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会产生“痒”的感觉,“痒”从何处来呢?

体娱   科学   2024-10-11 11:29   海南  

  手上被蚊子叮了一口,好痒;脸上长了湿疹,好痒;因为过敏长了红斑,好痒;罹患糖尿病多年,好痒;看到一张蚂蚁窝的图片,好痒;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好痒……几乎每天,我们都会产生“痒”的感觉,“痒”从何处来呢?


  “痒觉”首次发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痒”是由痛觉引起的,当刺激物使皮肤感到轻微的刺痛时,我们就产生了瘙痒感,刺激强度增加,瘙痒感增强继而转变成了疼痛。这种想法直到2007年才被正式推翻,这一年科学家找到了第一个专门的痒觉受体——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它是脊髓神经细胞上的一种蛋白质。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医学家陈宙锋是在寻找痛觉基因的过程中发现GRPR基因的,当他向小鼠的脊髓中注射刺激物质时,这些小鼠开始“抓耳挠腮”,好像很痒一样。于是,他将小鼠身上编码GRPR的基因敲除,再次注入不同类型的刺激物。这只小鼠对疼痛的感觉仍然如故,但是很少有抓挠行为。这表明,痛和痒是两种独立的感觉,由脊髓中不同的基因调节的,而GRPR正是痒觉的一种重要受体,此外还存在其他的痒觉受体。


  此后数年间,科学家们用相同的方法在小鼠脊髓中找到了好几种痒觉受体,比如神经肽Y、RORα等。这些受体在遇到蚊虫叮咬和体表轻搔之类的诱因刺激后,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组胺(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引发许多细胞反应,包括过敏、炎性反应、胃酸分泌等),激活组胺受体,将瘙痒信息经由脊髓传递到大脑。


  2017年,中国科学院的神经学家孙衍刚构建了转基因小鼠,给小鼠的GRPR阳性神经元“安装”了一种光敏蛋白,在光照的作用下,这些神经元会被点亮,照出瘙痒信息的传导通路。研究发现,脊髓中的GRPR阳性神经元首先将组胺承载的痒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臂旁核(大脑与小脑接壤处的神经核团)区域,继而诱发抓挠行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条痒觉神经通路。


  痒觉不只一种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没有刺激物,莫名其妙地就会感到身上发痒,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除了上述的神经通路外,痒觉还有另一条传导途径。


  科学家们将这种不明来源的瘙痒称为慢性瘙痒,它与蚊虫叮咬和过敏物刺激等造成的瘙痒不同,原因更加复杂多样。生理疾病可能造成慢性瘙痒,比如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其他体表下器官的疾病也会引起瘙痒,比如肝脏疾病导致胆汁淤积,造成胆汁酸结合特定的瘙痒受体;肾脏衰竭和白血病等疾病也会引起病理性瘙痒。精神疾病也可能是慢性瘙痒的原因之一:多发性硬化症或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和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引发的莫名瘙痒。这些瘙痒的感觉正是另一条神经通路引起的。



  美国耶鲁大学的神经学家罗伯特·拉莫特首先找到了致痒的另一种刺激物——黧豆蛋白酶。黧豆蛋白酶是豆科植物刺毛黧豆的活性成分,它接触人体时,会刺激细胞释放与痒觉相关的细胞活素,使人们感到痒。在拉莫特组织的一个实验中,志愿者们反映,毛刺引起的瘙痒感比蚊虫叮咬的更强更快,更加难以忍受。拉莫特给志愿者们涂上抗组胺的药物,也并不能缓解他们的瘙痒感。


  在后续的小鼠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黧豆蛋白酶能开启许多瘙痒基因的表达,这些痒觉基因与组胺驱动的基因并不相同,因此,黧豆蛋白酶在脊髓到大脑的痒觉通路也与组胺不同。由此,科学家们发现了瘙痒的第二种机制。


  通过脑部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黧豆蛋白酶引发的刺激主要激活大脑的屏状核(新大脑皮层的内表面的神经结构)区域。屏状核被认为是人体意识产生的地方,因此,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导致的瘙痒感也被认为与黧豆蛋白酶共用这条神经通路。


  待解的瘙痒困扰


  人们常说,痒比痛更难忍,这是因为过去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缓解瘙痒的方法,常常是一抓了之,让痛觉压过痒觉。但是对于慢性瘙痒来说,这种方法往往是治标而不治本的,长期搔抓行为还会导致严重的皮肤和组织损伤,甚至引发睡眠障碍和心理问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探索瘙痒的机制,正是为了解除瘙痒的困扰,科学家们根据瘙痒的不同机制,找到了一些止痒的药物。


  几年前,美国国家牙科所的马克·胡恩博士在小鼠脊髓神经元上发现了一种痒觉受体——利尿钠肽受体1(NPR1)。随后,胡恩与另一个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寻找能阻断NPR1活性的化合物,再通过小鼠实验,找到了其中最有效减少小鼠抓挠动作的一种分子,将之制造成药物。


  但是,这些止痒药物并不总是有效,因为我们已知的痒觉的神经通路就有好几种,而这些药物的作用靶点却很单一。针对这个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医生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不用抑制单一受体的作用,而是切断神经元的信号传导通路,不让痒觉传递到大脑相关区域,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止痒。



  其实,这个思路也算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因为医生们是在临床用药中偶然注意到,原本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托法替尼能够切断痒觉的传导,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在小鼠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身体发痒的小鼠在服用了托法替尼后,挠抓动作基本消失。


  研究者又找来一些具有慢性瘙痒症状的患者进行实验,他们的瘙痒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肾衰竭、肝脏疾病、癌症等体表下器官疾病和神经性障碍等精神疾病。当服用托法替尼后,大约有80%的患者的瘙痒症状及其严重性都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未来,托法替尼类的药物也许能成为慢性瘙痒症患者的福音。


  瘙痒之谜,人类还没有完全解开,瘙痒为什么有这么多类型?痒觉与痛觉为什么这么纠缠不清?这些谜团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

大科技
大科技 将及时为广大读者推介《大科技*科学之谜》精彩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