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暴力”?
有一种暴力,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阴影,那便是“语言暴力”。这种暴力比起外表的伤痕来说更为严重和可怕,而施加这种暴力的往往就是我们最亲的人。
语言暴力这个概念,近几年常被提起。它指的是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侵犯他人的精神和心理,对他人造成损害。
澎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里最主要的语言施暴者就是妈妈和爸爸。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说过: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是我们对于世界理解认知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着我们的感情和行为。”
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只是一两句“管教”,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悲剧的起点,并且这种伤害会一直持续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人生。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温暖的港湾,但如果家庭带来的是冷漠、讽刺呢?
父母语言暴力的伤害
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丨损害孩子的大脑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言语暴力会损伤孩子的大脑,最突出的是对大脑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的负面影响。
当外界对孩子施以持续的言语暴力和辱骂时,孩子的大脑会启动应对式的调节,来让自己适应恶劣的环境。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长大之后依然会谨小慎微、努力讨好身边的人。童年的经历已然彻底改变了他的大脑,很难再恢复。
丨导致孩子自我否定
爸爸妈妈经常性的责骂、批评,会逐渐内化成孩子的自我批判,最终导致他们的自我否定。
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我不行,都是我的错,不受欢迎,陷入无理由的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中,让孩子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丨埋下暴力倾向隐患
孩子的心发育还不健全,容易受外界影响作出不理智的行为。他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或采取极端的自我毁灭的方式加以反抗。
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
有些孩子还可能会将宣泄的对象指向外界,他们不再相信身边的亲人,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从而会做出危险行为报复社会,如侵害他人安全的行为。
丨让孩子失去爱的能力
童年经常被语言暴力伤害的孩子,很容易演变成自卑孤僻的防御性人格,或者敏感偏激的攻击性人格。
那些一边说爱孩子,一边对他们语言施暴的行为,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认知分裂。
当有人以爱之名伤害他们时,他们会真的相信对方是好意,而当他们试着去爱别人时,心中也往往会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愤怒,以至于不能以正常的心态接受爱和给与爱。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和父母沟通,就莫名其妙的生气,不耐烦,特别厌倦,感觉自己是一个变态,极端的人,怎么办?”
明明爱父母,却无法和他们正常沟通,爱和恨在心里纠缠得愈发激烈,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当父母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严肃说教时,孩子们常常最先关注的是家长的情绪,而非教导的内容,这种教导不但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想表达爱,那就用充满爱的、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要以爱之名,让孩子感受到沉重和伤害。
有效的沟通
才能真正教育孩子
有时候,言语暴力不仅来自于父母的期望也来自于父母愤怒的转移。
但这种情况,作为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候要学会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不要总是命令的语气与孩子沟通。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会说》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种语言,他需要理解尊重,需要父母感受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正。”
那些不明就里的批评和指正,只会让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把自己的心紧紧包裹。
我们要明白,对于孩子来说,健康的身体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他们的生活更为重要,作为父母需要把握好自己对于孩子的期待值。
就像《老师请回答》中,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尽量避免“自说自话”,不要一味地在说自己认同的道理。
父母认为这个认为那个可能说了几十分钟,孩子所想的都不和家长在一个波段上,会觉得没头没脑的。
家长朋友们应该确定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要能触碰到孩子的心里,踏下心来多聆听孩子的心声。
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收好自己的期待值。 孩子也有自我认可,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容易产生自我防线的崩塌,时间久了,可能就会歇斯底里的爆发。
每个孩子都不会是完美的,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和小缺点。
他们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星星都那么璀璨明亮。
有的星星你甚至都看不到,但依然散发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安慰,是对他们的肯定与支持,爱与温暖会让孩子散发出属于他的那份耀眼光芒。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预约0元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