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通心 古今传承的共鸣纽带

时事   2025-01-02 18:33   新疆  


从古至今,新疆与中原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就像一根根五彩斑斓的丝线,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这些文化艺术不仅仅是娱乐和审美的载体,更是各民族之间交流、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桥梁。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受到了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古籍《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西巡到西域境内的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统一西域后,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为西域创造了比较安定的发展环境。中原地区传入的丝绸极大影响了西域的刺绣绣地(绣地是刺绣的底子,即绷架上的刺绣料子)。这些绣地与刺绣、染色、提花等工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西域居民的服饰艺术。西域居民服装上刺绣的花草纹样精巧细致,从图纹到绣地都显出浓郁的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痕迹。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文化艺术也进一步交流发展,诗歌作为中原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传入西域。商队在漫长的旅途中,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诗歌作品,通过口头传播和书籍交易,逐渐在西域地区流传开来。西域各地区的王公贵族对这些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诗歌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原的诗歌文化逐渐融入了西域的土壤,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时期,西域音乐传入中原,为中原音乐带来新元素。这种音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特别是鼓吹乐,这种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要伴奏形式的音乐,结合了歌唱的部分,成为汉代宫廷和民间极为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鼓吹乐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旋律,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汉代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时期,西域的周边地区都曾分布有狮子,汉代西域各城邦把狮子看做神兽,并作为贡品献给中原王朝。南北朝时期,舞狮经龟兹传入中原,并在唐朝时期十分盛行,尤其是“五方狮子舞”曾倾倒长安,风靡宫廷。
到了隋唐时期,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继续加深,成为宫廷燕乐。琵琶、五弦、筚篥等乐器一并传入中原并得到发展。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国音乐多元化。西域音乐的宗教性特点影响了中原音乐文化,佛教传入带来了乐舞、呗唱(意为唱偈颂经)等,对中原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的曲颈琵琶和音乐理论,对中原音乐产生变革,推动了古代宫调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唐中期,西域与中原的诗歌交流达到了鼎盛,许多唐代诗人,如岑参、骆宾王等都曾亲临西域,亲身感受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并创作出了大量描写西域风光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西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也传递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同时,西域地区的诗歌创作也独具特色,这里的诗歌往往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元素,表现出多元、包容、开放的艺术风格。胡旋舞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西域传入中原,并迅速风靡起来,白居易曾写长诗来描绘胡旋女的绝美舞姿:“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1400多年过去,胡旋舞轻盈飞转的特征依然大量存在于中国古典舞和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中。
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的书法艺术由商旅、使节和僧侣等传入西域,与当地的书法风格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西域的书法家们在吸收中原书法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地的文化元素和审美趣味,使得书法作品既有中原的典雅,又不失西域的豪放。在唐代,中原地区与遥远西域的书法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这一时期,中原文化空前繁荣,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许多中原书法家的杰作被带到西域,成为当地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对象。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在技巧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让西域的书法家们深受启发。与此同时,西域胡服在中原地区尤为流行。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西域特色的服饰,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甚至在宫廷中也颇受青睐。唐朝的皇室和贵族们常常穿着胡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使得这种服饰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
明清时期,受中原影响,西域民族纺织有了很大的发展,棉毛麻的织造技术提高,大量绸缎、毛织物、鹿皮、牛皮、棉麻与刺绣结合,绣线选择尚金崇艳,配色讲究撞色醒目。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新疆各民族刺绣与内地刺绣的相互借鉴。此外,在清代,舞狮在新疆也十分盛行,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曾记载民间舞狮的壮观场面:“箫鼓分曹社火齐,登场相赛舞狻猊。一声唱道西屯胜,飞舞红笺锦字题。”舞狮自西域传入中原后,形成了南北方两大流派。新疆的舞狮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成为综合表演艺术。节庆或庆典时,人们通过舞狮表达欢乐和吉祥。新疆舞狮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
清朝末年,京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京剧在新疆也逐渐生根发芽,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京剧不仅受到汉族观众的喜爱,还吸引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观众的关注。为了适应不同民族的审美需求,新疆的京剧艺术家们在表演中融入了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和服饰元素,使得京剧在新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今年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麦西热甫、黑走马、萨吾尔登等新疆特色歌舞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热情的舞姿,欢快的曲调,让全国观众感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引起全国各地观众对新疆舞蹈的浓厚兴趣,掀起学习热潮。
12月14日,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演绎的吟诵剧《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新疆文化馆剧场上演。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12月14日,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演绎的吟诵剧《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新疆文化馆剧场上演。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在历史长河中,新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从未停止,它们如同一条条蜿蜒的河流,汇聚成中华文化的浩瀚海洋。各民族共同热爱的文化艺术,如同一座桥,连接着各民族的心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正是在这些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熏陶下,人们的心灵得以交融,情感得以升华。这些文化艺术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还激发了大家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共同构建和谐、繁荣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 刘宇周 / 文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来源:《今日新疆》2024/24
编辑:周津好
审核:李   想
监审:徐   阳

今日新疆
宣传党的主张 记录奋进时代 回应社会关切 讲好新疆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