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获得者何世尧的摄影人生

乐活   2025-01-15 11:02   北京  

2024年11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式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浙江籍老摄影家何世尧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这位老摄影家从事摄影工作已70余年。何世尧在1952年进入人民画报社,他信奉摄影是“纪实的艺术,艺术地纪实”,完成了上百个专题拍摄,他的摄影题材涉猎广泛,包括风光、人物、美食、地方故事等,记录下中华大地的壮美山河,更记录下共和国的奋进脚步。


何世尧1935年出生于浙江永康。1952年,17岁的何世尧被选送到人民画报社。不同于那些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地摄影记者,也不同于民国时期摄影技艺精湛的老摄影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画报业务人员,他是上海格致中学的一名高中生,来北京前从未摸过相机。他和这批从上海几所名校招来的高中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画报记者组被大家称为“小记者”。



何世尧在平顶山煤矿,1960年代

何世尧学习摄影的恩师是中国早期从事彩色摄影的摄影家敖恩洪,他资历深、经验丰富。1953年春天,何世尧跟随敖恩洪去广西漓江采访,他眼中的敖老“性情恬淡,生活俭朴。不以名门出身骄人,不以技艺精湛傲人。一向沉默寡言,而讲起摄影则谈笑风生,判若两人。”多年后何老回忆那次漓江之行说:“那是一次老一代风光摄影大师,将一位稚嫩的青年带入摄影艺术殿堂的摄影采访。”何世尧风光摄影作品中典雅、和谐的艺术气质,就是在敖恩洪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何世尧在九寨沟镜海湖畔,1980年 王复遵 摄

年轻又勤奋好学的“小记者”何世尧,很快就有了“单飞”的采访机会。18岁的他赴内蒙古拍摄草原上的互助合作社;19岁去海南采访海岛风情。20岁时,何世尧成为人民画报历史上第一个派往西藏采访的记者。那是1955年,他带着一台禄来相机、30个胶卷、3000元人民币和一件皮大衣,搭乘一辆货运卡车从北京去拉萨,一路上翻山越岭穿峡谷,夜宿“道班房”,历经艰险,一个多月才到达拉萨。

沿途他拍摄了《安措湖——青藏高原上的“西湖”》《从雅安到拉萨》等摄影报道。在西藏6个多月,他拍摄了《拉萨的第一个小学》等十余个摄影专题,发表后受到多方好评。时任人民画报记者组长的张蕴磊曾回忆说:“出人意料,他去了8个月之久,带回了十几组西藏的稿件。令人刮目相看。这次采访证明他有工作能力和敢于向困难斗争的精神,他成了画报的一名得力记者。”1959年,何世尧又一次去西藏,带回来20多组专题报道。



西藏民主改革后办起了第一所民办小学,农民的女儿索朗曲真从此有了学上了

1960年 何世尧 摄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末,是何世尧从学习摄影到采访实践的成长时期,那么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五年,就是他在实践中日渐成熟的摄影创作高光时段。《巍巍长城》无疑是何世尧最著名的摄影代表作,被誉为“长城第一照”。1962年,他接受人民画报社拍摄长城的任务后,查阅了大量以往拍摄长城的作品。在夏末秋初的八达岭,为寻找别人未曾拍过的角度,他在长城内外上下攀爬了9个多小时,才拍得那幅气势磅礴、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的《巍巍长城》,并首次发表在1963年第2期《人民画报》跨页上。



巍巍长城,北京八达岭,1962年 何世尧 摄

之后,这幅佳作被许多报刊和画册刊载,还多次出现在挂历、年画、明信片,甚至被印在旅游T恤衫上。特别是这幅长城影像被制成巨幅壁毯挂在人民大会堂,并在1974年作为中国政府国礼赠送给联合国,至今仍悬挂在联合国主宾大厅。60多年来,这幅影像以多种形态在中国形象的展示活动中呈现,也以多种样式被新媒体一次次重复采用,可谓中国长城的标志性影像符号。



