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里有人家/海江

文摘   2024-11-12 12:54   山西  
巍巍太行。
沿着桃河南岸一直往东走,路过小河村,在平定移穰村的三叉口往左拐,直通娘子关。
我们古建群一行七个车三十多人,在群主魏巍女士的带领下,由阳泉市古建专家罗巍老师一路讲解,在一个灰蒙蒙的早晨,和桃河潺潺的流水相伴,冲开太行群山的包围,奔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程家是一个平定县辖下的古村落,隔桃河对面耸峙着壁立的崇山。抬眼望去,半山腰悬崖上嵌一座小小的寺庙,红墙黛瓦,四周怪石横陈,看起来比恒山的悬空寺还要险峻。周围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小悬空寺。”其实叫“崇岩寺。”想要过去拜访一下,得先下路边的河滩。河滩里经常年泥沙的冲积,土质肥沃。村里人把河滩辟为一块块的菜地,大多种的是大白菜。有的菜地里还建有石碹菜窖。霜降以后,正是白菜收获的季节。那些白菜绿得赏心悦目,和超市里所卖的截然不同。那种翠翠的生命的绿,叫人馋涎欲滴,过目难忘。正好村民在地里往三轮车上装白菜,一颗颗堆起翡翠的小山。同行的人们想买几颗,人家竟然不卖。是啊,这么好的纯绿色有机蔬菜,还不够自己家吃的。菜地过去,就是桃河。这里是桃河的下游,落差变小,水流平缓了很多。时值晚秋,河水青青,微微泛起秋的凉意。很清,哗啦啦地在河卵石堆积的河槽里慢悠悠流淌,写着清冽冽的诗行。再往前走不远,它就改叫绵河了。河浅而窄,上面搭一座简陋的小木桥,大家颤微微鱼贯而过。

山前有个简易的门,上书“崇岩寺”三个拙朴的隶书大字。山脚下的树叶都枯黄了,只有那些侧柏还葱茏如新。一条很窄而陡的小石阶路是通往 寺庙的唯一通道。站在台阶上,可以看山下的河、河边雾里隐约的村庄。特别是可以清楚地看半山的岩层,中间夹杂着河卵石,远古的河流或是海水冲刷过的痕迹。崇岩寺几乎建在岩洞里,基础是牢靠的。主体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是罗巍老师所要考问大家的题目。当然,很明显为简单的悬山顶建筑。山门二层高阁,区别成典型的硬山顶建筑,门额刻“西方圣境”四个不大的行书,落款小字“明天启三年癸亥。”但据当地人讲,此庙始建年代要比碑刻上早。看到山门的拱券结构,罗老师不但给大家详细介绍,还拿出粉笔在地上画:以前的拱券都是提前做好的石料,然后一块块安装,每一块石头,必须严丝合缝,要求石材的精确度很高。每块石头都必须计算出精准的弧度,有宽面有窄面,安装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单拱跨。比如赵州桥,做起来难度很大。游牧民族(元朝)入主中原后,带来一种新的拱券方式,即石材不再提前制作,只要大小差不多,可以用小石楔装填的方法成拱券的弧形,比以前的办法省时省力造价小又便于安装,比如我们现代碹窑洞的方法。崇岩寺的山门门洞就使用的前一种建式,所以,说明此寺庙 建于元代以前或更早。这样的推论让人心服口服。返回程家村,沿着新铺的石板路,可以岔入古时的一条河卵石小路,与古人同行。迎面古旧的石墙上,吊着很多长而硕的丝瓜,叶已枯,瓜尚绿。

