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一块电子屏,我在外面,父母在里面

时事   2025-01-02 11:27   广东  

工作繁忙、外出务工、定居国外……受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而留在乡村里的,大多是老人。

“母亲年纪大了,我担心她发生意外,就给老家的房子安装了监控,以便随时查看母亲的情况。”在外地经商的关晓(化名)说出了心中的无奈,一边是谋生,一边是孝顺,安装监控似乎是“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近年来,监控摄像头里“住进”了越来越多的老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其中留守老人占了很大比重。

在这双“眼睛”之下,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在这里被一一摊开。每个隔着屏幕对话的瞬间,背后都是子女的牵挂。而在那些监控照不到的角落,就是老人的孤独和思念。

监控下的乡村老人们,都在想些什么?近日,记者聚焦这一群体,探访了多位老人及其子女,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声,并与社会多方探讨关怀和守护乡村老人之道。

子女外出务工

监控成为亲情的“桥梁”


关晓每天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监控软件的后台,查看远在阳西县上洋镇南堡村的母亲的情况。

摄像头下的影像没那么真切,但还算清晰——接近6点,他的母亲许太(化名)洗漱过后,先下一把米到电饭煲,然后到院子里忙碌起来。喂鸡,浇灌院子里的龙眼树、甘蔗等植物,直到天色完全亮了起来,许太才停歇下来,坐在厨房门前的小竹椅上享用早餐。

有时,许太起床之后,会坐在客厅里看一会儿电视。摄像头另一端的关晓,便会趁着这个时候,打开监控的对话按钮,和母亲聊上一会天。“你昨晚睡得还好吗?家里有没有需要添购的物品?”“我挺好的,家里什么都不缺,你放宽心。”不算宽阔的客厅里,回荡着母子用方言交流的声音,两人静静地感受着这片刻的温情。

可这样的时刻并不频繁。关晓告诉记者,他在东莞经营着一家粮油店,清早开业、中午和晚上的饭点,都是客流高峰时段,他经常一忙就是几个小时,无暇打开监控后台与母亲交流。“担心是必然的,毕竟母亲已经75岁了,一个人在家里肯定有诸多不便。幸运的是,母亲的身体还算健朗,我也能安心工作。”关晓说。

关晓坦言,他是家中的长子,弟弟和妹妹均在外地工作、生活,无法陪在母亲身边。在安装监控系统之前,他主要通过电话与母亲保持联系,一天内通话次数多达二三十次。不过,几句匆匆的问候之后,关晓又要投入到工作之中。直到两年前,关晓的大儿子退伍回来,提出了给老家房子安装监控的想法,两人想法不谋而合,他们马上联系通信公司装上了Wifi和监控。有了监控,关晓能实时查看母亲的动态,避免了一些风险和意外,他心中的焦虑感也缓解了许多。

因此,这几年来,关晓一直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与母亲的联系。然而,在监控摄像头里,他不时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细节。他注意到,尽管母亲每天都衣着整洁、打扮得体,但她日渐弯曲的背影和愈发缓慢的步伐却难以掩饰。“母亲经常和我说,今晚的饭菜又下多了盐,吃起来很咸。我知道,这是因为她的视力正在逐渐减退。”关晓的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

监控摄像头里的老人。

关晓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个新现象——院子里养的鸡越来越多。他曾多次叮嘱母亲别再操心农活,而母亲的回答千篇一律:“这些小鸡很有趣,把它们养大,我感到很满足。再说,等曾孙女回来探望我,母鸡下的‘土鸡蛋’还能让他们捎回去。”面对母亲的回答,关晓总是感到既好笑又无奈。他萌生过返乡照顾母亲的想法,但一家老小的生活负担,让他不得不继续在外地经营谋生。最终,他只能选择妥协,偶尔通过监控的“喊话”功能提醒母亲不要太劳累。

关晓的情况并非孤例。







根据民政部2022年10月数据,我国空巢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70%。
据中国电信阳江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市乡村地区安装监控摄像头的家庭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以阳西县上洋镇为例,已有1217户家庭安装了监控设备。这表明,在我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家中的监控设备来关注家人的日常生活。







看不见的角落
最怕老人突发意外

在我市乡村地区,安装监控已不是一件新鲜事。

近日,记者探访了阳东区大沟镇寿长村,看到多数老人家里已经安装了监控。“作为子女,父母肯定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牵挂。我时常鼓励在外务工的村民尽可能为家中老人装监控,以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这是该村村干部雷慧娟得知记者的来意时,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乡村智慧屏幕精准监控摄像头乡村老人。

雷慧娟介绍,在寿长村,从事渔业的年轻人较多,每当出海捕鱼时,往往会离家几天甚至半个月以上,父母则留守在家。目前,该村常住70岁以上的老人约400名,已有近40户老人家安装了监控,她的父亲雷国进便是其中之一。从雷慧娟的住所步行到雷国进的家,用时不到10分钟。就算如此近的距离,雷慧娟依旧选择装上监控,只因父亲早在年轻时就已双目失明。

