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太湖环绕,峰峦罗列,山水萦抱,名胜古迹遍布全境,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光福”之名,源于现古镇西梢的光福寺。南北朝陈梁间,家住龟峰山的黄门侍郎顾野王舍宅为寺,取佛教中“佛光普照,广种福田”语意,命名为光福寺(全称光福贤首教寺)。当初,寺院规模宏大,据说现在古镇区均属寺庙,故民间至今仍俗称“大寺”。唐朝会昌“灭佛运动”之后,规模缩小到现在位置。清朝徐傅《光福志》云:“光福镇,萧梁时建寺于此。时未有镇也,迨聚落繁盛,始以寺名名镇。”又云:“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迄今因之。”镇名的另有一种解释是,光福环境优美,风水绝佳,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因称“光福”。一镇之名有释、道两种解释,实属罕见。 “光福”作为市镇地名,最早见于晚唐著名文学家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文章写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借一位家住光福太湖边小鸡山、名叫顾及的打柴樵夫的一番话,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文章开头写道:“出吴胥门,背朝日行四十里,得野步市,曰:光福。”寥寥18字,简洁而清楚地交代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方位,光福位于苏州胥门西部(“背朝日行”);二距离,光福距离苏州古城40里;三商业,光福是“野步市”(野,郊外;步,埠,码头;市,买卖场所),说明距今一千多年的光福是一个地处苏州城郊外商业较繁荣的市镇。宋元时期,光福市镇具有相当的规模,旧志曾有“民灶千余,街陌交通”的记载。明清时期,光福镇是吴县六大名镇之一。 光福在历史上还曾有梓里、虎溪、邓尉、玄墓、徐村等五个别名。 光福最古老的名字叫“梓里”。相传很久以前,光福山里到处长着茂密的森林,而其中最多的树是梓树。这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对生,稍有掌状浅裂,圆锥的花序,开着黄白色的花朵。当地百姓靠山吃山,从山上砍伐梓树,做成各种各样的器具,或从事建筑,因人们称之为“梓里”(或写作“志里”,见宋黄公颉《铜观音像记》)。明杨循吉《吴邑志》记载:“光福镇,民爨千余,街陌交通。自昔相传镇在梓里,然文献无征。今廛巿四面环山,洵称山巿,民则依山而居,平旦而巿。”至今,在光福古镇南端还有个名叫“梓里”的自然村,或许就是早期光福居民生活的居住地。 光福曾有个威猛的名字叫“虎溪”。在古镇北端有座虎山,相传是春秋时吴王的御苑处,曾在此豢养老虎,虎山南侧有一条小河,贯通东、西崦湖,于是命名为“虎溪”。明朝《邓尉圣恩寺志》云:“光福有虎山,相传吴王养虎处,虎溪之名始于此。”清朝《光福志》云:“光福镇,古之虎溪。”因避唐太祖李虎之讳,或写作“浒溪”。明初“缁衣宰相”姚广孝曾有《大雪中过浒溪访徐良夫留别》《赠徐邵武浒溪草堂》诗,分别写给光福名贤徐良夫(名达左)、徐济。明朝状元吴宽送光福友人徐南客诗云:“虎溪溪上草堂闲,千树红梅杳霭间。欲向南枝问消息,东风吹我达西山。”这里的虎溪,就是指光福。 光福叫得最多最响的别名是“邓尉”。她得名于古镇西侧的邓尉山。据旧方志记载,邓尉山原名叫“大尖山”,相传汉代有个叫邓尉的人隐居在此,后人为纪念他改名邓尉山。清乾隆《吴县志》云:“邓尉山,……相传汉有邓尉隐此。亦名光福山,以地名光福里也。”《光福志》卷二:“邓尉山,相传汉邓尉隐此。又名光福山,因其山为镇屏蔽。”邓尉山东端接柴庄岭,西南为玄墓山,北端为凤鸣冈。清初汪琬曾有“邓侯栖隐处,闻在西南峰。昨投山僧宿,迢递寻遗踪”诗句。而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邓尉山得名于东汉大司徒邓禹(官太尉)。明清时文人墨客都喜欢用邓尉称呼光福,“邓尉探梅”便是光福探梅的代名词。 光福另有一个别名叫“玄墓”,因晋青州刺史郁泰玄之墓而得名。清朝因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或写作元墓、袁墓。其实,玄墓、邓尉本属一山。《光福志》云:“元墓山,镇西五里,在邓尉西南,相连不断,本一山也。晋青州刺史郁泰元墓葬此,故名。明万峰和尚居之,又名万峰山。”又云:“邓尉、元墓本一山二名,山之阴在光福者称邓尉,山之阳郁太元墓在焉,曰元墓。”明袁袠《玄墓山游记》云:“吴之山,唯玄墓最僻,亦最奇。面湖而险隩,丹崖翠阁,望之如屛。背邓尉而东,法华障其前,铜井、青芝迤逦其右,游龙界其左。尤奇在绝顶,一登则洞庭诸山悉陷伏湖,而湖波混茫荡为一色。”清道光以前,苏州人大多称邓尉为玄墓,清《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分别有“玄墓看梅花”“玄墓探梅”。 光福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别名叫“徐村”。宋靖康之难时,太学生徐揆赴金军请还帝驾,遇害于青城。后赠宣教郎,赐谥“靖节”(光福南街旧有徐靖节公祠)。其父徐綦携家扶柩随宋室南渡,来到苏州,定居光福,其后子孙繁荣,逐渐成为光福当地一个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大族,于是人们别称为“徐村”。清许兆熊《光福竹枝词》云:“光福山前光福里,徐家一姓自成村。东西南久分三族,尽是斋郎靖节孙。”原注云:“光福旧名徐村,县志作徐家。宋太学生揆,赠宣教郞,谥靖节之父始携孙南渡,七百余年子孙日繁,今分三族,各奉蒸尝。”徐氏至今仍是光福大姓。 光福,一个太湖之滨的美丽小镇,想不到她的名字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丰富的内涵,如此生动的故事,真可谓是独具一格,妙趣横生,这在整个苏州乃至全国古镇中也是极为罕见,不愧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原载于《苏州日报》2017年03月17日 B02版)
作者:李鑫球
编辑:小吉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