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感疫情:创历史新高的严峻态势
(一)疫情发展历程
日本此次流感疫情起始于 2024 年 11 月 8 日,当天日本厚生劳动省宣布 “全国进入流感流行期”,此后疫情迅速蔓延。为精准掌握疫情动态,日本政府要求全国约 5000 个定点医疗机构每周上报新增患者人数,并制定了严格的预警标准:每个医疗机构新增患者超过 1 人标注 “进入流行期”,超过 10 人发布 “注意” 警示,超过 30 人发布 “警报”。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15 日的一周内,日本每个定点医疗机构新增患者人数为 19.06 人;截至 12 月 22 日的一周内,这一数字攀升至 42.66 人;到了 12 月 29 日的一周内,全国约 5000 家医疗机构报告的季节性流感患者数达到每家医疗机构 64.39 人,是警报标准 30 人的 2 倍多,创下了自 1999 年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日本感染人数最多的流感疫情纪录。截至今年 1 月 10 日,日本 47 个都道府县患者数量均呈上升态势,且均有医疗机构流感患者数超出警戒水平。其中,位于日本九州东北部的大分县患者数量最多,平均每家定点医疗机构报告近 105 名患者,东京、大阪及福冈等旅游热点城市同样有大量感染者。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日本流感患者人数已连续 10 周增加。
日本流感感染者人数。图源:日本经济新闻
(二)疫情爆发原因
厚生劳动省的官员认为,流感患者激增或许与假期期间民众活动范围扩大有关。而另有专家研判,这几年流感未流行导致民众免疫力下降才是主因。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流感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减弱,一旦病毒来袭,就更容易被感染。
(三)疫情带来的影响
随着流感患者数量的不断攀升,访日的外国游客也难以幸免。TBS 电视台报道,东京的一间诊所里,不断有外国观光客前来就诊。其中一名澳洲男性求诊者出现鼻塞等轻微症状,而他的妻子则感染了流感。此外,流感病例的激增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压力,医院病床吃紧。横滨市一家医院的 550 张病床几乎全部住满,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也未能逃过感染。1 月 17 日,这家医院甚至无法收治需要紧急手术的病人。同时,一些流感治疗药物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日本厚生劳动省于 2024 年底向制药行业提出了增产相关治疗药物等要求。直到今年 1 月中旬,日本流感感染者开始减少,相关药物的紧缺情况才得以迅速缓解。
(四)疫情最新动态
1 月 31 日,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一期流感监测报告显示,1 月 20 日至 1 月 26 日,每个定点医疗机构新增患者人数为 11.06 人(54,594 份患者报告),低于前一周每个哨点的 18.38 人,这表明流感疫情已呈下降趋势。此外,日本定点医疗机构报告流感相关住院病例数 1308 例,较前一周的 2708 例大幅下降。在住院患者的年龄结构中,40 多岁(23 例)、50 多岁(59 例)、60 多岁(117 例)、70 多岁(241 例)、80 岁以上(551 例)。尽管日本流感高峰已过,但医生提醒人们仍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春节期间赴日本旅游的民众,回国后存在流感潜伏期,“要超过 4 天才能确认本次到日本没有感染流感”。
流感: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一)流感的危害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变异性。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或身体疼痛、头痛、疲劳以及流鼻涕或鼻塞等。在严重情况下,流感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据 WHO 估计,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导致 300 万 - 500 万的重症病例和 29 万 - 65 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二)流感的传播方式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出的飞沫中含有病毒,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流感;接触传播则是指患者的手部或其他物品上沾染了病毒,他人接触这些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从而感染流感。在日本流感疫情期间,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这加剧了病毒的传播速度。此外,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疫苗的保护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即使接种了流感疫苗,人们仍然有可能感染流感。
流感与感冒:切莫混淆
很多人容易将流感和感冒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一)从英文名称看差异
在英文中,感冒是 “common cold”,即普通感冒;而流感的英文名称为 “influenza”,这个词最早来自意大利。1658 年意大利半岛爆发的一场 “瘟疫”,一夜间死亡人数多达 6 万人,人们用 “influenza”(意大利语中含义为魔鬼)来形容这种像魔鬼般肆虐的疾病。从名称的起源就能看出两者在严重性上的巨大差异。
(二)症状和病程的区别
流感起病急,症状更重,病程更长。流感的主要症状有高烧(通常在 39℃以上,年龄越小,发烧症状越重)、头痛、咳嗽、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部分患儿会伴有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普通感冒则主要表现为咳嗽、嗓子疼、流鼻涕、打喷嚏、低烧等。虽然大多数流感为自限性疾病,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以及部分患者来说,会因出现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发展为重症病例,甚至危及生命。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三)致病原因的不同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又分为甲、乙、丙三型,这三型病毒发生变异的能力依次降低,致病性也逐渐减弱;而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凭临床症状难以区别,可取咽拭子检测来鉴别。
