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大,百年史学

教育   2024-11-03 08:04   广东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成立于1924年

至今已经100周年

是中山大学最早开设的院系之一

百年历史,代代相承

历史学系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


“纵”览风云,史脉相承


悠悠百年

历史学系承载着

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文化传承

为中国史学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与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事沿革,百年筑基

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史学系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史学系是最早成立的学系之一。1926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系,1939年改名历史学系。

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1927年8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开始筹备,1928年1月正式成立,主任为傅斯年。此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科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不久,傅斯年参照语史所的学术理路,建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重镇。中山大学历史学科的奠基和中国现代人文学术史的发轫是同步且交织的。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教职员合影

1933年,“现代史学”运动

1930年代,朱谦之受聘史学系主任,发起“现代史学”运动。这场运动更新了史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内容及旨趣,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转型,是20世纪上半叶史学版图的重要拼图。

1935年,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

1935年6月6日,中山大学研究院成立。研究院暂设文科、教育、农科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分中国语言文学部、历史学部。

▲1940年,历史学系师生于澄江文庙毕业合影

1952-1953年,院系调整

1952至1953年院系调整过后,历史学系名家荟萃、大师云集,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历史学系中实力最为强盛的系所之一。

1952年,学系设立教研室(组)

1952年11月,历史学系设立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教研组,组内设教学小组,后更名为教研室。

1959年,东南亚研究所

1959年11月设东南亚历史研究室,1975年复办东南亚历史研究所,下设历史、经济等研究室。1978年11月扩建为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是中山大学重点研究所之一。



师道传承,名家辈出

百年光辉历程中

历史学系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名家大师

他们深耕学术,上下求索

以渊博的学识、卓越的见解

照亮了史学研究的道路

历史学系知名学者

上下滑动阅读



岑仲勉(1886-1961):著名史学家,在隋唐史、西域南海史地考证、黄河史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安仁(1889-1964):当时史学系出版专著最多的教授之一,尤其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系列著述,被认为是“文化史学在中国兴起的重要标志”。

陈功甫(1890-1942):1926年始任中山大学文史教授兼史学系主任,开始着力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撰述,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教研的先驱。

陈寅恪(1890-1969):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在宗教史、历史语言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典文学、史学方法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顾颉刚(1893-1980):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以发起古史辨运动名世。1927年11月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

傅斯年(1896-1950):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1928年1月开创性地创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容肇祖(1897-1994):中大民俗学会首任主席,继顾颉刚之后,推动民俗学运动的向前发展。其后治学重点转向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卓然成家。

朱谦之(1899-1972):现代著名史学家,依托《现代史学》刊物发起现代史学运动,主张历史学不仅要“考古”,更应重视“考今”。

刘节(1901-1977):古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擅长古文字学、金石学及史学理论。

杨成志(1902-1991):1928年起到中大史学系任教,1935年任研究院秘书长、文研所和人类学部主任,是中国现代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

陈序经(1903-1967):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曾任岭南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等,近代著名文化学者。在华侨史、匈奴史、疍民研究等方面有重要学术贡献,也是我国东南亚古代史研究的开创者。

周连宽(1905-1998):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档案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所著《档案管理法》《公文处理法》《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等著作享誉海内外,所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影响甚广。

罗香林(1906-1978):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杨荣国(1907-1978):1953年任历史系中国史教研组主任。1956年任历史学系主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

梁方仲(1908-1970):中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

戴裔煊(1908-1988):中外关系史领域著名学者,在世界古代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宋史、明史和澳门史等领域都有卓著成就。

陈锡祺(1912-2007):新中国开创孙中山研究的先驱,领衔编纂《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长编》等书。

梁钊韬(1916-1987):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先行者。

蒋相泽(1916-2006):长期从事世界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和中美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1955年被美国传记学会授予国际文化荣誉证书,1982年被美国达特玛斯学院授予蒙哥马里研究员称号。

金应熙(1919-1991):识古通今,学贯中西,被称为“多面手”,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职工运动史、东南亚史、香港史、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史等方面均有建树。

端木正(1920-2006):著名的法学家、历史学家,在国际法、比较法学以及中国法制史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著作。

何肇发(1921-2001):曾任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人口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等职。中山大学亚洲史研究开创人之一,在东南亚史研究尤其是泰国史、菲律宾史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汤明檖(1926-1992):长期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教学、研究,是改革开放初我国经济史学界承上启下的代表性学者,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具有广泛影响。

