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融媒体中心
终!于!等!到!你!
李!子!柒!回!归!了!
近日,停更3年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更新3条视频,不仅引发网友热烈反响,更直接登顶热搜。在李子柒发布的新视频中,漆器、竹艺、蜀锦、绒花等非遗技艺火热出圈,中华传统之美在她的视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锔瓷、成都面人、温鸭子手工制作技艺……在成华,也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快和华仔一起,走进成华的“非遗世界”吧~
△王培波
锔瓷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以金刚钻为针,锔钉为线,使破碎的瓷器得以修复。早在宋代《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到现在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朝,锔瓷大致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活,也叫粗活,通常是用较大的金刚钻和锔钉修复民间生活用品;另一类是行活,也叫秀活,用小巧钻头和种类繁多的锔钉修补器物,并进行艺术加工。
△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
在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锔瓷匠人王培波正在做的,便属于锔瓷的秀活。打眼、装内钉、锡焊补缺、装铜丝、打磨镶嵌铜丝、包口、打磨包口、做花镶嵌……伴随着敲敲打打的声音,王培波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个个破碎的瓷器修补完整,赋予了瓷器新的“生命”。
跟随姥爷和舅舅学习锔瓷手艺的王培波,如今正在把传承锔瓷的接力棒交给更多的年轻人。在他的工作室中,学习、了解锔瓷这项手艺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不同职业的年轻人们汇聚于此,共同探索锔瓷的奥秘。
△瓷器修复前后对比
2022年11月,“锔瓷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也从单一的锔补展示,发展为集修复展示、传承体验、培训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锔瓷技艺正以多变的崭新面貌走进大众视线。
面人,也称面塑,成都人又称之为“面娃娃”,起源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成都就出现了比较著名的面塑艺人。
△熊家全
作为非遗项目“成都面人”传承人的熊家全,8岁便师从谢德芳先生开始学艺,至今已有50余年,是成都著名面塑艺人“风花雪”唯一的再传弟子。其面人造型完整饱满,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丰富。
柔软的各色面团,通过手的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 ,无论是神话故事里的大兵小将、还是历史文化里的文人墨客,都在熊家全的巧手下变得栩栩如生、跃然而出。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2023年的成都大运会,熊家全受邀参展,在“家门口”向世界展示面塑文化,现场更有不少外宾迫不及待上手体验制作面人的乐趣。
△20世纪90年代打出百年老字号招牌的温鸭子总店
提起温鸭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温茂森开了一家鸭店,取名“温鸭子”。自此,温家三代人不断改良精进烹饪手段,最终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味道。
温鸭子属腌熏鸭,色泽红亮、咸鲜香浓、皮脆肉嫩,把土鸭用食盐、香料等腌渍后捞出,晾晒、熏制而成,肉质紧致、腌熏浓郁,吃起来十分开胃。
据《青龙场地方志》记载:“乙酉年(1945年),张(张大千)爱奇居成都北郊昭觉寺,闲暇之余,常光顾温鸭子,食后大为赞赏,谓之川西鸭品一绝也。”
历经百年,温鸭子的美味依旧为人称道。2016年,温鸭子传统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成都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品味温鸭子,不光是尝它的味美色香、肉嫩皮酥,还可透过美食感受温鸭子手工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的匠心。
一直以来,
成华区十分重视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全区民间文化艺术和
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了数次系统的
收集、整理、名录申报和保护。
现有成都面人、四川评书、锔瓷技艺等
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共22个,
漆艺、全形拓、瓷胎竹编等
区级储备项目6个。
“我们将会持续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不断探索创新非遗的传播方式,加大对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培养力度,让年轻一代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成华非遗高质量发展。”
——成华区文化馆馆长蒋松谷
部分综合四川文旅、四川日报、中国新闻网、成华区文化馆、方志成华
编辑/谢雨彤
责编/姚瑶、冯莉枝
主编/张媛
总编/刘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