谈及父亲年轻时的艰辛,雷慧娟不禁眼眶泛红。她回忆道,父亲28岁时,被氨水灼伤眼睛,从此失去了视力。那时,雷慧娟只有5岁,弟弟也才3岁,雷国进一人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面对生活的困难,父亲坚强地扛起养家重担,每天在海滩上辛勤劳作,拾虾摸蟹以换取生活所需。雷慧娟感慨地说:“父亲一直是个坚强善良的人,从来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必定亲力亲为。但父亲今年已经81岁了,行动也变得不便,我每晚都会给他送饭。”雷慧娟坦言,对于独居的父亲,她常常心怀焦虑。毕竟,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跌倒和中风的风险。

雷慧娟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2018年父亲节那天,同村的好友来探望雷国进,看到他嘴角歪了,怀疑是中风的征兆,立刻通知了雷慧娟。当时雷慧娟正在市区探访亲戚,接到电话后,她立即驱车赶回家中,迅速把父亲送到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幸好这次中风并不严重,经过治疗后,父亲得以出院,雷慧娟将父亲接到自己家中照料了半年后,雷国进坚决地要求回家居住。

拗不过父亲,同时考虑到隐私保护,雷慧娟只好在老屋的客厅和厨房里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并嘱咐父亲:一旦感到头晕,要马上到客厅沙发上躺着休息,这样她通过监控就能及时发现。尽管监控能让她掌握父亲的实时动态,但在监控盲区仍然有安全隐患。雷国进回忆,2022年一天晚上11时许,躺在卧室床上的他忽然感到天旋地转,想起女儿的叮嘱,他只能用尽全力爬到客厅的沙发上。幸好,此时有邻居正准备外出赶海,他连忙大声呼救,邻居发现问题并拨通了雷慧娟的电话。由于送医及时,雷国进在一个星期后康复了。

现在,雷慧娟一有空闲,就打开手机查看监控。她解释说:“门开着,说明爸爸醒了;要是没开,我就得赶紧过去看看了。”采访当天,雷慧娟再次尝试说服父亲搬来与她同住,但雷国进却总是摆手说:“不方便,我不去你们家住。”

两代人的鸿沟

年轻人难回村,老人不愿进城

雷国进轻描淡写的一句“不方便”,却成了雷慧娟的一个心头病。由己及人,作为村干部,雷慧娟感同身受地意识到,村中许多老人正面临着独居的挑战。这句“不方便”的背后,是老人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以及在新时代潮流中感到的孤独。

今年82岁的冯娇(化名),是雷慧娟的重点照顾对象。前两年,冯娇的老伴去世了,被宠爱了大半辈子的她,对突如其来的孤单和寂寞一时难以适应。同年,冯娇因疾病导致双脚瘫痪,失去了自理能力。为了确保老人在家中的安全,定居澳门的大儿子郭帆(化名)为母亲聘请了一名日间护工,并在家中安装了两个监控,一个监控卧室,一个监控大门和院子,他一有时间就通过摄像头和母亲交流。

老人通过摄像头与子女打招呼。

“我年纪大了,不会使用手机,但自从装上了监控,孙子和孙女们和我的交流明显多了,感觉他们就像陪伴在我身边一样。”冯娇说。她养育了4个子女,现在监控已成为她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唯一遗憾的是,子女能通过屏幕了解她的生活,但她却不能通过监控看到子女们的脸庞。

记者在冯娇的家中看到,她的房间地面上铺满了防摔倒的软垫。不久前,冯娇在房间里摔了一跤,郭帆通过监控察觉到不对劲,立即拨打了雷慧娟的电话寻求帮助。经过及时救助后,冯娇并无大碍。“平日里,我会经常来排查冯娇的情况。有时晚上接到郭帆的电话,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立刻赶来。”雷慧娟说,尽管村干部的帮助很重要,但冯娇更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每次来看望冯娇,她都表示:“希望家人能在身边团聚。”

冯娇透露,去年,她的二儿子曾把她接到阳西县城共同生活了4个月,但由于婆媳关系不甚融洽,冯娇最终还是回到老宅独自居住。郭帆也曾考虑过把母亲接到澳门与自己同住,但由于签证问题以及母亲不愿离开家乡等问题,还是作罢了。

让母亲进城居住,关晓同样有过这样的想法。去年的一场暴雨,把许太的院子淹没了一半。关晓半夜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来不及查看监控,他就冒着暴雨从东莞驱车回到老家,确认母亲平安、家中无事之后,又于第二天一早匆匆返回东莞。

不久后,关晓将母亲接到东莞共同生活。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半年不到,母亲就主动请求返回老家。“我在东莞语言不通,连去小卖部买东西都要用手语,太不方便了。”许太说,身在外地,没有亲朋好友,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常常感到孤独。

