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绵旺族,敬恕延世家——庐江砖桥洪氏(三瑞堂)

财富   2024-11-04 21:19   北京  


一、追本溯源
《庐江洪氏宗谱》中的《庐江洪氏受姓原引》载:“吾族受姓之始,相传为共氏,至汉季避仇改为洪姓,益水旁迁居敦煌乃唐之沙州也。”
陈周棠补校的浙江杭州《洪氏宗谱》转载《敦煌共洪统宗谱》中的《洪氏世系源流》云:“洪氏受姓,原出于共工氏。共工之苗裔有:曰勾龙、曰共伯和,曰共华、共赐、曰共雍、共刘,曰共敖、共慰、共友。东汉元初有名共勋、字正茂者,生子普,居敦煌。因避仇始改姓为洪……”
《敦煌共洪通宗谱》载:普公“世居敦煌,灵帝时为从官史。食邑三百户。宦官曹节等与长乐五官朱瑀矫诏诛太博陈番、大将军窦武,普惧祸与父偕隐。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为洪,徙青州。此共洪始姓祖也”。世代遂以“洪”为姓。洪姓一族不论徙在何地,均以“敦煌”为本族郡望地,尊洪普为开基始祖。
二、始祖迁徙

庐江砖桥洪氏始迁祖洪训(舜)中,是南宋时期著名宰相洪皓第六世孙,是洪氏远祖洪普第四十五世孙,为庐江砖桥洪氏之始祖。

《庐江洪氏宗谱》记“训(舜)中公元末自鄱(今江西鄱阳)渡淮(即今九江)居庐江洪疃(即今庐江县矾山镇田桥村洪屯)”,配赵氏。生子六:福一、福二、福三(珰)、福四(珍)、福五、福六(碧)。福一、福二、福五生卒年俱失记,福三(珰)仍陪父母在迁徙地发展。福四(珍)迁往庐江盛桥谷城河,为盛桥洪氏始祖,福六(碧)迁往何处未详。考妣合葬在现为安徽省庐江县矾山镇双庙村的抱龙山柏枝园。

选择庐江洪疃这个地方落户,觉得这里民风淳朴,周边环境优美,自然水系较好,四季雨水充沛,肥沃的千万亩良田吸引了洪训(舜)中,认为非此地而无它选。

三、宗谱延修
庐江砖桥洪氏自始祖洪训(舜)中 “迁庐南乡洪疃”以来,已延有三十余世。洪训(舜)中的子孙们进行了八次编修宗谱,记录着洪氏家族的渊源、迁徙的轨迹,罗列了洪氏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八次编修宗谱的简况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创修;康熙七年(1668)第二修“辑为家乘”;雍正六年(1728)三修,雍正七年(1729)谱成;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谱成;道光二年(1822)五修,道光三年(1823)谱成;同治四年(1865)六修,同治五年(1866)谱成;民国六年(1917)七修,民国十年(1921)谱成;2002年八修, 2005年谱成。八修的宗谱共计四十九卷、五十一册。
2005年版《庐江洪氏宗谱》


四、昭穆辈行
庐江砖桥洪氏字派有原订和续立两部分。原订字派立于二修宗谱(1668)前夕,从十七世开始启用,到二修宗谱时才正式登载宗谱中。续立字派立于八修宗谱时(2002),因在八修宗谱时发现,原订字派已用到了“克”字辈,再往后只剩下三个辈字,族人遂委托二十四世裔孙洪佳胜负责做新立辈字的具体事项,经过多次宣传、征集、归类,并几经上下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由八修宗谱编纂委员会认真讨论通过正式确立,与原订字派连续使用。本族谱载辈字是:
原订字派:
必有其志  世自名家
增光绍祖  克念咸恒

续立字派:
胜文毓泰  贤德泽方
忠孝声远  厚道永昌


五、祖训家风
庐江砖桥洪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得益于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和千古不朽的《洪氏祖训》和《洪氏家规》。
《洪氏祖训》用“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这四句话作为开篇语,以“用孝来侍奉亲人,用义来和睦家族,用敬来约束自己,用恕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核心要义,告诫洪氏子孙要以儒家理念立身行道,孝顺父母,和亲睦族,心善百姓,“于人须泛爱,周穷恤匮,尤亲其贤”。

《洪氏家规》则分“戒游、戒博、戒饮、戒斗、戒色、戒逸”六条,从交友、为人、处亊、饮食等方面具体规范子孙的行为,告诫后人要品行端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值得一提的是,每条戒律后面均有一句“以此思之,不如读书”,彰显了洪氏一族注重文化熏陶,倡导通过勤学苦读来培养高雅品行的优良传统。