胡守为(1929-):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助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学与宗教史等研究领域均有创新突破。

段云章(1930-2016):一生致力于孙中山研究,著述宏富,是一位孙中山研究的名家。

蔡鸿生(1933-2021):长期从事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清代中俄经济文化关系、岭南海事的历史进程等领域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在古罗马史、中国佛教史等领域亦有重要贡献。

陈胜粦(1937-2003):中国近现代史领域著名学者,在林则徐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思潮研究领域成绩斐然。1991年主持创办了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林家有(1937-2023):在孙中山研究领域著述丰富,为推进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姜伯勤(1938-  ):在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丝绸之路、艺术史、宗教史等研究领域均有精深造诣与卓越建树,被认为是改变此前“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日本”状况的代表性学者。




“横”通百域,实践致远



研究领域,强势彰显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始终注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交汇融合,在古代中国的制度与文明研究、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研究、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古代中国制度与文明研究是中国史研究中最具根本性的学术领域,该领域主要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之因革,并以此阐释中国文明的演进问题。经过数代学人传承,历史学系围绕中国古代的贡赋、职官、选举、交通、乐制、学政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制度与文明研究成果书影

                        向右滑动了解更多


中大的西域南海史地研究有非常深厚的学术传统,长期享誉国内外学术界。当前,历史学系学人一是侧重于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和境内外考古资料开展对中古中国史及欧亚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多方面研究;二是侧重于利用境内外古代石刻碑铭和境外文献开展对环南海周边以及中国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关系的研究。

西域南海史地研究成果

                       向右滑动了解更多


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最主要奠基者之一梁方仲教授开创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传统,经几代学人传承发展,基于货币、价格、赋役、市场等扎实的实证研究,对清代宏微观经济运作提出重要假说,并提出了“贡赋体制”等数个重要概念范畴,揭示出中国独特的经济运行机制,为建立植根本土并能与国际学术界有效对话的学术话语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成果

                 向右滑动了解更多


在中山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山大学与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耶鲁大学等一批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发展出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该研究以华南为试验场,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剖析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运行机制及其变迁,研究中凝练出的历史人类学方法论和提出的“礼仪标签”“结构过程”等概念,目前已经成为领域内重要的研究理论。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史人类学学刊》,是境内唯一同时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暨“人文学核心期刊”(THCI)的双核心期刊。

历史人类学研究成果

《历史人类学学刊》同时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人文学核心期刊”(THCI)

历史人类学研究成果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是建国后历史学系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历史学系拥有新中国最早的孙中山学术研究成果、最早的孙中山大学纪念场馆、最早的孙中山研究机构。在几代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研究人才,涌现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学术专家,出版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居于领先地位。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成果

                            向右滑动了解更多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是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时正式发起的研究计划,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点,从多学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观念方法,全面探究17世纪以来欧洲文明影响之下近代中国的概念、思想、学科、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层面。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研究成果

                        向右滑动了解更多


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研究继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西交通史、亚洲史研究传统,积极吸收世界史研究理论及方法,形成了具有世界视野和崭新理论基础的多样性人才队伍,研究范围包括地中海世界与古代中国、印度洋与南海贸易网络、亚洲海洋史、华侨华人史、世界贸易体系等,吸收全球史和文化史等多种角度,阐释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关问题。

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研究成果

                       向右滑动了解更多



考察实践,足迹广布


历史学系不断完善贯通本硕博的进阶性实践教学体系,创设实践教学、田野考察、红色教育为一体的育人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将学生从书斋带到社会,培养学生开阔的历史视野,引领着中国史学实践教育的方向。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岭西考察

“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粤西沿海考察

“华南对外贸易口岸调查”湛江考察

“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河源考察

“中国古代历史遗迹考察”西安考察

粤北、赣南红色考察





历史学系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上,着力构建全球史视野下通专结合的高水平史学专业课程群。将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相融合,凝练出具有一级学科基础性的系列通史主干课程,开设了具有二级学科关联性的各版块专业提升课程,以及进阶性实践教学体系为骨干的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素养。




历史学专业已入选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强基计划、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历史学系见证了中山大学百年辉煌征程,传承了百年史学脉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学系未来将继续坚守自身的学术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拓宽学术视野,走在史学研究的前沿,在历史纵横的广阔天地间继续绘就灿烂画卷。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中大


▼百年中大·百年地科



▼百年中大·百年中文



   --- iSYSU ---

来源:历史学系

排版、编辑:樊雨瑶、徐璐

一读:邱清萌

初审:余婷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