瀑流缕缕自奏鸣,九寨沟诺日朗瀑布,1980年 何世尧 摄

《巍巍长城》面世之后,何世尧与长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他又陆续拍摄了慕田峪、金山岭等燕京长城。几十年来,以长城为主题摄影创作的中外摄影家数以万计,采用多种拍摄角度、各种天气光影、不同艺术风格,从使用相机、手机,到遥控无人机拍摄的长城摄影作品不计其数。如果说当年何世尧凭对季节气候光线的选择,拍出无法重现的《巍巍长城》,那包括他自己和很多影友在相同位置拍摄依然难以超越原有佳作的现实,也许可以说明他关于风光摄影的独特理念和精深思考。

何世尧说:“我迷恋自然美再现中的升华,升华中自然美的再现。”



老树繁花笑春风,杭州西湖,1978年 何世尧 摄

在他的风光摄影作品中,往往既有博大的气魄,又有精微的灵秀。他用心把握大自然变化莫测的色、光、线、形,使其风光摄影作品呈现出雄奇俊逸、浓妆淡抹、写实抒情、抽象寓意的中国传统画意之美。他写过探讨风光摄影的文章,比如《天时、地利、人和——论风光摄影创作》《摄影构图漫谈》《取景框“四条边”小议》《漫谈田园风光摄影》等,相继发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报》等权威摄影刊物上。



国宝熊猫嬉树图,四川卧龙,1980年 何世尧 摄

197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出版的《中国风光》画册,何世尧与苍石承担主要编辑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全部以祖国锦绣河山为主题的大型画册,也是人民画报社编辑出版的第一本大型摄影画册。这本画册从上万幅来稿中,选用了140多位摄影家和业余摄影作者的211幅风光作品,涵盖了当年我国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各地的锦绣河山、美丽风光,受到中外同行和读者的赞赏。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为画册作序,他说:“《中国风光》画册的出版,对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贡献,人们可以凭着这本画册,按图索骥,寻找他想一游为快的地点。”这本大型画册的出版,不仅在中国摄影界掀起“风光摄影热”,还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的旅游业发展。很多人因风光摄影而熟知何世尧,他关于风光摄影“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也写进了全国高校的摄影专业教科书中,影响了数以万计的摄影学子和风光摄影爱好者。


何世尧说:“对摄影,我信奉‘纪实的艺术,艺术地纪实’。”他认为,专题摄影实际上就是用图片做文章、用图片表达主题思想、用图片吸引读者。而他多年采访拍摄的题材,不仅有风光、人物,还涉及百姓生活、民族风情、医疗卫生、舞台艺术、竞技体育、烹饪美食……既有他擅长的风光摄影作品,也有他精心构思的专题摄影和人物摄影作品之外的延伸及转化。



《人民画报》1963年第2期,何世尧关于冰上运动的报道版面

2023年,何世尧的摄影作品《巍巍长城》发表60周年之际,年近九旬的何老精神簍铄、激情洋溢、思路清晰,在采访中他讲述了作为摄影记者40多年的难忘经历,他的成长、他的勤奋、他的思考、他的挫折、他的遗憾……那些尘封岁月的默默无闻、那些辛劳奉献的无怨无悔,令现场的年轻记者感动泪目。临别时他在赠送大家的《华夏胜景——何世尧摄影作品选》画册扉页签名落款“人民画报小记者何世尧”


在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的颁奖现场,何世尧说,感谢人民画报社,让他从一个不知道相机为何物的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感谢自己的老伴,让常年在外奔波、把家当成旅馆的他,全无后顾之忧。何世尧从一个从未摸过相机的高中生,逐步成为擅长拍摄专题、人物和风光的摄影名家。他成长于意气风发、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的摄影作品是时代精神和气质的折射。他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中国国家画报对外宣传的伟大事业。而在他退休后的30年,虽然人们很少看到他的身影,他的名字和摄影作品依然不时出现在日新月异的各种新媒体上。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鞋帽部服务员(右)为顾客试穿凉鞋

1956年 何世尧 摄

何老说:“美,往往是一种偏爱,众多的偏爱汇成了美的长河。艺术,有时常常是昙花一现,好的艺术才经得起岁月流逝。”在追光逐影的人生旅途上,他始终怀揣着对摄影的热爱与追求,用镜头讲述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传递生命中的美好与感动,留下跨越时光的影像记忆。



吴亮

中国外文局欧亚中心(人民画报社)

图片开发部首席编辑

人民画报社原中国专题图库总编辑


摄影世界
摄影世界始终专注于为读者提供专业而优质的影像内容,探寻摄影艺术的更深层次,分享影像文化的内在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