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年味在时代变迁中消散
达州嘉祥 毛心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笔下的新年,满是热闹与喜庆,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然而,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如今不少人都不禁感慨:现在的年,年味越来越少了。曾经对新年的热切期盼,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淡去,这一现象着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年味的缺失,直观地体现在传统习俗的简化上。过去,春节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传统盛会。“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至过年,家家户户都会郑重地铺开红纸,挥毫泼墨书写春联,一笔一划间,满是对来年的美好期许;亲手张贴福字,寓意福气满满。大家围坐,从剁馅、和面到包饺子,每个步骤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与温馨。而如今,春联和福字大多从商店购买,年夜饭也常订在饭店,虽然便捷,却也少了那份亲自动手的参与感和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年味似乎也随之打折。
社交媒体的兴起,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年味。往年的大年初一,人们走街串巷,登门拜访亲朋好友,“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面对面送上真挚的祝福,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但如今,不少人选择在社交平台上发送拜年信息,虽方便快捷,却总感觉少了那份面对面交流的真诚与温度。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传统新年里那种亲近感和人情味也大打折扣。
但我们绝不能任由年味就这样消散在时代的潮流中。重视传统习俗的传承,是我们找回年味的重要一步。社区可以组织写春联活动,邀请书法爱好者和孩子们共同参与,让孩子们在笔墨间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实践乐趣;年夜饭回归家庭,让家庭成员一同参与准备,在协作中传承家庭的温暖与亲情,感受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的美好时光。
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新元素,也是让年味走进人们生活的有效途径。利用互联网技术,举办线上春晚,让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家的游子也能融入新年的欢乐氛围,即便相隔千里,也能 “天涯共此时”;开发具有新年元素的创意产品,如手工编织的中国结、印有生肖图案的文创用品等,将新年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创新形式,为年味注入新的活力。
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传承与创新中,让新年重新焕发出独有的魅力,让那份浓浓的年味深植于我们心中,代代相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坚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留住中华民族的独特记忆 ,让年味永不消失。
指导教师:顾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