生物学、生态与进化六大主攻方向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培养有原始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能为国家解决生命科学领域重大问题的学界业界领军人才

学院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综合实力排名位于全国前列。现有学科中,生物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且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高峰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全球1‰。学院拥有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基因功能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重点打造“生命科学国际前沿卓越创新平台”,形成了水生动物养殖、植物-昆虫-生态等五大专业平台和细胞功能分析与影像、蛋白质制备与鉴定平台等六类大型仪器平台,为学院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构筑现代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高地提供了更大便利。

生命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学院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性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MINE”理念和研究生人才培养“FINE”范式,构建“强基础、重交叉、厚实践”的本硕博连贯培养方案,形成了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范式;实行一对一全程“名师启智”计划,整合国内外高校、企业、自然保护区等机构资源,实现卓越教学;通过科研训练课程,为本科生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近五年,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专业均入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生物学科入选首批“强基计划”,生物科学类入选国家“拔尖计划”,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本科生多次荣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等,历届毕业生中已有两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体两翼”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3名,其中教授73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名,全国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2名。学院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10亿元,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9项省部级一等奖,近年来在国际顶级刊物NCS及其子刊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同时,以重大科技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生物科技成果推广为切入点,在水产育种、禽畜养殖、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近年来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新品系17个,建立水产畜禽疫病防控体系,维护养殖安全,防控入侵植物与生态修复,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单个科研成果转化金额高达1.2亿,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何建国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

生命科学学院荣誉墙


百年时光流淌而过

留下厚重而隽永的印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继续秉持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致力于探索无尽生命奥秘

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学院

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中大百年学科


▼ 百年中大,百年史学

▼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地质学)学科,100年!

▼ 中大中文系,100岁生日快乐!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党委宣传部

文案:熊丽娜 谢俊锋 杨晓玲

编辑:吕思涵 刘俊鹏

摄影:崔润田

部分图片由学院提供

一读:余婷

初审:刘俊鹏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