八百年来,庐江砖桥洪氏家族牢记并践行着祖训家规,强调“以和敬为先、以忠厚为本”,“以良善存心、以礼义持身”,这种追求孝亲、睦族、持己、恕物的家庭教育深深烙刻在庐江砖桥洪氏子孙的灵魂中,无论出世还是入世都坚守着祖宗的这一原则。

庐江砖桥洪氏家族在雍正六年(1728)三修宗谱时,根据当年官府依据康熙三十九年颁布的《圣谕十六条》的精神所列的《家规程约》,摘编了一部分内容增列为家规,与祖传《洪氏祖训》和《洪氏家规》并行遵循。现将增列的家规标题摘录如下(详解略):

孝父母 和兄弟 敬尊长 

睦乡党 饬闺阃

务读书 勤本业 崇节俭

行善德 禁赌博

在2002年始八修宗谱时,又将公民道德规范的精髓作为族规的续立: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庐江砖桥洪氏祖训家风的代代承传, 层出不穷的典模人物对后代的影响异常巨大。历史上,有募捐济荒、公正无私、善调民纠的乡绅典范洪之兰;有尽孝至诚、举案如宾、和亲睦族的耕读奇才洪有容;有心慈面善、倾力济困、怜老恤寡的慷慨好义的洪恕齐;有儒林矜式、睦亲敦爱、品端行笃的乡饮大宾洪观化;有修心正身、廉政清明、严辞拒贿的公务官员洪敦化等。近现代,有神笔荡恶、匡扶正义、大爱无疆的杰出贤达洪自珩;有侠肝义胆、救贫济苦、惩恶扬善的民间勇士洪家玉等,所有这些典模人物都充分体现了祖训家风的弘扬、传承所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文化学者或是普通平民,从洪氏家族的典模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一颗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心,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更是家族精神、姓氏文化的精髓反映。推而广之,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至今、薪火相传的力量。


六、洪氏宗祠
庐江砖桥洪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元年(1662)春,是庐江县现今惟一主建筑保存完好的古祠堂,该祠坐落在矾山镇砖桥街道西,徽派建筑风格。分门前牌楼和前、中、后三进。门前牌楼实际上是由四根分别为一人合抱粗的青石柱树起来的门牌坊, 高约六米, 柱上横切石坊, 中间石坊上端有“祥瑞福辏”四个遒劲有力的阳刻大字, 字的四周有龙凤呈祥丶祥云追日等线刻。石坊中间两石柱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傲视前方。前进大门的门楼高约4.8米, 门头上悬挂烫金的“洪氏宗祠”匾额。
庐江洪氏宗祠

前进为大门的门屋,分两层,各具功能:下面一层是进入宗祠的通道,通道两边各建有多间厢房,为本族的负责人办公和各房派专门用房。上面一层是用厚木板铺就的古戏楼, 族人称之为万年台,是教化族人、承传家道家风重要活动的演艺台。族人之所以称之为万年台, 就是期望家族永远代代繁衍昌盛不衰之意。

中进是享堂,又叫拜殿,是举行祭祀仪式的主场所, 享堂正中是木制冰花式墙体, 中间是圆形拱门, 与大门方形相映成意“方圆即规矩”,即没有方圆不能成规矩之意。拱门上端高悬“三瑞堂”三个金字匾额。平时,享堂还作为本族办义学的地方(即族人中贤士义务对孩子们进行识字、写字、德性教育的场所) 。

后进为寝殿, 这里是恭置先祖神主位的神聖的地方, 也是后人表达对先祖的敬仰和怀念的地方。

历经350余年风雨的洪氏宗祠,现已不见了东西两侧的几十间厢房,只存有几经修复的三进两院主体建筑。2002年,族人发起募捐筹款,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宗祠三进大殿进行了彻底地整修,保留了原祠的徽派建筑风格。

2007年11月,庐江县人民政府以庐政[2007]82号文件批复,正式将庐江砖桥洪氏宗祠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堂号“三瑞堂”。堂号“三瑞” 两字,典出有二:一为洪氏四十世远祖、南宋名相洪皓生的八个儿子中,适、遵、迈三子同宰, 一门三嗣同瑞, 故扬其额曰: “三瑞堂”;二是先祖洪皓在中进士后任台州府海宁县主簿县令亊时,轻赋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成三瑞连理,因此建堂命名为“三瑞堂”。砖桥洪氏族人建祠时亦即立“三瑞堂”为堂号。


2005年续修《庐江洪氏宗谱》主编
洪佳胜 供稿


投顾服务号
热爱金融,擅长投资,愿与您分享与投资相关的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