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加班赶方案,反而效率低下漏洞百出;天天盯着孩子做功课,成绩却毫无起色;曾经,我也笃信努力的力量,直到频频受挫后,才意识不是这么一回事。就像英国作家格雷戈·麦吉沃恩在著作《轻松主义》中揭露的:无数个日夜,大家就这样苦苦撑着,期待努力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可等啊等,蒸啊熬,生活却始终没有带来我们想要的一切。有个叫麦金尼斯的人,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工作起来十分卖命。他创造了每周80小时的工作量,超过了团队的所有人。凭借这一点,他很快被提拔,之后就更拼,天天加班到凌晨。只可惜,事实远非如此,努力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令他陷入了困境。尤其是金融风暴来临后,他被公司裁员,麦金尼斯彻底迷茫了。自己到底错做了什么?凭什么和那些不努力的人一起被辞退?想想曾经的付出,他倍感委屈,再看看眼下的困境,又满心愤懑。可又能怎么样呢?能做的都做了,身心也到了疲惫的上限。每天事项罗列几十项,从清晨忙到深夜,完全没有业余时间。本以为这样就会收获大满贯的人生,结果却是努力一次次“失灵”。究其根本,还在于我们从认识深处,对努力的预判本就是错的。心理学家武志红也曾感慨,一切痛苦,都源于人紧绷的心。人越是绷紧着过日子,就越容易陷入“越努力越失败”的困局。努力会让人变形啊,比如一扇门,你轻轻推开会很优雅,当你推不开,努力推开的时候,你就会变形。所以有时候,要随着自己的境遇,去调整自己的状态,轻松一点去过人生。
他从小是学霸,一路从小县城考进985名校,又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公司。他不敢放松一点,事事都想着争第一,付出再多也无所谓。可拼着拼着,他身体就扛不住了,不到四十岁就患上严重的胃病,导致工作进行不了。不仅对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对生活也有了更大的热情。“无尽的拼搏不能带来无尽的成功,人要努力也要休息。”大家都不是机器,需要时不时放松一下,才能补足精气神应对挑战。一支队伍的领队叫斯科特,他的策略是,只要天气允许就拼命猛走。而另一支队伍的领队阿蒙森则与队友商定,每天只前进21公里。结果,斯科特输得一塌糊涂,反而是阿蒙森创造了历史。斯科特所用的是一种咬牙坚持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吃苦,要走到筋疲力尽。而阿蒙森的办法不是玩命,而是让自己留有余量,这样才有前行的后劲。放松休息,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目的是为了给我们节能。也只有做到张弛有度,人才会有生存的韧性,不至于变得很脆弱。在日子里顺流而下,不去吃没必要的苦,也不用太着急地赶路。到最后你会发现,慢慢走也不会错过任何风景,只会活得愈发精彩。
来源:大美祖国,作者:kw_no
这种策略叫作:“进入到自己的区域——the zone”。一旦进入the zone,人的顶级水平就能发挥出来。“他只会根据外界做出选择,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专注地做自己,能力就会聚焦,人很容易在心流中抵达深度放松。
小孩子要把棒棒糖到第二天吃,大人要把爱好排在要事完成之后。可真当享受的那一刻到来,最初的那份期待早已荡然无存。“轻松主义的一大核心要义,就是生活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忙了一天工作,下班时小酒馆喝一杯,电影院看场电影;除了及时享受,格雷戈还建议大家,一定要留出“无所事事”的时间。就于生活的细节处,琐事的缝隙间,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们觉得累,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内心的负担太重。先看第一个圈,中间区域是我们拥有的东西,外边的是我们匮乏的东西。如果你只关注匮乏的东西,那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如果你能够盯着自己拥有的东西,经常感恩地说:“你看,我有地方住,吃得饱穿得暖,多幸运”,就会轻而易举地收获幸福感。比如,通勤路上没堵车、午餐吃到了美味、许久不联络的朋友发来信息、被陌生人感动到等等。真正的休息,是精神上不受力。真正的放松,是心态上的松弛。有时候想想,生活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你想忙,就永远有要你忙的事。每天一睁开眼,各种马不停蹄,人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围着生活的磨盘打转。那就是轻轻松松地过,去体验、去感受、去经历,更容易获得幸福。生活这么累,别再为难自己,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自己歇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