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东风航天城,从记事起,航天便深深嵌入我的生活,成为无法割舍的部分。从小看着父辈们将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送上太空,他们的青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书写辉煌。所有的这一切让我对拍摄航天题材、展现航天人的风貌、记录这片土地的变化充满热情。成为一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是我对这一事业的最深沉的回应。
初识摄影,逐梦星辰
在我第一次举起镜头对准火箭发射时,那种震撼与敬畏就让我意识到,记录航天的瞬间,将成为我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主题。
航天摄影的拍摄难度不低。发射的时间短暂,动态变化迅速,现场条件复杂,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错失关键画面。比如火箭点火升空的那几秒钟,地面震动、烟雾弥漫,考验的不仅是摄影师的技巧,同时也考验设备的性能。
我现在拍摄的主力设备为索尼微单相机 α1、α7R V、α9 III 等,镜头方面得益于索尼丰富的E卡口镜头群,比如 FE 12-24mm F2.8 GM,FE 200-600mm F5.6-6.3 G OSS 等,可以覆盖从 12 毫米到 600 毫米焦段,用更多的视角记录壮观的发射过程。另外,我还会带上两个声控快门,这样在火箭发射时,相机可以自动进行拍摄,我也有精力操控其他相机。
火箭升空的壮丽瞬间
拍摄火箭升空是航天摄影的重头戏。索尼微单相机的机身和镜头轻便小巧,携带方便。我可以随身带两台机身和三四支镜头,不再为背着笨重的摄影包到处奔波而烦恼。轻量化的设计搭配快速的对焦性能,使我能够手持相机轻松追踪空中的火箭拍摄,几乎不用担心对焦问题。
每次任务,我都会提前抵达现场,实地考察发射场的环境,设想各种可能的画面。在神舟十九号火箭发射现场,我布置了多台索尼相机,分别固定在不同的机位上。取得的效果是,从远景捕捉火箭直冲云霄,到近景展现燃烧的尾焰,每一个画面都被精准记录。
这次拍摄中,索尼 α1 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在火箭升空那一刻,它以每秒 30 张的连拍速度,捕捉了火箭尾焰的细腻细节,5010 万像素的照片也为后期处理和剪裁留下很大的空间。这样的高画质和高速连拍表现,让我能够从容应对发射场的瞬息变化。
在手持设备拍摄时,索尼相机的轻便设计也让人惊喜。拍摄火箭,我常需要快速移动以调整视角,索尼微单的轻量化机身在操作中更加灵活。当我手持索尼 α1 搭配 FE 200-600mm F5.6-6.3 G OSS 镜头,追拍火箭升空轨迹,从点火到冲破大气层,得到的画面中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这样的拍摄体验是我此前从未有过的。
人物特写的感动瞬间
如果说火箭升空展示了航天的力量与科技,那么航天员的笑容则是对航天事业热爱的最好诠释。在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记者见面会上,我用索尼 α9 III 搭配 FE 300mm F2.8 GM OSS 镜头拍摄了大量人物特写。这次拍摄的成功,归功于索尼 α9 III 的 AI 智能芯片,我将对焦对象的识别调至人物模式,整体体验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快、准、锐。高速连拍加上精准的追焦、合焦,无论是航天员谈笑时的神态,还是他们面对镜头时的坚毅目光,都被精准地捕捉下来。
我清晰记得,神舟十八号返回的那个夜晚,航天员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当时,我捕捉到一位航天员抬头仰望夜空的一瞬间——画面中他眼中那份对星辰的憧憬,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这些细节之所以能被记录下来,得益于相机对高速运动和光线变化的出色适应能力。
当时,现场的光线极为昏暗,我将索尼 α1 的感光度调至自动,完全交给相机的降噪算法去处理。出乎意料的是,画面不仅清晰锐利,人物细节更是栩栩如生。这让我更加坚信,索尼的低光表现完全可以胜任航天摄影中极为艰难的拍摄条件。
拍摄航天不仅仅是记录壮丽的升空画面,更不能错过的是记录那些让人动容的平常瞬间。
致敬航天,继续前行
从第一次拍摄火箭发射至今,我的镜头已经记录了无数航天的瞬间。从点火升空的壮观画面,到航天员的笑容与泪水,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我对航天事业的敬意。我也感谢相机的陪伴,它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我探索星辰大海的伙伴。
未来,我希望用镜头记录下更多属于中国航天的荣耀瞬间,也希望将这份光荣通过影像分享给更多人。
星辰大海从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镜头中。
自由摄影人,现从事新闻、资料记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