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公路的修筑

时事   2025-01-06 19:56   新疆  


中巴公路是我国和巴基斯坦共同修建的一条跨国公路。作为联系我国和巴基斯坦的纽带,中巴公路是两国友谊的象征。中巴公路的修建难度非常大,所处环境险恶,工程艰巨,地质灾害频发,但筑路队没有丝毫退缩,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完成了国内段的修筑,还援助巴方修筑公路,最终完成了建设任务。


中巴公路(又称“喀喇昆仑公路”,也称“中巴友谊公路”)是我国和巴基斯坦共同修建的一条跨国公路,它北起新疆喀什,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6公里。作为联系我国和巴基斯坦的纽带,中巴公路是两国友谊的象征。

塔科特大桥——中巴友谊桥。资料图片

1965年,巴方主动和我国接触,提出了援助其修建中巴边境公路的请求。为密切两国友好往来,从战略考量,我国决定援助巴方,和巴方共同修筑一条连接两国的公路。1966年3月18日,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修筑中国——巴基斯坦公路的协议》,取名为“中巴公路”。

国内段的修筑

按照协议规定,两国境内的公路各自修筑,中国无偿提供全部的筑路机械和设备。中巴公路以红其拉甫达坂界碑为标志,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新疆喀什至红其拉甫,西段从巴基斯坦的塔科特至红其拉甫。中巴双方从中巴边境红其拉甫达坂出发,朝着各自的起点城市一起修路。我方施工任务主要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1974年新疆军区也组建一个支队参加施工。

中巴公路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途经之地山峦叠嶂,绝壁千仞,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就有100余座。公路全段海拔最低点为700多米,最高点红其拉甫山口海拔约5100米,是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国际公路。公路所经路段每年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剩下的半年时间里则自然灾害频发,雪崩、滑坡、塌方非常常见,修路的难度前所未见。

1966年春天,中巴公路全线开工。中巴公路国内段工程共分两个部分,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至红其拉甫达坂路段和喀什至塔什库尔干路段。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前边测设,后边紧跟着施工。3月2日,工程的先头部队——由自治区交通厅(现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派出的测设队开赴工地,开始勘测设计。这时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脚下,仍是一片天寒地冻。测设队攀峭壁,涉险滩,爬冰卧雪,克服高山缺氧等种种困难,在当年9月底基本完成了设计任务,为筑路工程开了个好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哈密、和田和阿克苏的3500名兵团战士,承担起了国内路段修筑工程。此外,兵团所属各师也抽调了大量人员,到10月时,筑路员工总数已达1万人。

喀什到塔什库尔干路段是改善线工程,虽是改善,但由于路线长、环境恶劣,加之道路年久失修,工程量也很大。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于1968年7月3日竣工。从塔什库尔干到红其拉甫界碑点是新建工程,海拔从3700米陡升到5100米,有着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恶劣的气候,是国内段的攻坚路段。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有时还会遇到险情,但施工人员毫不退缩,迎难而上。1968年9月,从喀什到红其拉甫的国内段公路在兵团战士的艰苦奋斗下全部完工。

巴基斯坦境内路段由巴基斯坦陆军工兵部队承担,因为山高路险,无法直接到达筑路区域,中巴双方协商先用飞机运送1500人到新疆和田,然后再转送到红其拉甫达坂中巴公路交会点修路。按照巴基斯坦的请求,中国援助的筑路设备和物资,20%从新疆走公路运送到巴方的边境施工点,80%由上海港通过海路运到卡拉奇,然后再转送到巴方筑路区域。

为加快工程进度,中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捐赠了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的实物,包括筑路器械、零件、工具和燃料,以及巴方1500名工兵部队人员3年生活所需的清油、大米、调味品、衣服、被子、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并配备了一个境外医院,专门为这支部队提供医疗服务。

无私慷慨的援建

在国内段快要完工时,因筑路的难度太大,巴方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中国筑路队帮助修路。

1968年5月6日,中巴两国确定:由中国派出筑路人员,帮助巴方修建自红其拉甫到巴方境内帕苏(后延至哈利格希)约140公里的筑路工程。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从各师团抽调万余名筑路大军走出国门,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为巴基斯坦劈山裂岭,铺路架桥。先期援建的是红其拉甫山口至巴方境内帕苏路段。1969年8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继续援助巴基斯坦修建帕苏以南公路。我方继续援助巴方往南修,第一步修至巴尔提特,第二步修至吉尔吉特,后又协助巴方将公路修至塔科特。中国工程人员援助巴方建设了北起中巴边界的红其拉甫山口、南到塔科特大桥的路段。

巴方境内路段沿线山高谷深,坍塌、滑坡、岩崩频繁出现,永冻土、雪崩、冰川特别是横断公路的数百条泥石流沟,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筑路工人们克服了各种困难特别是高原反应的严重不适。在许多施工段,工人们用绳子拴住腰,吊在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用钢钎大锤打眼放炮,在半山腰开凿出一条凹槽式的公路。

由于交通不便,筑路工人长年吃不上青菜。高原空气稀薄,沸点低,必须用高压锅才能把饭做熟。无论春夏秋冬,筑路工人都住在帐篷里。夏季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而且蚊子多,毒性大。无论白天多热,每个人都要用白色纱布把头和脸蒙住,以防蚊虫叮咬。夏季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辐射还会灼伤筑路工人的脸和胳膊。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也没人叫苦喊累。

中国筑路人员克服千难万险,于1978年6月完成援建筑路任务,中巴公路实现全线通车。后又进行红其拉甫至哈利格希段水毁修复工程,于1979年10月竣工。从1966年2月始建算起,至1979年10月完工,整个工程共历时近14年。为修筑这条公路,中国先后派出2.2万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最终圆满完成了公路建设任务,将天堑变为通途。

中巴全天候友谊的生动诠释

在中巴公路巴方境内塔科特小镇附近矗立着一座中巴公路的纪念碑,碑文中把这条公路称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巨大的成就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可以说,中巴公路的每一公里都是用生命换来的。在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的崇山峻岭中,中国工程人员依靠肩扛手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打通了这条连接中巴两国的交通要道。在十余年的修筑过程中,中巴双方共有700余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仅中方就有168人死亡,200余人伤残,其中有88名中国建设者永远留在了巴基斯坦。1978年6月,为了缅怀筑路英雄的丰功伟绩,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修建了一座中国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光荣牺牲的88位烈士的遗骨。筑路英雄的事迹感天动地,巴基斯坦老人阿里·马达德30多年如一日,守护着这座陵园,为人们讲述着烈士们为修筑中巴公路而献身的故事。

中巴公路过去是中巴两国友谊的见证,现在更是中巴全天候友谊的生动诠释。1978年6月18日,中巴在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举行隆重的通车仪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出席通车仪式并剪彩,代表两国政府在公路交接证书上签字。齐亚·哈克在仪式上说:“中巴公路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建设者用汗水、鲜血和生命筑成的友谊之路。”2004年8月,巴基斯坦政府决定,将位于中巴公路巴基斯坦境内终点的塔科特大桥命名为“巴中友谊桥”,以弘扬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

2015年4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重要演讲:“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将中巴友谊公路向南延伸,融入巴基斯坦南北交通干线,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也为地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奠定良好基础。2023年7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已经成为中巴全天候友谊的生动诠释,为两国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  

(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居宪涛 / 文)



来源:《今日新疆》2024/24


编辑:杜慧婷

审核:李   晔
监审:徐   阳

今日新疆
宣传党的主张 记录奋进时代 回应社会关切 讲好新疆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