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对备课深度的重新认识——读《备课,到底备什么》有感
书中各位语文特级名师的备课手记让我深刻认识到,备课绝非简单地熟悉教材和写教案。余映潮老师为了《孤独之旅》一课,几乎读遍曹文轩的小说,阅读十多本学术文献并做大量笔记;程少堂老师为《沁园春·雪》一课,借光图书馆二十本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及家中十三本。这让我明白,备课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广泛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等,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对学情分析的重视
王君老师在备《风雨》一课时,强调要先思考如何面对初一的学生,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文本特质。这使我意识到,备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等。只有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教学方法设计的思考
书中名师们的备课过程展现了他们对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王君老师通过素读和联读,确定了《风雨》的课堂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设计了看章、看段、看句、看词四个主板块和一个侧重于人文性的看意辅助板块。这让我明白,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与教学内容和学情相匹配,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的变化。
对自身备课态度的反思
书中名师们对备课的认真态度和敬业精神让我深感惭愧。他们用一生来备课,把每节课都当成精品课来准备,而我在备课过程中有时会敷衍了事,缺乏对教学的敬畏之心。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要学习名师们的备课精神,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诗意语文