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西州把抓人才建设作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构建“引、育、管、用”四链融合机制,推动人才扩增量、活存量、优质量,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拓宽“招引链”,做大人才“总量”。健全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一盘棋”抓招引、聚合力,擦亮“才聚海西、智汇卫健”工作品牌。一是强化政策引才。科学绘制人才引进“地图”,加强与组织、编办、人社部门沟通对接,实施“柴达木英才·卫生健康人才”计划,发布人才政策清单,探索建立卫生健康领域人才引进办法,扩大人才政策供给。二是瞄准基础引才。坚持人岗相适、精准匹配,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乡村医生招录等方式招录112名基础人才到卫生系统工作,全州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三是拓宽柔性引才。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因地引才、以需引才,借助“智慧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医疗人才对口帮扶平台,聚焦重点医疗学科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成功签订海西州蒙藏医医院业务管理人才项目、苏州市中医医院远程诊疗项目等6个人才项目,引进人才团队1个,人才14名,与浙江、辽宁、江苏及省内37家三级医院建立帮扶关系,柔性引进帮扶专家100人,进一步做大人才“蓄水池”。
二、优化“培育链”,盘活人才“存量”。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培养成长体系。一是专题培训。聚焦医疗卫生人才理论政策短板,加大专题培训力度,创新“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累计培训医疗卫生人才2300余人次,帮助医疗卫生人才补足理论政策业务短板,提升综合能力水平。同时,发挥学术带头人、专家名医的引领带动作用,邀请500余人次专家到海西开展专题培训辅导。二是师徒结对帮带。创新师带徒业务帮带模式,推动海西州名医工作室领衔人、浙江援青医生与本土人才结成“师带徒”关系,带动培养88名本土骨干人才,带教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探查等60项医疗技术。三是跟岗历练。采取跟岗学习的方式,全州先后选派43名学科带头人、医护骨干赴浙江省进修学习,持续强化临床诊疗业务能力。
三、激活“管理链”,拴住人才“流量”。聚焦惜才爱才关键点,通过健全人才激励、评价、保障机制,提供人才成长机会和平台。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印发实施《市、县(工)委书记抓人才工作职责清单》,从十个方面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制定《海西州“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定期调度制度、领导联系专家人才等机制,提升援青医疗帮扶工作整体效能。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优先在高层次人才中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人选。近年来,入选省、州级人大代表13名,政协代表11名,党代表3名。二是用好正向激励。以职称评聘为主抓手,落实基层职称评审“双定向”政策,解决51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难问题。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医共体内专家资源、医疗技术、公卫服务等六个“上下贯通”,推行行政、人员、业务、财务、药械、待遇、绩效考核“七统一”管理,成功打造都兰县健康共同体“1+2+7模式”,营造竞相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三是营造人文环境。坚持软硬环境两手抓,落实好省州人才政策,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深入调研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切实增强人才归属感、幸福感,筑起拴心留人的“人才之家”。截至目前,全州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9.9人、3.65人、3.75人,达到“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中期目标,全州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35.11%,高于全省水平。
四、创新“使用链”,激发人才“能量”。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强化载体平台建设,以人才第一资源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一是大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帮扶医疗团队“领军”作用,将医疗卫生领域重要岗位向支援专家倾斜,“组团式”医疗领队担任州人民医院院长,其他支援专家担任受援医院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全面参与医院行政管理和业务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医院整体水平。二是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人才共育、师资共用、发展共融,成立全州卫生系统对口帮扶智库联盟,除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等11所三甲医院与海西州人民医院实行“以院包科”之外,浙江省7市21所三甲医院已与海西州9所县级医院结对开展“小组团”支援,通过召开医学研讨会、开展专业培训、业务帮带等形式,带教手术219例,教学查房271次,病例讨论172人次,专题讲座、业务培训173次,全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35.15%,较去年同期提高5.85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工作模式。聚焦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用好“引、育、管、用”四链融合机制,围着人才转、聚起人才干,“一对一”全流程联系服务,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质量,全力构筑医疗卫生系统聚才“洼地”、用才“高地”、留才“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