游学的下一站,到了娘子关镇的河北村。从历经百余年、由当时的法国工程师建造、有“躺着的艾菲尔铁塔”之称的铁桥上驱车而过,绵河西岸边就是河北村。这时,天微微恍开。右拐弯上一个坡,河边的平台上矗立一座明嘉靖年间所建的烽火台。那是一座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上窄下宽石头砌成的台子,当地人习惯叫“点将台。”罗老师观察了一下砌台子所用的石材,断定确实是明代所建。石匠采石时专门挑扁形的石头,砌墙时自然乱行,错落。扁石互相叠压,才能比较稳固;收缝有坡度,由台基往上,逐渐收缩成上窄下宽的梯形。有敌情时,台上人白天点起狼粪(狼烟),晚上点火,示警。罗老师还说,娘子关城楼的选址非常讲究,恰在咽喉要道上。东北是陡峭的绵山,车马皆不得行。城下是滔滔的绵河,据说以前河水水量很大,河中巨石林立,舟船难渡。唯一的通道就是通关口的窄路,只能人和牲口行走,马车都得绕道固关。明朝时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入娘子关而威胁北京城,把关口选在最险要的地方。真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河北村里有个关王庙,保存基本完整。罗老师掏出随身携带的卷尺,量庙身的砖。砖三十公分长,基本断定是明晚期清早期的建筑,再以前的砖要长。瓦当为龙形,滴水为凤状。樨头正面两角翘起,云纹雕刻。平定界靠近河北省的老建筑,受其建筑风格的影响,大多如此。罗老师又用卷尺量庙的柱础。高柱础一般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越往后,柱础越高。到民国时,可以高达五十公分以上。此庙柱础不高,说明是清以前的建筑。这是我闻所未闻的。观音阁建在以前的村口,门洞正额有石刻“鱼跃”两字,背额刻“鸢飞,”诗意,雅致。看过道石洞砌石,乱石层叠,随意而自然,用罗老师教给的方法推断,比娘子关城楼的年代还要久远。阁前的旧路很陡,是用河卵石铺的。老辈人就在这凹凸不平的坡路上担水挑粮。现这条路已经保护起来。一行人还拜访了几处村里的古院。有一家比较典型。门楼为常见的清代建筑,左右垂花木柱,门柱迎风石为上下两块,上面横放平置的扁石叫抽屉石,中间刻有抽屉的拉环。抽屉石压住下面立的马面石,素面錾刻。如果抽屉石雕刻着如意,或者门楼两侧为镂空砖雕,一定是民国时的建筑。因为民国以前的建筑,绝对没有这种风格。罗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使大家茅塞顿开。进二道门,旁边砖墙上嵌一个雕刻繁复精美的天地爷神龛。正面一个大的暖阁,伸出宽大的前檐,前檐上是罕见的蜜蜂图案的瓦当,栩栩如生。下院左右两边各栽一棵石榴树,叶子没有落完,金黄。辣椒红红地吊在干枯光秃头的枝上,特别抢眼。两边的配房修成复式的阁楼,右手的在月台上做了楼梯,可以上二层,二层很低,人不能直身,不住人,堆放些杂物,主要是贮存粮食。左手的二层没有楼梯,备有个梯子,可以从房内爬上去,人下来后把梯子挪走,防止老鼠顺梯子上去糟蹋粮食。房子的砖墙都是立砖而砌,罗老师告诉我们这叫空斗墙。既保暖,又省材料。这家的门楼瓦脊两头稍稍稍起,形成雁翅式的脊。罗老师断定,修这门楼时,一定是有南方的工匠参与。一问主人,确定是他爷爷时请的南方工匠所建。因为平定本地门楼上的脊一般是平的。南北工匠的流动,造成南北建筑风格的交融。