回到老家后,许太有时与朋友打牌,有时邻居会带着美食来家里做客,日子过得还算充实。但在夜深人静时,不善言辞的许太,也会通过摄像头表达对儿女的思念。上个周末,她接到了孙子带曾孙女即将回村探望的电话,本打算吃剩饭剩菜的她,立即走出了村口去买菜、买鱼。

下午2点,许太去集市买鱼,3点回到家做饭,4点孩子们回来了,许太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对大家嘘寒问暖。关晓通过监控摄像头目睹了这一切,他十分清楚母亲对家人团聚的渴望。面对着尽孝和谋生之间的抉择,在与记者电话连线的那头,关晓的答案略显为难:“等母亲的年龄再大一些,我可能会考虑放下外地的生意,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数字化安全保障
多方构建养老宜居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都装上了乡村智慧屏幕。覆盖全村的实时监控,不仅提高了乡村治安的稳定性,也为乡村老人的健康安全铸就了一道“数字护盾”。

阳春市河西街道更古坑村村民赖兰英今年86岁了。早些年,她的大儿子邱洪生和家人居住在江门,二儿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定居国外,赖兰英常年独自在家。邱洪生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母亲总是闲不住,甚至还会上山砍柴。前几年,母亲患上了高血压等疾病,出于担心,他退休后作出了返乡照顾母亲的决定。

邱洪生正在通过手机监控查看老人的位置。

“即使我陪伴在母亲身边,但一溜烟又不知道她跑到哪里去了。”邱洪生表示,如今,得益于村中实现了摄像头全覆盖,他们的家门口也免费安装了两个监控。赖兰英偶尔走出家门逛逛,邱洪生都能精准地找到她的位置。远在外地的家人们也可以及时掌握母亲的情况,大家都放心了许多。

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立禄介绍,该村下辖有11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2200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接近500人。今年5月,该村委会与中国电信阳春分公司共建乡村数字平台,摄像头覆盖了乡村的重要路口和主要村道,优化了治安治理,有效防止村中老人和儿童走失。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发布通知、全方位了解村内情况,营造了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







记者从中国电信阳江分公司了解到,目前,中国电信数字乡村平台在我市已经安装超过1.7万支监控摄像头,今年新增了2600余支。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电信高度重视监控技术的研发投入,摄像头的功能不断完善,并增加了AI功能,能够满足用户在安全看护、危险区域提醒、人流统计以及看护老人等多种场景的需求。接下来,该公司将结合“百千万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发展,使监控功能和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进一步保障乡村老人的居家安全。







除了数字化保障之外,近年来,市民政局聚焦乡村老人群体,深入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设立了49个镇级社工站、229个村级社工点,目前配备“双百”社工903人,实现了全市社工站(点)100%覆盖

资料图:阳春民政局组织社工开展节前敬老关爱服务活动。金通 摄

  • “双百”社工扎根基层,为独居、空巢、留守、重残、失能、计划生育家庭等近10900名特殊困难老人建档立卡,发动在地村民发展成为社区志愿者,达1.8万人。
  • 同时,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探索“社工+志愿+慈善”服务模式,为有需要的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能力建设、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服务。
  • 此外,对于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全市已完成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1813户;部分村(社区)打造了长者食堂,多措并举打造宜居的养老环境,切实提升了乡村老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 记者手记

常态化关爱托起乡村“夕阳红”
走进乡村,监控摄像头随处可见,这是我市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果。
监控摄像头这双“眼睛”,不仅为村民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记录到了乡村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画面中,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平凡:有的老人独自坐在门前,一待就是一整天;有的喜欢在院子里忙碌,坚持自理生活;有的沉浸在厨房,用简单的食材精心烹制着饭菜,认真地对待一日三餐……
监控之下的老人们,默默地展现着他们的坚韧。而监控之外,是他们对理解和陪伴的渴望。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独居老人,对于安装监控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出奇地一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他们更渴望心灵的慰藉和陪伴。冯娇的话代表了他们的心声:“希望每天都有人陪我说说话。”
面对乡村老人的困境,社会各界正积极行动起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乡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志愿者组织、护工队伍也日益强大,定期入户开展慰问活动,为老人们送去温暖和关爱。多个村(社区)制定了随访制度,实时掌握老人们的生活动态。
然而,要想真正解决乡村老人的问题,还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关爱机制。这包括加强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合力为乡村老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及组织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交机会,丰富老人的精神世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动比言语更有力量。关注老人们最根本的需求,任何监控都无法取代家人的陪伴。相比隔着屏幕对话,子女们更应该尽量抽时间回家看望老人,与他们保持紧密的联系,让亲情的纽带更加牢固,用爱为乡村老人绘制幸福的“夕阳红”。



来源|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曾宇萍)
图片 | 陈建华(除署名外)
编辑 | 陈子玲

校对 | 孙星准
审核 | 张健青
终审 | 黄   庆

日报精选 

这一年,阳江的“独家记忆”在这些新闻里

栏目推荐 



阳江日报
阳江大小城事,每天为您呈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