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位于英东村英亭的洪汝复故居,大厅上悬挂的民国初年名人题赠的“见义勇为”匾额被窃后失而复得。很多人想了解:这块匾额有什么意义?它的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它的主人洪汝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应读者要求,特发表介绍洪汝复其人其事的文章。
每逢举行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之际,英都人都会怀念、追忆二位辛亥革命的先烈。他们是:在辛亥革命光复泉州时壮烈牺牲的洪东齐(清江),以及辛亥革命后进行反段护法运动中牺牲的洪汝复。
洪汝复(1880—1924),号铭缄,幼名孝答,南安英都董山英亭村人。
洪汝复的父亲在海外当劳工,归国后地无半厘,以打短工为生,不久即病逝。洪汝复年幼失怙,靠母亲卖“金银纸”所得的微薄收入抚养长大。不幸的童年,铸就了他刚毅耿直和坚忍不拔的性格。
他七岁就挑着粪筐拣猪粪卖钱,帮助维持家计。当时英都的董山村下楼塾师洪重华见他天资聪颖,免费收他入学读书。后来,他又师从平官祠塾师洪维领先生。在维领的严格教导下,1904年以其优异成绩考中秀才,成为清末南安最后一批秀才之一。次年赴省参加乡试,途中听说光绪帝已颁诏废科举,乃回。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不久,泉州光复。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风暴,震撼着青年洪汝复的心灵,遂拜别高堂老母,往福州报考福建省立法政学堂,专攻法律专业。
在法政学堂就学期间,洪汝复接受了当时西方的先进文化,深感只有破除闭关锁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才是强国之道。1915年,他从法政学堂毕业后,因学业优异而被福州华侨学校聘为校长。洪汝复受聘后,立志潜心培养科技救国人才。他治学严谨,名斐一时,有志青年纷纷来校求学。
然而,严酷的现实粉碎了洪汝复“科学救国”的幻想。由于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后,各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内战连年不断,迄无宁岁。1917年,张勋复辟,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段祺瑞驱张后,又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致受到南方各实力派的反对。8月,孙中山由上海回广州,宣告成立护法军政府,各地纷纷响应,重新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护法战争。福建陆海军总司令许崇智也通电宣告独立,表示拥护广州护法军政府。从此,福建出现了南北兵对垒的复杂局面。皖系北洋军阀驻福建第二十四混成旅,为了壮大势力,收编了一些地主武装,肆无忌惮地横行地方。南安西部屡遭北兵蹂躏,民不聊生。因受地方有识之士的邀请,洪汝复毅然辞退福州华侨学校校长职务,回乡担任民军营长。他对内广招乡中义勇,对外联络同安马巷、新店民军首领洪哲明,请其派员来英都教练民军。这支民军训练有素,震慑了“北兵”。使南安西部社会稍定,民众得以安宁。
1918年7月,广州护法军政府为了开辟福建反段战场,命令曾参与组织泉州光复的方声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声洞的胞兄)率部进驻广东潮汕地区。1919年,方派张贞回同安收编民军。洪汝复旗帜鲜明,积极响应广州军政府反段护法的号召,主动率部接受收编,任闽南靖国军第二路军第四旅第十三营营长。靖国军初建时,曾以南安的王巢罗山为根据地。洪汝复与来往于安海、水头、同安、王巢罗山一带的靖国军第二路军司令许卓然取得联系,邀请来英都共商护法大计,并计划出兵牵制入粤的北军。从此,洪汝复领导的以英都为基地的十三营即与同安张贞、泉州许卓然的营旅遥相呼应,成为犄角之势,展开护法斗争。
洪汝复虽以一介书生担任武职,却能运筹帷幄,胆略非凡。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东叛变。孙中山命北伐各军回师靖难。1923年初,方声涛受命为福建民军总司令,指挥由张贞率领的闽军、率领的浙军和赣军会师,联合进攻潮汕地区的陈炯明叛军。虽然这次战役失利,但洪汝复却表现了临危不惧的气质。撤退途中,他亲自断后,沉着镇静,指挥得有条不紊。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洪汝复以社会安危为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的书塾同窗洪霖成,曾劝他要小心谨慎,注意个人安危。洪汝复当场提笔写道:“任毁任誉,总求吾志克成”,坚定的表示了他拥护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坚定信念。1923年,段系军人王永泉被任命为兴泉永护军使,镇压反段力量,使闽南民军受到很大挫伤。不久,直系军阀孙传芳打败王永泉,闽南许多被护法靖国军收编的原民军纷纷降孙。洪汝复坚决反对孙传芳违背孙中山革命宗旨的分裂行动,他所辖的第十三营坚决不降。驻安溪县城的孙传芳所部大为恼火,声言要踏平英都。形势十分危急,许多人不知所措。洪汝复从容地说:“我身为营长,干系一方安危,理应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决定到安溪县与孙传芳所属的军方谈判,众人皆以“此去九死无一生”劝阻。洪汝复说:“倘若我一人死,能换取万民免受刀兵之苦,则牺牲小我以保全大我,乃吾三生之幸也!”于是,他毅然到安溪县与孙传芳所属的军方谈判,结果被扣押入狱。
乡亲探知洪汝复将被乘船解赴泉州孙传芳师部。于是,各界人士在英都商议,酝酿在英溪口的田隙渡头拦溪劫船,解救洪汝复。此事暗中告知洪汝复,鉴于双方力量悬殊,他坚决制止这一场不成熟的营救行动。说:“切勿轻举妄动,勿以救区区洪汝复作此无谓牺牲。”
洪汝复被解到泉州后,备受折磨,一病不起。1924年3月病危获释放。8月,溘然长逝,终年45岁。南安各界人士在英都隆重举行送殡仪式。许卓然敬献挽幛:“护法护民,英风永在。”出殡时英都墟罢市,送葬队伍长达二里多。
洪汝复在戎马倥偬的兵旅岁月中,不但为民主革命事业殚精竭虑,还致力于保护地方社会安宁,促进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他最重视教育,兼任西轩育英学校校长,后又与侨居印尼的洪成琳共商与东轩培英学校合并,成立翁山侨立学校,规划建筑新校舍。由洪成琳在海外募集资金,他在英都亲自主持建筑事宜。于1918年建成翁山学校。校园区占地30亩,校舍为欧式洋楼,钟楼、礼堂、教室、员工宿舍及足球场、花园一应俱全。是民国初年南安最具规模的完全小学。该校舍历80多年,培育了数千学子,一直使用到2002年被拆卸改建。
洪汝复的故居在今英都镇英东村英亭。大厅上现在仍然高悬着民国初年名人吴增、黄培松、王登瀛联名题赠的金字匾额:“见义勇为”。
1990年出版的《翁山谱志》和2003年出版的《南安姓氏志》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