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个洛阳江,曾经“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洛阳天堑”之名绝非虚传,船毁人亡的悲剧就像噩梦一样,经常笼罩在百姓头上。
文官蔡襄,面对汹涌澎湃的洛阳江,发起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挑战——主持建造一座建建停停、有可能“烂尾”的跨海石桥。
你能想象吗?这是1058年,一个没有高科技、没有挖掘机、没有架桥机的时代。
这绝对是一项硬核的古代“超级工程”。这不仅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一次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考验。
△纪录片《蔡襄》
先提供一个冷知识。在宋代,由于财政中央化的影响,地方财政普遍紧张,包括桥梁在内的诸多公共基础设施,政府的直接财政支持有限。而且,桥梁的建设也不纳入到官员KPI考核,建桥纯属公益事业。
那么,蔡襄为何要督造洛阳桥?
在没有官方资金的支持的下,蔡襄又是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引领一场众筹奇迹?
△纪录片《蔡襄》
△泉州昭惠庙
位于桥北的昭惠庙,供奉东南沿海第一代海神通远王。这里是当年的“造桥指挥部”。
资金问题虽暂时缓解,但技术难题却如同一块巨石,压在蔡襄和工匠们的心头。
江宽流急,桥墩的奠基不知该如何进行。在民间传说中,蔡襄日思夜想,甚至修书海龙王,询问建桥吉日。
△纪录片《蔡襄》
如何在绵软的淤泥里,克服江海急流的冲击,打下坚实的桥基?
在缺乏钢铁与混凝土的条件下,怎样在每天两次涨落的海潮中让桥墩稳稳地矗立?
桥墩建好后,巨型石梁又该怎么架?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蔡襄与工匠们一起,精准把握潮水规律,创造了“筏型基础”“浮运架梁”两项先进技术,完成超高难度的建桥操作。
这一集,跟随我们一起来探索洛阳桥的“黑科技”。
餐桌上的牡蛎,福建人都很熟悉。
《宋史·蔡襄传》中提到:“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使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蔡襄写《万安桥记》
牡蛎,这种看似普通的海洋生物,在洛阳桥的建造中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保护桥基的“定海神针”,它的原理是什么?
它们是怎么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让洛阳桥扛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击呢?
△纪录片《蔡襄》
洛阳桥的建成,因为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带动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沿海造桥运动,也改变了泉州的命运。
△洛阳桥建成后,泉州北上各地的路程缩短
27年后,宋廷在泉州设立了专司海关功能的市舶司,泉州由此跻身中国沿海重要商贸枢纽,成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
今天,历经近千年的风吹雨打、洪水冲击。洛阳桥还稳稳地矗立在那儿,连接着洛阳江两岸。
它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功能。它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泉州人情感的寄托,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纪录片《蔡襄》
蔡襄的雕像就矗立在桥头。近一千年过去了,他那勤勤恳恳、实干为先的范儿,镌刻在了历代民众心中,有如一座超燃的丰碑,值得点赞!
△纪录片《蔡襄》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蔡襄与洛阳桥的传奇故事,请不要错过纪录片《蔡襄》。
△点击海报进入海博TV直播间
晚21:55同步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
综合频道1月2日起21:55档
经济频道1月3日起20:45档
东南卫视1月6日起23:10档
海峡卫视1月9日起18:00档
纪录片《蔡襄》
END
来源:海博TV 编辑:彭玥、王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