流感检测:判断是否感染的有效手段
(一)检测的必要性
如果身边出现了流感病人,且近期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与其密切接触过,或者开始出现流感样症状,就可以考虑进行检测以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流感。
(二)检测方法
医疗机构检测:做好防护,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做流感病毒核酸或快速抗原检测,这两种检测都适用于流感的早期诊断,去医院还能让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药物介入等。
居家自我检测:考虑到就诊的时间成本,以及医院内人群聚集、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高危人群,也可以先在家自我检测,目前市面上有流感相关的检测试剂盒,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即可辅助流感的初步诊断。
(三)具体检测手段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高烧、畏寒、头痛、咳嗽、咽痛、乏力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患流感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方法缺乏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如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感染的程度。白细胞总数降低和淋巴细胞增加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迹象。但同样,血常规检查也不能直接确诊流感,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培养鉴定:这是检测流感病毒的 “金标准”。通过从患者的鼻咽部、气道分泌物等样本中分离出流感病毒,并进行培养与鉴定,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流感病毒以及感染的具体类型。这种方法虽然准确,但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通过检测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流感抗原,可以快速判断是否感染流感。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流感疫情的快速筛查和诊断。
血清学检测:通过对患者血清中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过流感病毒。这种方法在回顾性调查中尤为重要,但对于急性期的诊断意义相对有限。一般来说,患者发病前 3 天内和 2 - 4 周内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效价呈 4 倍增高,可判定为阳性。
其他检测方法:如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流感的检测,但具体操作和准确性可能因实验室条件和试剂不同而有所差异。
(四)检测注意事项
采样规范:在进行流感检测时,应确保采样规范、准确。例如,鼻咽拭子采样时应确保拭子进入鼻腔的深度和停留时间符合要求,以避免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及时送检:采样后应及时送检,避免样本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污染或变质,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解读结果: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单纯依赖检测结果而忽略其他重要信息。
六、流感的预防与控制:守护健康的关键举措
(一)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疫苗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建议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及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
(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戴口罩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勤洗手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病毒,减少接触传播的机会;戴口罩可以阻挡飞沫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此外,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在密闭、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三)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在流感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电影院、车站等。如果必须前往,要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四)隔离治疗确诊患者
对于确诊的流感患者,应尽早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患者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多喝水,遵医嘱服药,促进身体康复。
来源:澎湃新闻 | 供稿:徐徐
编辑:Kira | 校对:甜宝 | 责编:小舟
投稿邮箱:tougao@caivd-org.cn
CAIVD
扫码下载体外诊断头条APP
海量资讯、前沿信息尽在掌握
推荐阅读
②CACLP 2025:观众预登记火热进行中!限时免费领门票
声明:
①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021-52258220】。
②本公众号原创发表的文章,任何个人、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文首位置注明转自“全国体外诊断网 CAIVD”,并注明作者。
③媒体合作:【021-5225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