旁边一个小厨房,青砖墁地,一盘老式的灶台,灶火上坐一口煮面的锅,台上一个小小的把把锅里,炒好的一锅白菜豆腐臊,绿的菜,白的豆腐,真实的一青二白。臊汤微微冒着热气,一块面板上,一小堆切好的细碎的菱形两面疙瘩,正准备下锅。女主人却忙着招呼客人,连饭也顾不上吃。山里人家的午饭,没有繁复的七盘八碗,清清淡淡,简简单单,一碗面就可以吃饱。一辈一辈,穷也这样,富也如此。
还有一处人家,房子露出檐下的檩条用砖代替,檩条下的横木也是用立起来的砖替代。罗老师告诉我们,这叫仿木结构。因为所有的建筑形态,数木结构最为高贵。
村里的巷子两旁。到处盛开着九月菊,红的、黄的、白的花娇艳欲滴,似在笑脸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上盘石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村子。我们返程时,正好路过。
村里安排一个老石匠接洽我们。据说,村后那一排几十孔石砌的知青窑洞就是他在以前带领村民修起来的。连前墙也是錾刻齐整的青石挂面,一溜望去,非常整洁壮观。领队的魏巍女士特别细心,特意为老石匠准备了礼物,一大袋苹果,几包点心。虽菲薄,总是大伙的一点心意。
村子从西到东的一条街道宽阔而整齐,干干净净,青石铺路,两旁有多处古院落。奇怪的是青石路中间突兀有一溜河卵石铺的路面,一格一格中间用条石间隔,这不是多此一举?老石匠边走边告诉我们,以前村里赌博成风,村里为了惩罚赌徒,被抓住后必须为村里铺一截路,而且材料自己去河滩里取。久而久之,就铺成了这一条戒赌路。恍然大悟。
左右小巷,人家的山墙皆用高低相同、长短不一的石块垒就,白灰勾缝。大石小石整整齐齐一排排一溜溜,美观、古朴,结实。有的人家用大小一样、齐齐整整錾刻着斜纹的青石砌成。罗老师给我们讲解:那錾刻的斜纹很有讲究。宽一寸的叫“一寸錾,”下来有“七分錾、”“五分錾。”可以依据錾刻纹的宽窄、做工的精细来判断一下个人家的富裕程度。最上档次的是“三分錾,”也可以叫“三分道。”如果一个人家的院墙石头是用“三分錾”砌的,可想而知。在一个门匾挂“积善堂”的古院落里,看到一个特殊的影壁。它是附在迎面的山墙上的,基本都是砖雕。四周雕两行竹子中间有莲花缠枝图案的围边,寓意“虚怀若竹。”影壁正中雕一个大大的篆体“寿”字,上下中间嵌五个铁壁虎,主要起加固作用,也有“五福捧寿”的意思。这种叫“附墙影壁。”这是罗老师告诉我们的。
村里最古老、最有价值的是村中的一间明代横窑。本地人都知道,窑洞一般都是纵向排列的,横窑这种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更不用说见了。且听罗老师耐心地一一道来。

横窑就是横着碹的窑洞。明建筑南边(以平定地理位置划分,温河为界)拱券一般都有将军柱,券石大多为三块,窑顶受重都落在将军柱上,就和普通窑洞的根、山墙一样。横窑的采光非常好。缺点是抗震效果太差。而且,横窑一般都是官方的住所,比如村公所。普通人家大多不选择修横窑,所以,清代以后基本就不建这种窑洞了。将军柱就是窑门口两旁的石立柱。之所以叫将军柱,和平定城、娘子关口重要的地理位置有关。有保家卫国的深刻涵义。众所周知,从井陉至娘子关到平定,是古时最重要的一条驿道,道上古驿站很多,都间隔不远。比如柏井驿、甘桃驿、固驿铺。特别是明代,游牧民族的铁蹄经常南下侵扰,娘子关是必经之路。古人有深意,门柱石就称之为“将军石。”离娘子关比较远的温河以北的建筑,门柱石上面的横石突出一块,形如牛角,所以叫“牛角石。”区别于将军柱。
太阳西沉,暮色四围。虽然大家意犹未尽,也只好辞别老石匠,辞别将军石。
太行壹号旅游公路坦坦荡荡,中间的车道分界线用红黄白三色间隔,是落在人间的长长彩虹。桃河如带。
游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男的叫罗巍,女的叫魏巍,合起来成一个词——巍巍。

博爱人间
文学艺术、教育、养老、三农、公益。让爱的暖流流淌在需要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